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禅语

生活禅语

生活禅语净慧法师净慧法师简介净慧法师(1933—2013.4.20)祖籍湖北新洲。

近代禅门泰斗虚云和尚得法弟子之一,现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自1988年以来,先后主持兴复柏林禅寺、玉泉禅寺、度门禅寺、老祖禅寺等禅宗丛林。

住持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期间,倡导“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连续举办多届“生活禅夏令营”,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

主要著述有《入禅之门》、《生活禅钥》、《坛经一滴》、《奴峰禅话》、《中国佛教与生活禅》、《做人的佛法》等。

生活禅语1、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

2、所谓生活禅,就是要在生活中勤修戒定慧,在生活中息灭嗔贪痴,在生活中净化口意。

3、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以分享的心回报社会,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

4、学佛而能以般若智慧求觉悟,即是从生活禅进入禅生活的过程;学佛而能以慈悲精神度众生,即是从禅生活回到生活禅的过程。

5、所谓禅在当下,就是用禅的精神、禅的方法、禅的见地、禅的功夫指导我们如何面对生命的当下、生活的当下。

6、觉悟人生是智慧解脱,奉献人生是慈悲关怀。

二者的融合和无间就是菩萨的人生,是大乘佛法的真精神。

7、优化自身素质,就是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美化自己的人格、优化自己的智慧、强化自己的力量。

8、和谐自他关系,就是要用佛法的智慧,处理好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团体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宗教关系,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

9、善用其心就是用大智慧觉悟人生,善待一切就是用大慈悲奉献人生。

10、做人的八字方针:信仰、因果、良心、道德。

做事的八字方针: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11、佛陀教导我们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这就是佛教修行的总纲,也应视作人类行为的准则。

12、在生活中体验禅的关键所在是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所谓“平常心是道”。

13、做人的六条标准:知因果、讲良心、守道德、立志向、养识见、充才干。

14、着眼当下、着眼现在,这是我们人生命运转变的关键所在。

15、我们做人最朴实、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就是包容。

16、贪嗔痴三毒是一切烦恼的总根子,是我们众生迷惑的根本。

17、“舍”就是要舍去我们凡夫的心态,要在平等地看待一切众生的前提下,发慈心、发悲心、发喜心。

18、我们要从自心中去求解脱,不要在心外去寻找净土。

19、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烦恼是中流,般若是船筏。

乘般若船筏,越烦恼中流,离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

这个过程都在我们当下的一念完成。

20、要结四缘:结人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

这就是讲如何发挥人的主动性,推动善因善果的成熟,避免恶因恶果的来临。

21、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无断常、无取舍、无憎爱、无凡无圣、超越一切对立的东西,这是最直接、最究竟的解脱生命的法门。

22、人生很被动,一切都是被动的,唯有结缘这件事可以主动地去做。

23、生命在片刻间,成功在片刻间,失败同样也在片刻间。

一切的一切,都要抓住当下一念不放过。

24、人生在因果规律面前看起来好像是被动的,实际上作善作恶仍然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25、物质上的丰收总是会越用越少,只有精神上的财富才会越用越多,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真正的财富。

26、守一不移,是一种觉照的力量、观照的力量、提起正念的力量。

修行的诀窍就在这四个字上。

27、懂得尊重别人,才知道尊重自己。

28、人总是在克服一个一个困难的前提下才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成功。

只有迎着困难上、知难而进,这才是学习佛法应有的精神。

29、知道自己有苦,就是修行的下手处。

30、修行人就是要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锻炼自己、考验自己——锻炼自己抵制烦恼的力量,考验自己的定力。

31、“悟”是一刹那的事。

这一刹那结束了,我们的生命得到了一个转换,从有限的生命进入到无限的生命,我们真正的修行也才正式开始。

32、发一言不足自利利他者则无言也,举一步起一念不足自利利他者则勿举亦勿言也。

33、禅是一种生活的艺术、生活的方式,是觉者的生活体现,是悟者行者的生活内涵。

34、在生活中如何修行呢?简单地说可以有一个标准,就是以佛心作佛事,或者说要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

35、我们念佛、参佛,其目的就是要把守六根门头,使眼不贪美色、耳不贪美声、鼻不贪香、舌不贪味、身不贪触、意不贪染一切刘尘缘影之法。

36、要调心,少欲知足是法宝,一切随缘是妙方。

少欲知足,心就安泰;一切随缘,心就自在。

心能安泰自在,自然心平气和。

37、我们学禅的人,为了感恩一切众生,首先自己要过一种淡泊的生活、清净的生活、简单的生活。

38、家庭是道场,生活作佛事,慈悲感恩和为贵,忍辱包容是妙方;身体是寺院,心灵是佛像,两耳钟鼓齐鸣,呼吸梵音嘹亮。

39、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究竟的平等心。

培养平等心,你也不必拿出任何财物来,只要有这种心态,你就快活得很、自在得很!40、我们用功夫,就是打扫心地,让心地干干净净,生长一切善根、生长一切善法。

41、每天脸上有笑容,我们自然少一些烦恼、多一份安详。

42、具足正信: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

43、坚持正行:以三学为修学的总纲,以四摄为利他的方便,以六度为修学的正行,以老实做人为修学的起点,以轻安明净为修学的验证。

44、和谐是生命内在的要求,必须从内心的和谐做起,必须从生命的和谐做起,必须从善待天地万物做起,必须从人的内心净化、向善上做起。

45、良心就是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度度他的善的意愿和觉照的能力,也就是大悲心和菩提心。

