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高二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2006年5月山东省郓城一中高二文言文阅读训练题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

少时尝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注:召忽曾与管仲一起事公子纠(《史记管宴列传》)1.给未加标点的句子加上标点。

2.为下面句中加黑的词,选出正确的义项。

①鲍叔遂进管仲()A.进献B.进言C.靠近D.举荐②鲍叔不以我为不肖()A.不像B.不才C.不孝敬D.不好3.与句中加黑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及小白立为桓公()A.立土动及百尺B.今其智乃仅不能及C.及至始皇D.战、守、迁皆不及施②天下人不多管仲之贤()A.尝与鲍叔贾,分钱财多自与B.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C.多见其不知量也D.是以古之人易财,非仁也,财多也③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A.所识穷乏者德我欤B.而心目耳力俱穷C.固将愁苦而终穷D.穷凶极恶4.与“知我不羞小节”中的“羞”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A.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B.吾从而师之C.鲍叔终善遇之D.孟尝君客我5.与“三仕三见逐于君”句式不同的一句是:()A.管仲囚焉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冀君实或见恕也D.吾幽囚受辱6.下列两句的译文正确的项是:①召忽死之()A.召忽也死在这件事上B.召忽为公子纠而死C.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自杀D.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被杀身死②以身下之A.把自己放在下边B.自己(鲍叔)甘居管仲之下C.(鲍叔)能亲身礼贤下士D.(鲍叔)就此退下,不再参政7.文中说“管仲贫困,常欺鲍叔”在文中具体指哪件事8.这段文字的中心是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

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

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刀入,徙二年,罚铜二十斤。

太宗从之。

大理少卿戴胄驳曰:“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内,同为误耳。

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曰:‘供舆汤药、饮食、舟船,误不如法者,皆死。

’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

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理。

”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扰法耶?”更令定议。

德彝执议如初。

太宗将从其议,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

”太宗乃免校尉之死。

是时朝廷大开选举,或有诈伪阶资得,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于死。

俄有诈伪者事泄,胄据法断流以奏之。

太宗曰:“朕初下敕,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

”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臣不敢污法。

”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是喜怒之所发耳。

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

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窃为陛下惜之。

”太宗曰:“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贞观政要》)1.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是时朝廷大开选举....B.太宗令其自首C.今断从法,是示天下..耶..以不信矣D.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是夕始.觉有迁谪意B.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扰法耶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C.太宗将从.其议备必喜而从.命D.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吾属今.为之虏矣3.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A.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太宗)召B.(太宗)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C.更令(戴胄)定议D.而生死顿殊,(大臣)敢以固请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戴胄严正执法的一组是:()①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内,同为误耳②误不如法者,皆死③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④既付有司,臣不敢亏法⑤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⑥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A.①③⑥B.②④⑤C.②③⑤D.①④⑥5.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戴胄援引法律,犯颜直谏,他认为封德彝定长孙无忌及监门校尉的罪轻重失当,所以固请复议。

B.戴胄引法典“……误不如法,皆死”,劝太宗不要姑息长孙无忌的罪行而使重罪轻罚,更不能因地位高低而使同罪异罚。

C.戴胄针对当时有人用欺骗手段谋官骗财,建议太宗敦促他们自首,否则就重判,而在实际处罚中,却又改死罪为流放,以显示太宗的“大信”。

D.戴胄认为封德彝判校尉死罪,而让长孙无忌以功抵罪,于法无据,而太宗下令“……不首,罪至于死”,也与法典相背。

戴胄敢于据理力谏,足见其忠直不阿。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十五年春,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

晋侯欲救之。

伯宗曰:“不可。

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天方授楚,未可与争。

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

’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

”乃止。

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

”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

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

遂致其君命。

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榖,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

”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

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

义无二信,信无二命。

君之赂臣,不知命也。

受命以出,有死无霣①,又可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

死而成命,臣之禄也。

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②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

