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走进对联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走进对联

走进对联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周霞一、教材分析地位:对联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影响深远。

教材在《我的语文生活》中作了拓展介绍。

特点:教材初步介绍了“寻找‘最美对联’”的活动方案,教师、学生有较大的空间深入挖掘对联的内涵和外延。

二、教学立意中国的对联,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浸润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影、电视和网络的普及,人们对于语言文字的规范、锤炼甚至文化内涵的考究渐渐地失去了兴趣,也渐渐地丧失了这种能力。

对于青少年学生,很有必要改变他们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对联中所蕴藏的丰富有趣的传统文化,并让学生在他们喜爱的活动中感受传统对联的魅力,从而提高艺术鉴赏力,提高人文素养。

基于以上考虑,我设计了此次《走进对联》综合性学习活动。

三、学情分析初一学生:1.勤学善思,能大胆提出各自的见解。

思维活跃,富有创意,勇于表现自我;2.生活中对联其实随处可见,学生对对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对于对联特点的准确把握及拟写还需要系统指导。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2)学习拟写对联2.过程与方法:(1)春联配对,了解对联特征;(2)联海拾贝,享受对联情趣;(3)激发兴趣,走进对字游戏;(4)创作探究,走进对联世界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学精华之一对联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学对对联。

难点:对联中有关平仄的要求。

六、教学策略1.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设计,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引导学生真切感受到对联的魅力;2.通过品读对联,让学生了解对联丰富的文化内涵;3.通过对字游戏,让学生能够初步拟写对联。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公元九六四年,五代后蜀主孟昶写了我国有记载的第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王安石也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人们总爱用春联来表达自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于是到现在,我们家家户户过年时也总有贴春联的习惯。

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副对联,你能给它们配好对吗?请快速地阅读黑板上的对联,配好对的请举手,到黑板前粘贴好对联。

(学生思考,举手,粘贴)红梅含苞傲冬雪绿柳吐絮迎新春(欢度春节)春归大地人间暖福降神州喜临门(福喜盈门)龙腾至万里凤舞驾九州。

(龙凤呈祥)能告诉我们你为什么这样粘贴对联吗?(二)温故知新——了解对联特征1、总结对联特征:(1)字数相等。

对联可长可短。

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上联(出句)是多少字,下联(对句)也应当是多少字。

这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

因此,我们在作对时,首先要考虑这一点。

(2)词性相对。

对联要求,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3)结构相应。

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

(4)节奏相合。

节奏是由停顿形成的,上下两联在哪停顿,有几处停顿应当吻合。

(5)意义相关。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绝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或是不能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写作对联的大忌。

(6)平仄相协但这些对联当中,哪是上联,哪是下联呢?判定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利用对联平仄相协的这一特点。

汉语每个字都有声调,古代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平声包括阴平、阳平,即现代汉语的一声、二声,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入声,即现代汉语的三声、四声和古入声字。

对联要求上下两联之间平仄相协。

平仄相协的起码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也就是仄起平收。

如果最后一字读音是三四声也就是仄声的,肯定是上联,最后一字的读音是一声、二声,也就是平声的肯定是下联。

比如:成都武侯祠的名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既然说到了上下联,那这对联该如何贴呢?(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怎么读呢?(先读上联,再读下联,最后读横批)那我们再看看刚才贴的对联有没有问题?(生调整对联)幻灯片:(齐诵)对联规则:名对名,动对动,实对实来虚对虚。

上下两句字数等,之间莫有重字现。

内容上下两相望,词类相当结构同。

音韵相协平仄合。

(三)联海拾贝——享受对联情趣:这些规则告诉我们,对联意美形美声也美,可谓是“诗中之诗”。

汉语这种精美的语言形式,加上我们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让对联成为艺术世界里奇异的珍宝。

我们就撷取其中的几颗,走进这个美妙的世界。

①蓮子心中苦,梨兒腹內酸这副对联是清朝大才子金圣叹因为文字狱被判斩刑,在刑场离别子女时所作。

这副对联有何巧妙之处呢?明确:莲,梨。

对联表面的意思是写莲心之苦,梨核之酸,实际上是写自己内心之苦、之酸,并以“莲”谐音“怜”和“连”,寓含“可怜”“连累”之意;以“梨”谐音“离”,寓含“离别”之意。

谐音,“怜子”、“离儿”。

准确、形象的表现了父子刑场离别时的心情,是对偶精工,文辞优美的佳联。

谐音双关联。

这样精练的的语言,丰富的意蕴,正是对联的魅力所在。

充分体现了对联的意蕴美。

②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这是杭州西湖花神庙的对联............,读到此副对联,你能想象到什么情景呢?(生齐读)青青的草红红的花,到处都是翻飞的黄莺和燕子。

