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外对经络学说研究概况

国外对经络学说研究概况

国外对经络学说研究概况针灸在很久以前就已传播到海外。

随著现代科学的发展,针灸经络研究在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逐步展开。

那些最早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针灸经络理论的人,是具有开拓精神的针灸医生。

循经感传现象则是国外经络研究工作的起步。

对中国的针灸界来说,外国学者对经络学说的研究工作,不仅具有借鉴的意义,更具有启发意义。

1. 对经络的几种看法国外学者对经络的实质问题同样有各种各样的看法。

有一些人认为,经络就是已知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系统功能的表现。

这种观点在国外比较流行。

当然,异议者也不少。

如有人认为经络是位于皮下的低电阻通道。

还有人提出经络是位于人体已知结构之间的流体通道,它存在于筋膜包裹的动脉、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干的空隙中。

这种空隙是经络赖以传导信息的体液通过的场所。

而液体在脉管外的流动则主要依赖于肌肉的运动。

Lonesau-Tirgooistec(1990)等认为经络可以被看作是已知结构(如肌肉、血管和神经)之间的间隙所构成的一个重要“通道”途径,可移动的电荷即可延著这些间隙从身体的一个区域移到另一个区域。

日本的高野千石(1991)也支持这种观点,认为经络是某种粘滞度低,离子强度高,传递重要生命物质的血管外通道。

当然也有人从组织学的角度进行探讨。

比如Thomas(1977)提出经穴的物质基础可能是某种既非血管又非神经的,但又和二者密切相关的成网状分布的原始的组织丛。

这种原始组织可能是一种特殊的结缔组织,并具有活跃的代谢和传递作用。

近年来,间中喜雄也提出X信号系统的假说,认为人体中残留著种族发生初期形成的原始信号系统。

它被以后发展起来的多层次的复杂信号系统(自动调控系统)的网络所掩盖。

这个系统能够敏锐地感知和辨别体内外极其微弱的动因,并可向远隔部位传导,在针刺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人从胚胎发育、生物场、电磁的生物效应等角度提出各种不同设想,反映了国外学者探索经络实质的各种思路和倾向。

2.对循经感传的研究(1) 临床报道这类文章以日本为多见。

早在1948年,日本的柳谷素灵即提到在针刺穴位时,可出现循经感传现象。

最详细、最典型的报道发生在一位叫白万郎的日本商人身上。

他因为视神经萎缩而接受针刺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感传现象非常显著。

经统计,感传线与古典经络循行路线一致的有三条经,即大肠经、肾经、任脉;基本上一致的有十六条经,相似的有一条经。

但对于这一病例,日本学者认为可能与该病人在幼年时被雷电击伤有关。

(2)实验研究首先是循经感传的速度问题。

藤田六郎曾对此作过卓有成效的研究,他认为,循经感传的速度远较感觉神经、运动神经以及肌肉收缩的传导速度和反射时为慢,但感传是由于感觉异常引起的,因此与感觉神经有关也是肯定的。

有关感传与体表因素的关系问题,天野黄阳在报道中认为,在病人的体表仔细查看,可以在红色或深红色的皮肤部位找到大豆或粟粒大小的圆点。

在此点的边上可以找出延伸的尾线。

当针刺该点时,感传即沿尾线的方向传导。

若无这种尾线,针感便向深处传导。

关于感传感觉的性质及其与神经系统的关系,则有人认为象通电样感觉,麻木或蚁走感等,主要是躯体感受器受刺激引起,因而其主要结果将是引起躯体方面的反应。

而热、胀、冷以及沉重感等,则主要是由于植物性感受装置受到刺激所引起,因而主要引起植物神经系统的反应。

关于感传与体质的关系,西德的Schuld认为敏感人如蛋白代谢过敏反应者,在刺激其皮肤一定穴位后,能指出经络的精确位置。

此外,还有人对手法与感传的关系,影响感传的因素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3. 对其他经络现象的研究(1)沿经出现皮下硬结现象木下睛都认为,在经穴部位可以用手指在该处摸到皮肤与肌肉等的压痛、硬结、陷下以及干湿、冷温等异常变化。