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

曰:“毋畏③知死而不敢废王命。

王弃言焉。

”王不能答。

申叔时仆,曰:“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

”从之。

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而爨。

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

退三十里。

宋及楚平,华元为质。

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注:①霣yǔn同“陨”坠落,引申为丢掉。

②考死:善终。

③毋畏:申犀之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郑人囚而献诸楚。

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

B.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

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

C.郑人囚而献诸楚。

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

D.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薮..藏疾山薮:山林草莽之中。

B.使解扬如.宋如:往,去。

C.楚师将去.宋去:往,到。

D.析骸而爨.爨:烧水煮饭。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原文: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译文:即使鞭子很长,也达不到马肚子。

B.原文:遂致其君命。

译文:于是便传达了楚王的命令。

C.原文:死而成命,臣之禄也。

译文:死了能完成使命,这是下臣的福气。

D.原文: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文:我不骗你,你不欺我。

4.不属于楚宋最终讲和原因的一组是:()①晋国军队已全部出动,即将到来.。

②解扬不惧威利诱,不辱君命。

③楚王听信了申叔时的劝告。

④华元夜入楚师,说服了子反。

⑤宋人宁可亡国也不愿签城下之盟。

A.①③B.①④C.②⑤D.③④5.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记述了宣公十五年楚国围攻宋国,无功而返与宋订立盟约的过程。

B.本文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尔虞我诈,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

C.本文关于楚宋战和过程的描写简练有序,主要是通过对话揭示双方战和的原因。

D.几位策士的描写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战国策》高超的记事写人艺术。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练习。

郭汾阳在汾州,尝奏一州县官,而敕不下。

判官张昙言于同列,以令公勋德,而请一吏致阻,是宰相之不知体甚也。

汾阳王闻之,谓僚属曰:“自艰难以来,朝廷姑息方镇武臣,求无不得。

以是方镇跋扈,使朝廷疑之,以致如此。

今子仪奏一属官不下,不过是所请不当圣意。

上恩亲厚,不以武臣待子仪,诸公可以见贺矣!”闻者服其忠公焉。

王在河中,禁无故走马,犯者死。

南阳夫人乳母之子抵禁,都虞候杖杀。

诸子泣告于王,言虞候纵横之状,王叱而遣之。

明日,对宾僚吁叹者数四。

众皆不晓,徐问之,王曰:“某之诸子,皆奴材也。

”遂告以故曰:“伊不赏父之都虞候,而惜母之阿奶儿,非奴材而何?”1.文中“郭汾阳在汾州”和“以令公勋德”两句中的“汾阳”“令公”都是对郭子仪的称谓。

下列对称谓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官名官名B.官名一般尊称C.别号官名D.爵名官名2.文中的“南阳夫人”是主要人物的什么人?()A.母亲B.妻子C.儿媳D.姊妹3.文中“以致如此”的“此”指的是:()A.宰相之不知体甚也B.所请不当圣意C.以是方镇跋扈D.求无不得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而敕.不下敕:帝王的诏书、命令B.自艰难..以来艰难:艰苦困难C.是以方镇..跋扈方镇:镇守一方的军区长官D.言虞候纵横..之状纵横:这里指放肆5.对“上恩亲厚,不以武臣待子仪,诸公可以见贺矣”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郭子仪认为皇上把他看得比一般方镇更重要,对他格外施恩,所以诸公应该祝贺皇上。

B.郭子仪认为皇上把他看得比一般方镇更重要,对他格外施恩,所以诸公应该祝贺自己。

C.郭子仪认为皇上对他不像对待一般方镇那样姑息,有求必应,这就是对他亲厚,所以诸公应该祝贺皇上。

D.郭子仪认为皇上对他不像对待一般方镇那样姑息,有求必应,这就是对他亲厚,所以诸公应该祝贺自己。

6.对“以令公勋德,而请一吏致阻,是宰相之不知体甚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想请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是宰相(需经过宰相)不知体贴人啊!B.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想请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说明是宰相不知体统啊! C.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请皇帝处分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是宰相不知体贴人啊! D.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请皇帝处分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说明是宰相不知体统啊! 7.“对宾僚吁叹者数四”的原因是:()A.奏一州县官,而敕不下B.宰相之不知体甚也C.朝廷姑息方镇武臣D.某之诸子,皆奴材也五、阅读下面一段短文,然后按要求做题。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①之以治则吉,应之⑴以乱则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