46、安心不可向外驰求,不可脱离当下。

迷失也好,觉悟也好,烦恼也好,清凉也好,道不远人,都在当下。

47、谁好谁不好?自己找烦恼。

自己没烦恼,一切都好了。

48、棉花里是磨不出刀子来的。

人的一生,一定要经历种种的磨难、种种的痛苦,才会知道人生的滋味是什么。

49、学佛之人一定要深切地相信因果,才能认识生命的永恒性。

只有如此,我们修行、做一切功德才真正有积极性。

50、“无”字公案是禅宗诸用功方法中最直截了当的一个法门,它的特征就是要把我们的一切杂念、思量、分别、知见彻底斩断、寸草不留。

51、开悟是生命的转换、生命的觉醒,从有限的生命迈进到无限的生命,从迷妄的生命进入到觉醒的生命。

52、什么是修行?实际上就是“生命的拼搏”。

因为我们要进入那个无限的生命,没有一种拼搏精神是万万办不到的。

53、禅宗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直指”就是要当下指示给你看,让你当下把它承担起来,这样你自己当下就是佛。

54、如果我们把烦恼当成一个处理品,我们大家一定不会自找烦恼。

55、有大智大慧,就能照见五蕴皆空;有大慈大悲,就能度一切苦厄。

56、生命实实在在能够把握和感受的只有当下这一瞬间,错过了这一瞬间,那就叫做“时不再来”。

57、虽然我们每个人的成就与自己的主观努力分不开,但是说到底,还是应该把每一个成就看做是一切因缘和合而成的结果。

58、“真实不虚”四字,既是我们修学佛法的金科玉律,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金科玉律。

做人要真实不虚,做事也要真实不虚;对待自己要真实不虚,对待他人也要真实不虚。

59、追求也好,抛弃也好,都是在求。

只要有求就有苦,知足才能常乐。

60、满目青山是禅,茫茫大地是禅;浩浩长江是禅,潺潺流水是禅;青青翠竹是禅,郁郁黄花是禅。

61、要在做事业中落实佛法,把事业当成佛事来做。

把做好事业看做是修行,也就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

62、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他人有爱心,对他人有感恩的心,对他人有关怀的心。

而这种关怀也好,爱心也好,感恩也好,都没有任何目的,是本当如此的,这就是佛法的精神。

63、调心的最后目的是要把心调伏得没有烦恼、没有无明、没有贪心、没有痴心,最后全心全意来为大众服务、为大众做牛做马。

64、“戒”,就是道德原则;“定”就是那些能够使一个人情绪稳定的修行方法;“慧”,就是用来辨别修行的法门正确与否、是否走错了路的觉照能力。

65、净土非遥,灵山不远,都在我们举心动念之间。

66、修行人要发大愿、立大志。

只有把自己这一点点心力都奉献给众生,才会有无穷无尽的动力去战胜困难、攀登高峰。

67、在世间什么是富,什么是贫呢?“慈母在堂名之为富,慈母不在名之为贫。

”68、破除执着就是突破自我的障碍,就是突破生命的局限性。

69、愿是大海,实践是高山,以行山填愿海,这就是菩萨的精神。

70、修行一定要脚踏实地,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脱离现有的生活状况。

各安本位、安分守己,各尽各的责任和义务,在尽职尽责中来完成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责任和义务。

71、惭愧心、悔改心应该有,但是不能老是后悔,不知道前进。

如果只是后悔,不知改正、不知进步,悔就成了障碍。

72、贪、嗔、痴三毒是一切烦恼的总根子,是我们众生迷惑的根源。

73、个人的利益与大众的利益永远是一致的,只有把个人的利益与大众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个人利益才是永久的。

74、修学生活禅有四个要点: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75、挂碍是什么呢?就是自己内心还有见不得人的地方,自己内心还有阴暗面、有私欲,那就是挂碍。

76、无所求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不求将来是否会有好的成果。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就是无所求。

77、我们的心总在给外在世界安立各种各样的假名——好的、丑的、胖的、瘦的……。

这个语言的世界、符号的世界、概念的世界,把我们弄得晕头转向。

78、真修行者,重在默默的行持,而不是在口头上到处说。

79、一切的修行、证果、成佛度众生,其根本的目的都是为了知恩图报。

80、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81、报恩,就是要求我们时时刻刻对一切事、一切人都要有感恩的思想,不要把自己和他人对立起来,不要把自己和自然、社会对立起来。

82、一切事情,不管未来的路有多长,当下是基础,今天是基础。

83、越是把自己想得渺小的人,可能是越有力量的人;越是有力量的人,一般总是越谦虚。

84、如果我们把烦恼当成一个处理品,我们大家一定不会自找烦恼。

85、所谓把握当下,就是要当下超越自我、突破自我。

86、“我”执是一切烦恼的祸根,是生死的祸根、世间一切问题的祸根。

87、修德、积福,就是创造培育善因善缘。

不间断地培植善因善缘,恶缘就停止了。

善缘成熟了,恶因就会推迟现报。

88、佛法就是一座桥梁,一切众生通过它从烦恼的此岸到达般若彼岸。

89、所谓见道,就是要见因缘生灭当下的无生亦无灭。

90、在自我反省中能够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那就能够确定自己生命行为的方向,或者说生命行为的取向。

91、生命是无常的,这给我们提供一个改造生命、解脱生命的机会;如果生命是常的,它就是不可改变的东西了。

92、要普度众生,就要从爱护大地的每一粒沙、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苗、每一寸土地开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