硬结主要发生在皮肤与肌层间,其产生是由于运动性反射抑制所形成。

关于硬结与经络、穴位的关系问题,芹泽认为,皮下硬结多集中于背腹部的俞、募穴附近,最多出现于膀胱经附近;其次是胃和大肠经。

硬结与穴位的一致率或符合率为81.7%。

芹泽据此认为硬结现象支持经络与穴位的存在。

(2)沿经出现的丘疹点与皮肤病据日本的藤田六郎等人报道,他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在沿经络循行部位或穴位处,有时能观察到潜在的或非常明显的丘疹点。

这种丘疹点可以在疾病时沿经出现,没有疾病时刺激某经的原穴,也可沿经出现丘疹现象。

有时在丘疹点发生部位除丘疹之外,还可观察到母斑(血管肿、黑痣等)、白斑、色素异常以及知觉过敏和皮肤电阻、活动电位等现象。

匈牙利有人报道有两名病人的皮疹出现在经络循行路线上。

其中一例为急性子宫附件炎患者,其集结成萄葡状的皮疹,从额部几乎完全按照膀胱经的循行路线排列至足趾部。

日本、苏联也有类似的报道。

(3)沿经出现红白线现象法国有人报道,在针刺一女性患者的三阴交时,发现以该穴为中心沿肝经、脾经及肾经出现三条白线,长度由30到50厘米不等。

德国则有针刺后出现红线的报道,而且其走行与淋巴管并不一致。

日本的前田实据这类现象认为古人也可能是用肉眼在肢体上看到过经络的路线。

(4)沿经出现发汗带现象日本有人报道了一例患有下肢神经痛的病人,在针刺秩边时发现沿经出现发汗带。

在膝窝,外髁及脚底处较宽,其余部位只有3公分宽。

(5)沿经出现过敏现象日本的间中喜雄(1972年)报道,当他对一位更年期症候群的妇女在两侧前臂内侧中央相当于_门穴部位进行冷冻植皮后,发现患者的植皮部位及右胸部、两大腿部出现麻木,各针刺此患者的各经原穴时,便在左侧头部胆经循行部位出现感觉过敏现象。

而注射突触阻断剂后,这种现象便可消失。

由此,间中认为这一现象与植物神经功能有关。

(6)经络波动现象与经络周波数日本的岸勤(1963年)通过触诊在经络线上发现有经络波动现象,并认为这和藤田六郎所提出的“经络的肌运动主因说”是一致的。

岸勤认为,在经络线上不仅可触到经络波动现象,而且每一条经络都有一定的波动数和相应的休止期。

4.经络的影像研究(1)经外线热摄像法这一方法从1970年开始应用于对经络与穴位的研究中。

法国的一位电子学工程师用红外线热像图摄影法记录皮温图,结果发现面部的热像图与经络之间存在著相似性。

日本的西条一止(1976)也发现人体高温线与高温点和经络与穴位的相似性。

□原晖章甚至测量出经穴在体表的直径是2毫米。

意大利也有类似的报道。

(2)液晶热像图摄影法美国鲁克医疗中心的两位学者首先报道了在针刺治疗与经络的研究中,液晶热像图摄影法的应用。

他们认为皮肤温度主要与皮下组织中的血管状态有关,其次与深部器官或结构有关,在血液供应增加的部位,新陈代谢和热量的产生即增高。

皮肤温度的测定,作为针刺治疗的一种临床检查方法,是很重要的,因为它能说明和记录即使是远离针刺穴位部位的治疗效果。

液晶热像图由于可使人看到由针刺而在某一部位产生的明确和清楚的变化而可能为针刺研究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3)超声波摄影法日本的□原晖章用超声波诊断装置,对肾俞、志室等穴进行观察,发现穴位中央出现体液性反射波,并有小心脏样的搏动。

