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源型城市的界定与分类_以山西为例

资源型城市的界定与分类_以山西为例


选取原煤产量、人均产量、采矿业从业人数比重三个指标来反应资源
型城市的特征。山西11 个地级市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除运城市之
外, 其它1 0 个地级市的三个指标全部远远大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甚至是
全国平均水平的几倍, 表明山西的这些地级市都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城
市。从历年的数据看, 山西的平均水平要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属于典
是在2003年以后才开始,随后几年山西因煤炭资源开发经济快速发展,
更多的市、县因煤而兴, 吕梁市更是在2 0 0 4 年7 月才撤地设市, 因而现
阶段需要对山西源型城市的类型和数量重新进行判定。
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经济结构与自然资源有着密切联系, 不可分割,
因此必须围绕煤炭资源相关的产业、类别, 选择合适的指标, 并确定其
城市探索
资源型城市的界定与分类:以山西为例
赵康杰 赵玉娟 山西财经大学研究生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摘 要】科学界定资源型城市是促进资源型区域转型发展的前提,本文提出了一个区域资源型城市界定与分类的方法,并以山西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山西 11个地级市中有8个为资源型城市,其中5个为重度资源型城市,3个为轻度资源型城市。
X4 7.68 14.31 9.99 8.19 9.41 3.41 5.27 0.21 2 4.29 5.24
X5 18.84 63.91 70.06 42.59 70.49 53.2 32.9 1.71 31.95 32.09 47.9
X6 10.94 55.67 70.37 31.38 60.24 68.11 31.49 1.2 42.05 24.14
X i (平均数) 5729.18
σ i(标准差) 2671.60
Xi −σi
3057.58
24.19 20.7 6.36 19.00 12.67 3.85 5.19 8.03 2.51
42.33 39.56 20.63 22.62 21.70 16.94
和标准差, 然后计算出 X i − 0.5σ i , 根据公式 X ij > Xi − 0.5σi , 分别对指 标i 进行比较, 分析每个城市的6 个指标中有几个大于平均值减去半个 标准差的值, 如果至少有两个指标满足, 即被划分为资源型城市。
3 、判定结果。根据上面的分析, 经过数据比较之后, 从计算的结 果可以看出资源型城市的判定结果, 大同、阳泉、长治、晋城、晋中 的6 个指标均大于其平均值减去半个标准差, 朔州、吕梁分别有5 个指 标满足要求, 临汾有2 个指标满足, 而太原、忻州只有一个满足条件, 运 城一个都不符合条件。因此, 本文将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界定为8 个, 分 别为大同、阳泉、长治、晋城、朔州、晋中、临汾和吕梁市。

