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汽轮机变工况课程设计

汽轮机变工况课程设计

《汽轮机原理》课程设计
一、目的及任务
汽轮机课程设计是对在汽轮机课程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的系统总结、巩固和加深,要求掌握汽轮机热力计算及变工况下热力计算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课程设计的任务是针对200MW 或300MW 汽轮机额定功率的50%、55%、60%、65%、70%、75%、80%、85%、90%、95%工况,首先计算并绘制出调节级特性曲线、而对调节级进行变工况热力计算,再对其余压力级进行变工况热力计算,同时求出各级的内功率、相对内效率等全部特征参数,并与设计工况作对比分析。

二、内容及要求
1、变工况进汽量估算过程。

2、做出所有压力级变工况计算的汇总表,并把调节级、以及其它级中任一级的详细热力计算过程书面写出。

3、绘出整机中各级热力过程线,同时绘出各级速度三角形。

三、设计步骤
3.1 汽轮机变工况进汽量D 0的初步估算
D 0=3600P e m /()mac t ri g m h D ηηη∆+∆(kg/h ) 式中,P e 为变工况功率(kW )。

△h t mac 为汽轮机整机理想比焓降,对于本设计采用中间再热的汽轮机,中压缸入口状态点应按再热后温度计算。

m 为考虑回热抽汽进汽量增大的系数,其与回热级数、给水温度及机组参数和容量有关,通常取m =1.15-1.25,对于本设计200MW 、300MW 汽轮机,取m =1.19-1.22。

△D 为考虑前轴封及阀杆漏汽以保证发出经济功率的蒸汽裕量,通常△D =(3-5)%D 0(kg/h )。

机组的整机相对内效率ηri 、发电机效率ηg 和机械效率ηm 的选取,参考同类型、同容量的汽轮发电机组。

由于整机相对内效率ηri 取决于汽轮机内部各项损失,这些损失又与蒸汽流量及通流部分的几何参数有关,因此只能初步估计(ηri ),求出进汽量后进行变工况试算,试算完成后再进行校核。

表1 汽轮发电机组的各种效率范围
注:变工况条件下,表中ηri 为效率上限值。

3.2 调节级通用特性曲线绘制
首先根据已知的p 0、t 0,确定蒸汽通过主汽门及配汽机构的压力损失。

一般全开阀门进汽机构的节流损失取△p 0=(0.03-0.05)p 0,所以调节级前压力0
p ′=p 0-△p 0 绘制曲线的详细步骤见参考资料[1]第182-184页。

3.3 调节级变工况计算
调节级计算的详细步骤见参考资料[1]第184页。

变工况计算应确定调节级各喷嘴组汽门开启情况及流量,并得出调节级排汽状态点。

3.4 压力级顺序计算
顺算的详细步骤见参考资料[1]第182页。

顺算方法适用于在喷嘴和动叶中全是亚临界流动的情况。

当喷嘴中或动叶中出现超临界流动时,可以假定喷嘴后或动叶后的压力,继续使用该方法进行计算,但需要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假定压力的校核。

一般来说,顺算法在超临界流动中很少使用。

本课程设计在顺算出现超临界流动时,采用倒推计算法从末级倒算至该压力级前,并进行级前状态参数校核。

若相差不大,可对倒算热力过程线进行平移使二者重合,平移方法详见参考资料[1]第180页。

若相差较大,则需重新假设末级状态参数进行计算,直至满足精度要求。

3.5 末级往前倒推计算
根据末级动叶后压力p z 和假定的整机相对内效率ηri 得到排汽状态点。

确定p z ,首先需要根据已知的凝汽器压力p c ,来求出蒸汽通过排汽管中的压力损失△p c ,取△p c =2
)100
(
Cex λp c 或△p c =(0.02-0.06)p c 。

其中:λ——与排汽管的结构和流速有关的阻力系数,一般取λ=0.05-0.1。

C ex ——排汽管中汽流速度,通常凝汽式轮机C ex =(80-100)(m/s ),背
压式汽轮机C ex =(40-60)(m/s )。

所以末级动叶后压力c c c
z p p p p ∆+=′=。

倒算的详细步骤见参考资料[1]第176-179页。

3.6 整机校核
变工况计算完成后将计算的整机相对内效率ηri 与估计值(ηri )进行校核。

若△η<1%(%100}/)]({[×−=∆ri ri ri ηηηη),为合格,否则采用计算出新的整机相对内效率ηri 重新计算,直至合格。

计算得到准确排汽点后,再求出整机内功率P i (各级内功率求和)、汽耗率d 。

3.7 为便于计算,作出如下约定: (1)各级回热抽汽量正比例于主汽流量。

(2)门杆漏汽和调门开启重叠度不计。

(3)压力损失的参考值:高、中压主汽门和调门的压损为初压的5%,再热器的压损为高压缸排汽压力的12%,中、低压连通管的压损为中压缸排汽压力的2%。

(4)余速利用系数的参考值为:调节级后的第一压力级、前面有抽汽口的压力级利用上一级余速的系数为0.5,其它压力级为1。

四、参考资料
[1] 沈士一,庄贺庆.汽轮机原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2
附录
A. N200-12.7/535/535汽轮机设计参数
该型汽轮机是超高压、一次中间再热、三缸二排汽、冲动凝汽式电站全速汽轮机。