针刺后此搏动可增强。

若穴位处有不适,则波动增强,针刺后若波动感消失,则病人的不适也会消失。

苏联则有人通过类似的装置测出穴位组织不如周围组织那样致密。

(4)辐射场摄影法辐射场摄影法又称电子摄影或电子放电摄影。

最初由N.Tesla发现,并应用这种技术拍摄了人体不同部位散发出的火花。

但这项技术受干扰因素太多,在各方面仍有探索的必要。

5.经络的物理特性研究现在有不少国家都在开展经络与□穴的物理特性的研究,特别是经络与□穴的电现象研究,其目的在于探测并证实经穴的存在。

(1)电阻电位的测定中谷义雄于1950年发现良导点与良导络之后,又对皮肤电阻原理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提出良导络是皮肤和体表的交感神经兴奋性上升时产生的反应形式。

瑞典的学者在1976年通过24例人体的测试观察,发现穴位的电阻较非穴位的电阻低得多,而导电性则较高。

法国空间医学研究所的学者通过特制的电子学仪器,在体表穴位上曾测出特异的生物电位,认为在正常情况下,此电位比较稳定。

当在生物学节律的影响下,或由于生理学的原因而使平均电位发生重大变化时,穴上电位变化的幅度也往往比邻近的区域为弱。

相反,当机体产生病理变化时,由于局部电位发生重大改变,某些穴位也显示出其特异性。

故他们认为,当机体自动调控失灵时,穴位便能发出报警信号,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数据。

(2)温度测定日本东京教育大学的西条一止以胸腹部位为重点,系统地测定了体表的温度并分析其与经络和穴位的关系。

结果发现,经络较非经络部位的热点(即温差点)的出现率高5.2倍,胸腹部又较腰背部的温差点出现率高。

因而认为用皮肤温度法很容易确定穴位的位置。

(3)红外线测定苏联生理学家的实验结果证明,穴位部位的红外线辐射远比非穴位部位强。

而F.Kracmar则认为,经络区域的交感神经兴奋性高于非经络区,而交感神经兴奋是与血管收缩平行的,故经络上的红外线强度较弱。

(4)同位素示踪与中国的研究结果相似,外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肯定性的结果。

但他们的示踪照片显示,放射物质大都是呈离心性地沿经络移动。

总之,外国学者的大量的临床──生理学、生物电与电生理学的研究证明,穴位具有一系列特点,局部温度较高,氧吸收较强,代谢水平较高,红外线辐射较强等。

6.经络与体表内脏相关研究(1)体壁内脏反射日本的石川日出鹤丸根据伤害性反射这一事实(即当刺激动物的内脏时,除了引起呼吸运动、心率、血压和瞳孔大小的改变之外,还引起四肢的痉挛性运动和各种防御运动),提出向心性二重支配法则。

近代神经外科发现,内脏和多数血管壁上都有向心性神经纤维的存在。

石川的实验还证明,家兔的伤害性反射的主要中枢部位是在下丘脑的下部,尤其是乳头与脚间部。

但是,这些反射中枢皆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即接受大脑皮层的促进作用或抑制作用。

末下氏认为,石川等人的理论成果对阐述针灸经络原理,是最为重要的核心理论。

(2)海氏带英国学者海氏(Head)曾经发现: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看到不同部位皮肤的痛觉敏感性升高。

他于1889年首先记述了内脏器官的疾病是以一定程度的规律性而引起皮肤特定部位的过敏。

即出现于发生学上属于同一节段的体表相关部位。

大约同时,麦氏也发现深层组织亦有变成非常过敏的事实。

现在则认为,海氏带与穴位、经络的关系极为密切。

但目前尚不能用海氏带说明整个经穴问题。

(3)牵涉痛与经络的关系当内脏产生病变时,痛觉过敏不仅出现在皮肤上,也出现在深部组织如肌肉、筋膜和骨膜等部位。

这种感觉的牵涉性变化称为内脏感觉反射或牵涉痛。

日本的木村忠司(1972)认为,牵涉痛是内脏感觉的兴奋影响到同一脊髓节段出入的躯体神经而诱发的体壁疼痛。

用针灸疗法对疼痛部位进行处理,可使内脏器官的疼痛消失,功能恢复正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