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育孩子的十种好方法一、新学期开始的时候。
新的一年、新的学期开始或孩子进入新的学习环境时,会有一种新的意识、新的能力,此时家长因势利导,当会“旗开得胜。
”二、孩子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
家长若能在祝贺鼓励的基础上,对孩子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将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三、孩子感受委屈的时候。
家长若能主动地以冷静、宽容和同情的态度去帮助孩子解释,孩子会产生感激之情,也就易于接受家长的告诫了。
四、老师来访的时候。
家长应把孩子的长处告诉老师,同时以希望的口气指出孩子的缺点,不宜单纯地“告状”。
五、孩子有困难或遭遇失败的时候。
家长不应训斥,而应肯定成绩,对不足之处给于点拨,帮其走出“困境”。
六、孩子有较大过失的时候。
这时家长的理解、同情、体谅是孩子最需要的,很多时候,循循善诱能收到振聋发聩的效果。
七、孩子对某些事物怀有浓厚兴趣的时候。
家长应积极支持、鼓励,用兴趣推动孩子去寻求知识,激励孩子深入钻研。
八、有较大集体活动的时候。
这是教育孩子遵守纪律,为集体争光,培养集体观念的极好机。
九、他人取得成绩的时候。
孩子往往会暗下决心“我也要做出成绩”,家长要抓住这一时机,对孩子提出适当目标要求,使其一时热情变为持久的行动。
十、外出作客或有客人来访的时候。
一般的孩子都喜欢听好话,不愿在别人面前现丑,所以这时应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在客人面前“揭短”,多谈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恰当提出希望。
家长教育心得:为了培养孩子有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在她上上学以后我就对她有这样的一些要求:1、耐心听别人讲话;2、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3、自己整理房间;4、做事有计划;5、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
现在除学校上课时间外,我还给她作了一张家庭学习作息表,定下吃饭、学习、娱乐、休息的时间,让她按时间表作息。
到现在为止,孩子心中基本已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概念。
孩子逐渐就不再需要我强调,自己就懂得如何安排时间,逐渐地也就养成了自己安排时间主动学习的好习惯了。
孩子不愿写作业怎么办做作业不仅能帮助孩子巩固学习过的知识,而且能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计划安排时间、约束自己和承担责任的能力。
但是,有些孩子就是不愿意完成作业,回家以后先想着玩,把作业拖到很晚才完成;还有的孩子喜欢边写边玩,极易受外界的干扰,非得在家长的不断督促下才去做。
有些男孩子特别不愿做语文作业,有些女孩子却不愿意做数学作业,不爱动脑筋;有些更严重的孩子干脆就不记得老师留过作业。
这些问题让家长十分头痛,只好采取打骂的方式。
打骂有时还真见效,但时间长了,孩子被打疲了,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有些孩子还产生了撒谎、厌学等更严重的毛病。
分析孩子写作业困难的原因,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在写作业时感到吃力,是因为对老师所讲的内容理解不够,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进度,这些一般是智力问题,可以通过智商检查来了解孩子的问题。
而有些孩子是智力正常,甚至优秀,但注意力不集中,大脑老是处于兴奋状态,所以,上课时不好好听讲,写作业时坐不下来,很难坚持独立做完一件事,这就需要进行注意力集中的训练,来帮助孩子改善大脑中枢神经的调节功能。
有的孩子脑与手的协调性差,想的是一回事,手上动作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就会出现动作磨蹭拖拉,写字颠倒、计算粗心、写字出格等问题,往往有这些问题的孩子特别不爱写字。
不爱看书上的字,经常眼酸、头疼的孩子一般来说是视力发育不良;而听觉发育不良的孩子则会有教师的话听而不闻,忘记所留的作业等问题。
上述问题都是孩子学习能力发展不足造成的,有先天和后天的原因,有些并不是孩子的学习态度有问题,家长要酌情处理,了解孩子究竟是在什么环节上出了问题,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治儿童心理教育浅谈各位家长朋友,你们好!今天有幸坐在这里,和各位家长朋友探讨有关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我倍感荣幸。
我们都知道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家庭中亲子关系的状况、家庭氛围的特点、家庭的文化背景、家长的价值观和情感变化无一不对孩子的心理和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往往是在他们的孩提时代,由他们出生成长的家庭酿成的。
让每位家长都了解一些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使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符合子女心理健康的要求,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为有益的。
下面我就孩子几种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我谈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我教过一个叫王亮的学生,他并非是个天资聪颖的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时,他的学习成绩只在班级内处中等水平,可后来随着年级的逐渐升高,他的成绩也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老师说他善学,家长说他乐学,他自己说绝非苦学。
归根到底,他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他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也是一种体力劳动。
