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人认为第②段画线句中“聪明”一词使用不当,建议改为“灵巧”,你认为如何?简述理由。
(2分)细解:据《现代汉语词典》,“聪明”的释义是“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灵巧”的释义是“灵活而巧妙”。
如果我们认定该词使用不当,可以从语法角度分析,理由就是“主谓搭配不当”。
“聪明”的使用对象显然是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某个事物,大多数情况下,应指人类,用来形容受大脑支配的“手”显然用词不当。
而从修辞角度,我们可以认定它使用恰当,实际上作者是为了突出“手”中凝聚的智慧。
这里实际上使用了“移就”的辞格。
这种修辞中学课本中也出现过多例,如“我将深味这浓黑的悲凉”(《纪念刘和珍君》),用“浓黑”来修饰“悲凉”就属于这种情况。
我们都知道,语法负责的是“对不对”的问题,修辞负责的是“好不好”的问题,逻辑负责的是“通不通”的问题。
考量一个词也有这几个角度。
答案:(2分)认为使用不妥的,可从语法角度分析,也可以从词义辨析的角度判别(近义词词义的辨析或词语的搭配),指出其主谓搭配不当的语病;认为用词恰当的,可以“聪明”一词不仅体现人类双手的灵巧和神奇,而且说明它凝聚着能工巧匠的智慧的角度分析。
要点:理由充分,与观点一致,得2分;理由不充分,但与观点一致得1分;缺乏理由,与观点不一致,得0分。
2.对第③段中举“青铜面具上的方孔”例子的主要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说明中国古代工匠手工制作技艺的高超。
B.说明很多古代制品今人无法复制的缘故。
C.说明许多手工技艺的传承现在已经中断。
D.说明当今社会的手工文明正在日益衰弱。
细解:题干的限制很多,是“用意”,还是“主要”的,且选出“不正确的”,而且只有“一项”,这样一来难度就很小了。
请看下面这段文字,并请注意我所做的标记和注释——如果艺人没有后嗣,技艺的传承便会中断。
(领起部)面对广元三星堆那些“纵目神灵”青铜面具上的方孔,我们已无法知道四千年前的古蜀人用什么利器切割开这厚厚的青铜;也无法知道他们用何种技术把坚硬的玉石切割成纸板一样的薄片,并打磨得如此细腻与光滑。
(事例部)大量的手工技艺生生灭灭,随其自然,这也是很多古代制品今人无法复制的缘故。
(评议部)一段例证一般包括三个部分:领起部+事例部+评议部。
(上海市嘉定二中向琼老师的归纳)从语法角度来,也就是一个句群,句群只有一个话题中心。
明白了这些道理,在考试时理出包含事例的句群来(当然,边界一定要清晰),就可以判断出“用意”了。
而这种题目上海卷也是经常出现的。
答案:(2分)A3.第⑤段中画线部分“文明的转型”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细解:这里也要用到“句群”的知识。
下面“农耕文明属于手工的时代,工业文明属于机器的时代”一句是对画线句子的解释。
两者是解说关系。
答案:(2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4.综观全文,概括手工遗产的意义。
(6分)(1)(2)(3)细解:请注意我在下面这几段文字中所做的标志。
……在冷峻的千篇一律的工业文明的时代,手工给人一种具有怀旧意味的人文的温馨,就像那些仿古餐厅中摇曳的烛光。
⑦然而,手工遗产的意义远非如此。
⑧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手工是不同地域的工匠聪明才智的见证,也是民族与地域精神传承的载体和个性的象征。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说,每一种手工的背后还有一片深广的生活景象与丰富的历史信息。
如果我们对这些标明段落和句间关系的关联词语和指示代词比较敏感,答案很轻松就可以得出:(1)带给人们怀旧的人文温馨;(2)见证工匠的聪明才智;(3)是民族与地域精神传承的载体和个性的象征。
(4)包含深广的生活景象与丰富的历史信息。
(写出一点给2分;四点中写出三点给6分。
)总体上来说,从词语到短语,到复句、句群、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无外乎两种,偏正的和联合的或叫并列的。
偏正的,强调或提醒“正”的部分,并列的意味着两个要点都重要。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在阅读文章,把握文意时,就会对相关的关联词语格外注意了。
5.根据文本信息,用对话形式介绍“机器”与“手工”各自的主要特点(对话形式如下,不超过80 字)。
(5分)“”,机器说道。
“”,手工说,“”。
细解:我对这道题目的考查目标是这样看的:从填空所需要的材料来看,它应该属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从拓展这个角度来看,它属于表达方式的转换,由说明性语言转换为对话描写;从呈现的文本样式来看,应该属于“卡通文本”——拟人的、轻松的、“变形金刚”体。
解答这种题目第一步是筛选信息,将“机器”“手工”的特点理出来,再转换表达方式,用对话的口吻写出来。
答案:(5分)要点:机器特点:千篇一律;通过档案资料保存;能力和效率高手工特点:注入个性(不会重复,无法复制);口传心授、绝技单传;感性和悟性、给人怀旧的人文温馨感受。
给分要点:机器特点2分,手工特点2分;对话形式1分6.第②段中成语“钩心斗角”典出《》。
(1分)细解:“典出”,“典故出自于”。
给出了书名号。
答案:阿房宫赋。
7.根据第④⑤段文意填表:( 2分)棋手不同表现对比的表达效果胜负师(1)(2)负累者为名利所累,患得患失,不敢放手一搏细解:解答表格填空题,要分析表格中已有文字的暗示。
第(1)应填“胜负师”的表现,从“负累者”的描述来看,该空不能照抄原文,应该对相关信息做整合。
文中的有关文字是:“某些棋手对于胜负耿耿于怀,即使处在极度劣势之中亦不轻言放弃。
相反,命悬一线的局面反而激起了他们的强大斗志。
打破常规,冒险犯难;精密计算,妙手迭出;出其不意地漂亮一击,终于力挽狂澜于既倒。
”整合的步骤是,先理出重要的信息点,然后做“合并同类项”。