X
j )2
,若σ j = 0 ,令 X ij

然后根据公式Yj = X i j ×W , 可得每个城市的综合得分 Yj , 之后分别
(下转第 4 3 页)
40
2011. 12
积)中, 长沙市只有第三产业总值和财政收入呈轻微的下降趋势, 财政 支出有波动但基本稳定, 其余7 项均呈现上升趋势, 呈现出明显的碎化 过程;湘潭市10项指标的均匀度指数(面积)均呈下降趋势,表现出很 强势的集聚性, 株洲市也属于集聚型, 但表现没湘潭市剧烈, 有7 项指标 不断集聚, 但教育和卫生指标保持不变,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均 匀度指数(面积)不降反升, 说明株洲市有意识引导其经济向均匀方 向发展, 符合现阶段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要求。
表4 株洲市多边形单元G D P 差距变化情况
项目 A B
1995 年 863007 18.39
2000 年 1467553 19.63
2005 年 2378369 20.41
2008 年 4371327 22.44
注:A=极大值与极小值之差\万; B=极大值与极小值之比。资料源自《湖南省统 计年鉴》(1996-2009年)。
一、山西资源型城市的界定
山西省煤炭资源丰裕, 从全国看属于典型的资源型省份, 因而山西
的许多城市都是资源型城市,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2 0 0 2 )的研
究指出, 山西有11 个资源型城市(包括地级市和县级市), 在做出这
个判定的时候还是在2 0 0 2 年, 煤炭价格的快速上涨和煤炭市场的繁荣
X2 12.2 23.4 45.74 22.98 35.39 70.92 18.29 0.22 9.95 11.42 15.56
X3 9.54 30.98 44.56 22.97 38.02 25.02 16.47 0.67 8.72 11.91 18.88
型的资源型省份。因此, 本文在分析山西的资源型城市的数量, 假定山
西地级市的平均水平为资源型城市, 本文假设判定公式为:
X ij > Xi − 0.5σ i ,其中, σi =
n
∑ (Xij − Xi )
l =1
n如果在上列条件成Fra bibliotek的时候,则为资源型城市。其中i代表不同的原
始指标; j 表示不同的城市; n 代表山西省地级市城市的数量(n = 1 1 );
X i − 0.5σ i 4393.38 14.69 14.36 4.44 32.02 28.25
数据来源:《山西统计年鉴(2008)》、《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8)》,2008年 山西各地级市统计年鉴。
对选取的原始指标分别计算出 Xi 、σ i ,可得到每个指标的平均数
二、山西资源型城市的分类
本文选取资源开发的依赖程度对山西省资源型城市进行分类。 在上面已经对资源型城市做了界定, 其中把山西省11 个地级市的8 个 界定为资源型城市。考虑到不同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对煤炭资源的 依赖性的差异, 以及具有其不同的发展特点, 这里依然使用上面选取的 6个指标,对8个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做一个综合得分,分析产业结构 依赖原煤产量或采掘业的程度, 以此来对8 个资源型城市进行分类。
分析标准, 才能客观的界定资源型城市。通常对资源型城市的界定的
指标有很多, 但在进行界定的时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有代表性的
原始指标确定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界定。本文主要采用定量分析对资源
型城市做界定,并从山西省11 个地级市层面对山西的资源型城市进行
判定。考虑到统计数据的可得性, 在实际中选用的指标为: 原煤产量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 资源诅咒 转型 山西省
破解“资源诅咒”、实现资源型地区的转型、可持续发展是当前 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特别是在2010年,山西被批为国家资源型经 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进一步推动了对资源型经济的研究,而在对 资源型地区进行研究之前首先要对资源型地区进行界定。国家计委宏 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2002)、肖劲松、李宏军(2009)、高天明、刘粤 湘、丁博(2010)等多篇文献对全国资源型城市进行了界定。但是目 前对资源型城市的界定没有明确的规定, 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诸多的研 究,从不同角度对资源型城市作了界定,但没有达成共识。本文试图在已 有文献的基础上, 运用定量的方法对一个特定区域(而不是从全国层 面)进行资源型城市进行界定与分类,并以山西地级市为例,判断山西哪 些为资源型城市, 为研究山西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Xi 、σi 分别表示山西所有地级市第i个指标的算术平均值、标准差; X ij 表 示第j个城市第i项指标的取值。在定量判定时,原则上评价指标体系中的 指标都有满足界定标准, 但是在实际中, 需要考虑到城市起源、发展阶 段、历史贡献等,对于资源问题比较突出的城市也应判定为资源型城市。
因此,在本文使用了判别方法 Xij > Xi − 0.5σi ,表示山西地级市的平
均水平为资源型城市,如果某个地级市的其中至少有2个指标大于其平均 水平减去半个标准差, 即判定为资源型城市, 反之, 即不是资源型城市。
2、数据处理。在对山西资源型城市进行判定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这 里主要使用《山西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 析,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山西开始着手煤炭资源整合,对地级市的经 济影响较大,因而本文选择用2007年的数据进行资源型城市判定。为了对其数 据进行量化分析, 便于分析明了简单化, 本文将其选取数据指标分别表示为: (见表1)X1:原煤产量(吨);X2:人均原煤产量(吨/人);X3:全市采掘业从业
(吨)、人均原煤产量(吨/人)、全市采掘业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
(% )、采掘业从业人员(万人)、全市采掘从业人员占第二产业从
业人员的比重(% )、采掘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
1 、界定方法。确定资源型城市既需要考虑全国, 又需要考虑山西
的事情情况。从全国看, 山西是典型资源型省份,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
1、分类方法。假定公式: Yi j > Y − λσ j ,其中, λ 分别取0.5,1,2。若 Yi j > Y − 0.5σ j , 则为重度资源型城市; 若 Yi j > Y −σ j , 则为一般资源型
城市; 若 Yi j > Y − 2σ j , 则为轻度资源型城市。对选取的原始指标分别 计算出X j 的变异系数(V)和权重(W ),然后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
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X4:采掘业从业人员(万人)X5:全市采掘业 从业人员占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X6:采掘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表1 山西省资源型城市判定指标体系
太原市 大同市 阳泉市 长治市 晋城市 朔州市 晋中市 运城市 忻州市 临汾市 吕梁市
X1 4218.48 7394.4 6009.11 7514.38 7867.49 10827.25 5687.08 113.34 3057.98 4766.38 5565.04
选取的指标由于各自单位、量级的不同而存在着不可公度性, 对其进 行分析时, 各项指标的单位不同以及其数值量级间的悬殊差别所带来 的影响, 因此, 需要对所选的评价指标作无量纲化处理, 公式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