读这副对联,如此优美的画面便浮现在我们眼前,这体现了对联的——形象(画面)美。

这副对联还有一大特点,(师读,读出叠音词的韵味)生:运用了叠音词,师:那运用叠音词有什么效果呢?——读起来铿锵悦耳。

所以这对叠字联,还体现了对联的音韵美。

说到音韵美,再给同学们推荐一副对联,请看山海关孟姜女庙前的对联:③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请你朗读?汉字声韵富于变化,读来气韵流转,对联便巧妙的运用了这一点,在字音的变化当中,对联的音韵美发挥到了极致!(四)激发兴趣,走进对字游戏:1、齐诵《声律启蒙》,初步感知对联规范:这些对联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化的大门。

我们惊叹于古人的诗词和对联的绝妙!其实他们是自小就经过了艰苦卓绝的训练。

在古代,从私塾的幼童起,就要开始这种文学修养的熏陶,学习声调、音律、格律等。

因此,他们从小就要背一些规律,如清朝康熙年间车万育所作的《声律启蒙》,李渔的《笠翁对韵》等。

(生齐诵《声律启蒙》片段)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天对地,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

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

无对有,实对虚,作赋对观书。

绿窗对朱户,宝马对香车。

2、对字游戏,感受对联乐趣:看同学们读得那么投入,那我们也来玩点对字游戏。

(板书)“细”――请学生对字,并选择――“粗”(板书)(板书)“羽”――请学生对字,并选择――“毛”(板书)(板书)“禽”――请学生对字,并选择――“兽”(板书)(进一步板书为)“家禽”――请学生对字,并选择――(进一步板书为)“野兽”(板书)“后”――请学生对字,并选择――“先”(板书)(板书)“死”――请学生对字,并选择――“生”(板书)(进一步板书为)“砖后死”――请学生对字,并选择――(进一步板书为)“石先生”由此黑板上已形成一幅对联:“细羽家禽砖后死,粗毛野兽石先生”。

这副对联便是清代文学家纪晓岚所作。

他的老师石先生将晓岚藏在墙洞里的家雀摔死,并在墙上戏书一联:细羽家禽砖后死。

而纪晓岚便续写了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

老师责问时,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呀。

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

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请先生改写一下吧。

"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3.看来这对字也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游戏。

在此摘取《笠翁对韵》中的几句,我们也来对一下,注意其中创设的情境和主题。

先来点简单的(1)明对暗,淡对(课件放映)答案:淡对(浓);结合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茶对酒,赋对(课件放映)答案:赋对诗(教师提醒:来点难点的)(3)燕舞对(课件放映)答案:燕舞对(莺飞)教师引导:古诗中既含有莺又含有燕的诗句是?《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4)对绿肥答案:(红瘦)对绿肥。

结合李清照《如梦令》诗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教师提醒:来点更难的)(5)骑马踏花归答案:(举杯邀月饮)教师启发:①宋朝时翰林图画院用考画来取仕。

考题都是一句诗,有一次招考题目是“踏花归来马蹄香”,得第一名的画构思很巧妙:几只蝴蝶飞舞在奔走的马蹄周围,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踏花归来,马蹄还留有浓郁的馨香的意蕴。

关于骑马踏花归的典故还不止这一个呢!请看苏轼的一首四句回环诗,这是拓于西安碑林书法拓片,你能读出来吗?“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②看来下联是富含典故又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我一直觉得这句诗很美:“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你能化用此诗对出上联吗?结合对仗知识引导学生,难点是“踏花归”对“邀月饮”。

看来同学们已经做好了热身运动了,老师也迫不及待地想给大家出个上联了。

五、创作探究,走进对联世界以同学名入对出上联,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根据要求对出下联。

(1)(竖排板书)悠扬古曲曲曲悠扬,千年古韵汉箫婉转(陆汉箫)看来同学们都发现了此联的奥妙了:上联嵌入本班同学名字,有谐音,而且创设了一定的情境。

请根据对联要求对出下联,注意:1、以同学名入对(可用谐音)2、创设一定的情境3、考虑平仄对出来的请板书到黑板上,最佳的我们书写出来张贴在教室里。

(2)前后四位同学展开讨论。

(3)请同学主动上黑板写出下联。

下联:参考示例:壮丽山峰峰峰壮丽,万古泰山一松浩然(岳义松、何浩然) (注:考虑可能出现的下联。

视课堂即时景观,对学生的答案点评,去伪存真,指出最好的一对)(4)对联与书法艺术是分不开的。

好的对联加上好的书法,给人以美的享受。

下面邀请把这幅对联写下来。

掌声有请。

(5)备好笔墨纸砚,上讲台书写下联。

(6)同学们,在对联的世界里,还有一块最富有挑战性的领域,那便是“绝对”!①先点明“绝对”的含义:在技巧上,奇巧、新颖、独特,古往今来几乎没有比较工整的对。

②(投影)烟锁池塘柳启发学生看出它之所以成为绝对的特点(含“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偏旁),鼓励大家尝试对一下。

后人有对“炮镇海城楼”(板书)较为工整。

③(板书上联)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启发学生看出它之所以称为绝对的特点(嵌入诸葛亮的名和字,且“葛”“格”谐音,上联情境天衣无缝),鼓励大家尝试对一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