主汽门前新汽参数:12.75MPa(绝对压力),535℃。

中压缸进汽温度535℃,末级叶片高度800mm。

机组采用喷嘴调节,共有4个高压调门,控制14、14、13、14共4组55个喷嘴,1、2号调门同时开启,3、4号调门顺序开启。

通流部分由1个调节级和26个压力级组成,高压缸1-12级,中压缸13-22级,低压缸23-27级。

设有8级非调整回热抽汽,分别位于第9、12、15、18、20、22、23、25级后。

前3级抽汽至高压加热器,第4级抽汽至除氧器,后4级至低压加热器。

汽轮机在额定参数下前3个高压调节阀全开时可以带额定负荷。

汽封系统如图A1所示,图中数据汇总为表A1。

通流部分结构参数如表A2所示。

设计工况热力参数如表A3所示。

图A1 N200-12.7/535/535型汽轮机轴封系统
表A1 N200-12.7/535/535型汽轮机轴封系统数据
隔板和轴端汽封均为高低齿曲径式汽封。

高压隔板汽封的直径为456mm,间隙为0.75mm,齿数为9;中压第一级(第13级)隔板汽封直径745mm,间隙0.75mm,齿数11;第14-19级汽封直径516mm,间隙0.75mm,齿数11;第20-22级直径676mm,间隙0.75mm,齿数11;第23-25级隔板汽封直径745mm,间隙0.75mm,齿数6;第26级直径696mm,间隙0.80mm,齿数6;末级直径741mm,间隙0.85mm,齿数6。

表A2 N200-12.7/535/535三缸二排汽汽轮机通流部分的结构参数
注:低压缸对称布置,表中流量、功率、出口面积为单侧值。

表A3 N200-12.7/535/535三缸二排汽汽轮机设计工况下的热力参数
B. N300-16.7/537/537汽轮机设计参数
本机组是按照美国西屋公司的技术制造的300MW亚临界、中间再热式、高中压合缸、双缸双排汽、单轴凝汽式汽轮机,如图4-2所示。

它由高中压积木块BB0243与低压缸积木块BB074组合而成。

为了进一步提高机组的经济性,对原引进技术作了改进设计,而且低压缸末级叶片采用905mm的长叶片。

机组型号为N300-16.7/537/537,工厂产品号为D156。

主要技术参数:额定功率300MW;主汽门前额定参数16.7Mpa、537℃,再热汽门前温度537℃;工作转速3000rpm;额定背压5.39kPa;回热级数3高、4低、1除氧;额定工况蒸汽流量910.2t/h、热耗7937kJ/(kWh)。

本机组通流部分共35级叶片,其中高压缸1+11级,中压缸9级,低压缸2×7级。

动叶片除低压缸末三级为扭转叶片外,其余均为等截面叶片。

高、中、低压缸隔板静叶均为扭叶片。

有6个高压调节阀,每阀控制21个喷嘴,调节阀全开时部分进汽度为0.9545。

汽轮机在额定参数下5阀全开时可以带额定负荷。

汽轮机在6个调节阀全开、新汽参数16.7MPa、537℃(超压5%)时运行,这一工况定义为最大负荷工况。

汽缸轴端汽封的结构可用表B1描述。

通流部分结构参数如表B2所示。

最大工况和额定工况下的热力参数如表B3所示。

主汽门、调节阀、进汽管的压损为4%,再热器及管道为10%,中联门及管道为2.5%,中低压连通管为2%。

2号高加抽汽来自高压缸排汽,除氧器抽汽来自中压缸排汽,第5、6级抽汽分别来自左、右侧低压缸的第3、5级前,因此低压缸为不对称抽汽。

表B1 N300-16.7/537/537汽轮机轴端汽封
表B2 N300-16.7/537/537汽轮机通流部分的结构参数
表B3 N300-16.7/537/537汽轮机最大工况和设计工况下的热力参数
注:额定工况排汽比焓:2346kJ/kg;最大工况排汽比焓:2338.8kJ/kg;低压缸抽汽实际为不对称的,这里近似为对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