这段文字的重要信息有“对于胜负耿耿于怀”、“不轻言放弃”、“出其不意地漂亮一击,终于力挽狂澜于既倒”,整合后要点是:不言放弃、力挽狂澜。
第(2)空相当于一个简答题:对比的表达效果。
回答“效果”类题目,主要是从传情达意的角度来思考。
怎么“传”的?“传”出了哪些东西?是否更好、更多地传达了?所以,答案总有“突出了”、“强调了”等词出现。
对于“对比”来说,自然是让“白”的更白、“黑”的更黑。
答案:(2分)答对一点给1分(1)对胜负耿耿于怀不言放弃力挽狂澜(2)突出两类棋手对胜负的不同境界,表达作者对“胜负师”的敬佩,对追求功利的“负累者”的否定;胜负之争的过程及带来的不同后果显示了围棋的无限玄机。
8.第⑥段画线句中“不凡气度”在文中是指。
(2分)细解:与第2小题所言思路相同。
请看下面文字,并注意我的标记——抛开了胜负的计较,一身轻松,人们或许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灵感,甚至会获得一些超越攻城略地的奇思妙想。
(领起部)我曾经赢过棋友一局。
复盘的时候,我询问他布局时的一着怪棋是什么意思。
他一抬下巴,傲然答道:“我觉得下在那里富有诗意!”(事例部)这种不凡气度迄今仍然让我景仰。
既存有胜负的责任心,又不拘泥于胜负而缩手缩脚,二者的平衡几乎是人生的一门学问。
(评议部)答案:(2分)下棋时抛开了胜负计较,一身轻松9.用成语分别形容第⑦段中“大道”与“小技”两种棋法的特征。
(2分)大道:小技:细解:我们看原文:“老老实实本分的一手,常常消弭了眼花缭乱的聪明劲儿。
这就是“大道”与“小技”的差别了。
”知道“这”指代的内容,答案就“昭然若揭”了。
答案:(2分,各1分。
意近即可)“大道”:朴实无华(返璞归真)“小技”:眼花缭乱10.对本文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6分)A.通过记叙棋盘上演绎的无数故事,体现了围棋具有令人敬畏的复杂性。
B.本文第②段运用排比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棋手搏杀时的惊心动魄。
C.围棋的奇妙往往在于看似山穷水尽,却能峰回路转、绝地逢生。
D.文中“妙手迭出”、“力挽狂澜”、“鬼神莫测”等词语形象地表达了题意。
E.本文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物及人地阐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F.本文融叙述、描写、说明、抒情于一炉,揭示了“无限玄机”的内涵。
细解:A项错在“记叙棋盘上演绎的无数故事”;B项错在“第②段运用排比的手法”;E 项错在“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应是“分述”;F项错在“抒情”,这一点可能有争议,因为有时感悟、感慨的句子说它是“抒情”也不能说没有道理。
但是,判断C、D两项正确很容易,作为选择题,难度就降低了。
答案:C、D11.本文结尾说“围棋将是我永远的念想”,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4分)(1)(2)细解:解答该题需要理出全文的内容:表现了什么?感悟了什么?答案:(4分,各2分)(1)围棋中蕴含着无限玄机,下棋给人带来无限乐趣。
(2)棋如人生,作者从下棋中获得处世为人的感悟。
12.本文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
请以高中教材中的一篇现代文为例,阐述对比手法运用的妙处。
(3分)细解:对比是一种修辞方法,又是一种常见的写作表现手法。
就一般而言,对比可分为异体对比和同体对比。
异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人、事物组合在一起对比,以突出个性特征的不同。
在鉴赏对比手法时,要把相关的人或事物放在同一个背景下进行赏析。
同体对比就是同一个人或事物的前后、内外的差异形成对比,突出前后的变化或个性的特点。
解答时,应该结合文章的有关内容,认真分析对比的双方,列举出形成对比的有关内容(一般举一两个例子)并作简要分析,领悟出作者运用对比的目的和对比所产生的效果。
如《守财奴》一文中,就既有“葛朗台前后言行的对比”(同体对比),又有“葛朗台与其太太对待女儿的态度的对比”(异体对比)。
比如“抢夺梳妆匣”这个情节——当葛朗台看到精美的梳妆匣时,“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
但当听到“太太死过去了!”他把梳妆匣“扔”到床上,拿一把路易“摔”在床上,还“搂着”“抱着”欧也妮,与刚才的贪婪凶狠判若两人。
一“纵”一“扑”与一“扔”一“摔”的对比,让读者更清楚地认识了葛郎台的丑恶本质。
答案:(3分)略(联想课文内容1分,分析1分,表达1分)(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
(8分)14.作者“惆怅”的原因是。
(2分)细解:“独在千峰上”,诗人有两点思绪:“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
最后,又自我解嘲:“空惆怅”。
所以,惆怅的原因一是孤独,一是“老去”。
答案:(2分,各1分)(1)感慨自身孤独寂寞(无志同道合之人相伴);(2)虽有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因年老闲居在家,心有余而力不足,遂生无奈之感。
15.与作品中画线句所寄寓的情怀有明显不同的一项是:()(3分)A.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B.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C.苍颜华发,故山归计何时决? D.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细解:作品中画线句所寄寓的情怀是什么?“老去……犹”,所以,应是“人老心不老”。
再看选项,四项中只有“苍颜华发,故山归计何时决?”为思乡之句,其它三句均是“不服老”的名句。
答案:C16.简析作品的语言特色。
(3 分)细解:分析语言,就是分析谴词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