如果负担过重、时间过长、卫生习惯不好,就会引起大脑皮层和有关器官的疲劳,长期下去必然有损孩子的身心健康。
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与卫生习惯。
首先要培养孩子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家长要教育孩子做到以下几点:写作业是回家最重要的事情;今日事今日毕,做作业不能拖拉或迟延;练习中通过思考能做出来的题目,不要问别人;对自己实在难以独立完成的题目,需要帮助理解或讲解,不能依赖别人给出现成答案。
作为家长应明确几个问题。
第一,要配合学校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当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习惯时,需要外界经常督促。
家长要在适当时候提醒孩子 "该去做作业了!"当孩子找出各种借口不愿做作业时,家长要打破孩子的侥幸心理,严格要求。
第二,家长不要做孩子的替身。
如果孩子知道老师讲的知识爸爸或妈妈还会再讲的话,在课堂上就会不专心听讲,做作业时也不会独立思考,久而久之,就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
更重要的是,随着年级的升高,难度的增加,家长的辅导总会停下来,而孩子的依赖心理却不能马上消除,成绩就会随之下降,到那时恐怕是悔之晚矣!第三,家长不要盲目请家庭教师。
切记请家教来看着孩子学习,失去学习上的独立自主与自信。
其次要培养孩子课后复习和课前预习的习惯。
完成作业只是复习的手段之一,教师和家长还要使学生学会主动地、多样地进行复习。
例如,不管有没有作业,都要把当天所学的内容复习一遍;每学完一个单元后,自己要小节一下,使知识条理化。
预习和复习同样重要,教师和家长要教育和引导学生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看看哪些地方自己能看的懂,哪些地方自己不明白,这样,第二天听课就有了准备,既提高了听课的质量,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锻炼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预习的方法,老师和家长要由"引"到"扶"到"放",使之逐步养成习惯。
再就是还要培养孩子广泛阅读的习惯。
课堂所学毕竟有限,要使孩子扩大视野,知识广博,必须培养孩子广泛的阅读习惯。
家长要认识到,要想使孩子具备宽厚坚实的学习基础,光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
广泛阅读是丰富知识的必由之路。
孩子的知识面越广,思维就会越活跃,学习新知识就会越容易。
所以,家长一方面要给孩子提供广泛阅读的时间,一方面要给孩子提供广泛阅读的书籍,让孩子成为图书馆、阅览室的常客。
家长要引导孩子认真阅读,使广泛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这样就会促使孩子经常地、自觉地探求新知识,并始终保持对知识的兴趣和热爱,"五岁成习,六十亦然"。
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我讲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王芳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一直是班级里的前三名,爸爸妈妈都以自己的女儿为荣。
在一次语文考试中,她只得了80分,当她心情紧张地拿回试卷让爸爸签字时,真担心爸爸会狠狠地批评一顿。
可爸爸看过试卷后,就在卷面上签上了字,并心平气和、十分亲切地问:"你这次考试为什么分数不高?原因找到了吗?"王芳说:"卷中的这个题太难了,我们班只有一人答对了。
我们老师说这道题超纲了。
"爸爸接着说:"这张卷能得到80分就已经不错了,你经常得满分,偶尔得次80分,也可以敲敲警钟,另外你解决难题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今后继续努力吧!"王芳从爸爸的话里得到了理解,得到了鼓舞,学习更加信心百倍,成绩始终保持优秀。
在同一次考试中,另一名平时成绩较差的刘畅得了6 2分,在这次排名中属于中间位置,比过去的排名提前了许多。
可是家长却不问情由,非但没有看到孩子的进步,还说:"你也就是六十几分的料!"骂的刘畅灰溜溜的,从此更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最终成绩只能在及格线上徘徊。
可见,教育得法,孩子的失败可以成为成功之母;教育不得法,偶尔的成功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孩子的学习成绩牵动着家长的心,一旦孩子的学习遇到挫折、困难,家长该怎样对待?这本事帮助孩子心理成熟、重建自信的良好时机,王芳的父亲成功了,刘畅的父亲失败了。
增强孩子的自信,关键在于什么呢?第一,及时地表扬和鼓励。
对于小学生来说,"成功的喜悦"只是一种自我认识和成长体验,与家长、同学、老师等"重要人物"对其的评价密切相关。
哪怕是极微小的进步,家长表扬性评价,会使孩子体会到成功感,从而增强信心。
当然这种表扬应得当、得法,应及时、具体。
第二,就是给孩子设立适度可行的奋斗目标。
家长可以在孩子的学习上设计一个个具体的"活动",其目标既不过分简单以致无法激起孩子的好胜心,又不过分复杂以致令孩子高不可攀,而是让孩子经过努力能够达到,而且一定要达到,使他们能从中体验成功感,进而看到自己的力量,提高自信心。
然后再从取得成功的方面迁移到曾经失败的方面,以"我能行"的心态去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当孩子对所做的事充满信心时就会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逐步取得新的成功,而这种成功感又会激起新的行为动机,去争取下一次成功。
第三,就是要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意志品质如何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
一般丧失自信的孩子多有怕苦、怕难、偷懒等意志薄弱的表现。
帮助孩子克服懒散,锻炼意志要从小事做起,要注意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如不睡懒觉,坚持用冷水洗脸,坚持定时学习等。
还可以引导孩子做些对家庭、对别人有益的事,即使只是种种花草、买买东西也会使孩子产生"自己有用"的心理,从中磨练他们的意志,进而变得自信。
给孩子自信,就是给孩子成功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