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良好语感的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行为规范语文学习中语感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倾向。
如何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语文教育界的重视。
语言感受力最主要是依靠阅读来培养,并在长期的阅读训练中不断得到积累。
语感培养具体地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对字词的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但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力还远远不够。
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
这是由语言符号中的“共同性”和“个体性”决定的。
言语是个别的,它是语言存在的形式,其语词和语义的关系往往是变化的,使语言的使用具有任意性。
从语言的理解角度来说,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来理解所得的意义往往是明确、具体的,这就是“共同性”。
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特
殊意义、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性,称之为“个性化”。
这种“个性化”又往往是作家在传情达意时有意为之。
中学生所面对的往往是这样的“个性化”语言。
此外,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词。
我国的传统文化思维中又以直觉、顿悟见长,与之相应,汉语词汇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和意象性,富于弹性,富有韵律,内涵的自由度很大。
鉴于上述语言系统的种种特征,语文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一定数量的词语积累作为语感训练的基础,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 就可以使学生的语汇积累如滚雪球般增多。
在课外阅读中,中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新词语,第一、第二次接触时可能不懂,到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接触到时,这个词就比较熟悉了,并对词的意义从不懂至开始有些懂,到完全懂了,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变化规律也可以掌握了。
如此日积月累,就不易遗忘。
、注意意象积累
每一语言符号,都指向特定的事物,代表特定的意义。
古人对言和意的关系论述颇多。
张裕钊说:“日意、日词、日气、日法,之数者,非判断自为一事,常乘乎其机而混同以凝于一,惟其妙之一出于自然而已。
” (《与吴函父书》)他认为“意”、“词”、“气” 是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意”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词”是客观存在的语言符号,而
“气”就是作者在创作时饱含情感色彩的意象活动。
韩愈则特别强调“气”对“言”的作用:“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 “气” (即意象活动)的重要性还在于它一直伴随作者创作的全过程,并驾驭着作者。
巴金说:“我写嫁》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挣扎。
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
”福楼拜在写到包法利夫人服毒自杀时,自己也感到“嘴里有砒霜的味道” 。
作者的这种全身心投入意象,正是他们情感的契合和感觉的移入。
读者凭自己的语感“入境”,情形也往往如此。
既然意象活动也始终伴随着创作过程和解读过程,我们就有必要认识意象的性质、特征。
从阅读角度来说,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意象形成的快与慢、完整与否,标志着语言感受力的高下。
语言符号是阅读的客体,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只有头脑中有丰富的意象积累,才能被作品的语词迅速唤起,组合成相应的准确鲜明的新意象。
对中学生来说,这一点正是他们的局限。
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这大大限制了他们想象力的有效发挥,影响了意象组合的准确性、完整性,即妨碍了语言感受力的发展。
要
提高学生的语感力,丰富学生头脑的意象积累,最主要的途径是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另外,养成学生勤于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多欣赏有益的影视,也是一种途径。
三、强调诵读
古今学者十分强调“因声求气”。
周振甫先生认为:“作者由气盛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人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
” (纹章例话因声求气)所以古人要求“必讽诵之深且久,使我之心与古人沂合于无间,然后能得契自然之妙,而终极其能事。
” (张裕钊《与吴函父书》)周先生又将诵读与默读相比较,“专以沉思力索为事者”,虽然可以得到启益,但跟因声求气达到的“心凝形释,冥合于言议之表”的境界还有区别。
叶圣陶先生也曾强调,对现代的“美文”,应重视“美读”。
显然,诵读能促使良好语感的形成。
但原因何在?清朝的桐城派,竭力提倡诵读。
刘大槐在《论文偶记》中写道:“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则用心
理学、生理学原理对该现象做出解释:“朗读也是一种模仿。
它模仿的是作者喉舌筋肉活动技巧。
久而久之,作者的神气音节就在读者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
”敏感的语言感受力是阅读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当语感顺利完成向写作迁移时,才算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且的。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