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勒夏特列……———《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学设计陈云沣(云师大附中大理分校云南大理 671000)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第2课时“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即勒夏特列原理。
学生在学习化学平衡之前已经有溶解平衡的初步概念(初中),在化学平衡之后将学习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和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化学平衡在学生所需学习的平衡系列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和硫酸、硝酸工业生产的化学原理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理论、水解平衡和溶解平衡奠定基础。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化学平衡状态是基础;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移动;第三部分化学平衡常数。
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采取先通过实验说明化学平衡能够移动,从而展开对“影响化学平衡移动条件”的讨论。
在对“影响化学平衡移动条件”的讨论过程中,教材编写者过分注重实验的应用,虽然能说明:温度、浓度能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但对压强的分析就显得不好展开,容易让分析和讨论过程显得过于复杂和繁琐,况且勒夏特列原理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说明“减弱”。
即改变条件的瞬间与原平衡相比体系的浓度、压强或温度的改变程度被减弱。
我认为仅仅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实验,可以说明浓度、温度能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但很难让学生感受、理解勒夏特列原理中所谓的“减弱”的含义。
所以我在对“影响化学平衡移动条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借助实验的同时,想充分运用化学平衡常数开展对“影响化学平衡移动条件”的讨论,让学生在运用化学平衡常数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发现、理解勒夏特列原理。
使最终得到勒夏特列原理变得水到渠成。
使枯燥、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有足够的感性认识基础,理性分析过程,最后上升到深刻理解的地步。
二、学情分析本堂课的对象是高二理科班学生。
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等理论,在知识上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合作意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能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对问题进行简单探讨,为该节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能力保证。
三、设计思路本节课从4个环节、2种角度来探寻“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1、先通过实验让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利用化学平衡常数K和Qc之间的探讨进行理性分析;由化学平衡常数K的具体计算深刻理解“减弱”含义;通过练习达到巩固、提高目的。
2、角度1:立足课本实验,充分挖掘课本实验的有效信息开展学习活动。
角度2:利用化学平衡常数K和Qc之间的分析来进行学习活动。
整个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在实验中获取认知,在分析问题中强化理解,在完成任务中实现对知识认识的不断升华。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浓度、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逻辑思维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对勒沙特列原理的字面含意“平衡将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的理解有较大的难度,故而对该原理中重点字词“减弱这种改变”的理解、剖析进而加以掌握是本节的难点。
六、课前准备:FeCl3、饱和KSCN 溶液、NO2(g)和N2O4(g)平衡体系、热水、冰、试管、胶头滴管、烧杯。
七、教学流程巧妙复习做铺垫→分组实验得感知→理性寻找定方向→深刻理解“减弱”意→练习及时巩固牢。
八、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化学平衡状态,那么化学平衡状态有哪些特征呢?[学生活动] “逆、等、动、定、变”。
[教师活动] “等”就是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V正=V逆;那么V正≠V逆时,化学平衡要么正向移动,要么逆向移动。
反过来,化学平衡状态发生了移动,就一定会有V正≠V逆这个过程。
“定”就是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
如:m A(g) + n B(g) p C(g)+ q D(g) ;△H<0。
那么这些保持不变的物质浓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各生成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除以各反应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所得的比值为化学平衡常数K,化学平衡常数只是温度的函数,即温度不改变化学平衡常数就不会发生改变。
具体如下:m A(g) + n B(g) p C(g)+ q D(g) ;△H<0“变”就是当外界条件改变了,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
那到底是哪些条件会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呢?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为本节课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和导入本节课。
[学生活动]学生分2组进行教材实验2-6、2-7,并完成下表。
[教师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溶液颜色化学反应移动方向在烧杯中,先加10mL水,将0.005mol/LFeCl3和0.01mol/LKSCN溶液各5滴滴入烧杯中混合均匀,均分3份滴加FeCl3溶液滴加饱和KSCN溶液颜色 NO 2含量 化学反应移动方向 容器壁温度比室温?温度热水 冰水[师生活动]学生通过实验,师生一起分析化学现象,得出结论1:浓度、温度可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
化学平衡移动的根本原因在于:V 正≠V 逆。
说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很有可能是导致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明白当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化学平衡会发生移动。
让学生对平衡移动形成感性认识。
[学生活动]学生分3组,第1、2小组对m A(g)+n B(g) p C(g)+q D(g) ; △H<0利用分析浓度、压强、催化剂是否会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
第1小组(浓度:表2-2-1)化学平衡常数K化学反应移动方向 V 正、V 逆大小关系增大反应物浓度 降低生成物浓度第2小组(压强:表2-2-2)体积 浓度 化学平衡常数K化学反应移动方向V 正、V 逆关系压强增大n 倍 (n>1)第3小组(催化剂:表2-2-3)化学平衡常数K化学反应移动方向 V 正、V 逆大小关系催化剂第3小组借助实验2-6、2-7所获取信息对m A(g)+n B(g) p C(g)+q D(g) ;△H<0进行分析。
温度:表2-2-4浓度一定引起化学平衡移动,压强不一定引起化学平衡移动,催化剂一定不引起平衡移动。
第3小组学生通过对实验2-7分析得出温度会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同时完成表2-2-4。
同时3个小组均可得到: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和外界条件改变的方向相反。
得出结论:浓度、温度一定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压强不一定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
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和外界条件改变的方向相反。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平衡常数K 和Qc 之间的关系及对化学实验的进一步分析化学反应移动方向化学平衡常数K V 正、V 逆大小关系温度升高温度 降低温度对“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进行讨论。
即强化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功能,又增强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教师活动]刚才我们知道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和外界改变的条件方向相反!那最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结果呢?外界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就向反应物浓度减小的方向移动。
最终反应物浓度到底是大了呢还是比原来还小啊?[学生活动]学生分3组,分别从浓度、压强、温度角度探究该问题。
第1小组(浓度:表2-3-1) 某温度时,此时平衡常数K=1 CO(g)+H 2O(g) CO 2(g)+H 2(g)CO H 2O CO 2 H 2原平衡 lmol /L lmol /L lmol /L lmol /L t 1时 3mol /L lmol /L lmol /L lmol /L △C 新平衡与原来平衡比较,物质浓度变化量 第2小组(压强:表2-3-2) 某温度时,此时平衡常数K=1 2NO 2(g) N 2O 4(g)NO 2 N 2O 4原平衡 lmol /L lmol /L在t 1时刻,压缩容器体积至原来的二分之一△C 新平衡与原来平衡比较,物质浓度变化量 第3小组(温度:表2-3-3)颜色 化学反应移动方向 化学平衡常数K )N ()O N (2242O C C容器壁温度比室温? 热水 冰水[师生活动]师生一起分析每小组所得结果。
第1、2小组借助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可以深刻的体会到“减弱”的含义,第3小组通过对实验2-7的再次分析得出“减弱”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定量的计算和定性的分析来实现对勒夏特列原理的认识。
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让全班放声朗读结论3: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学生活动]练习: 1、分析2NO 2(g) N 2O 4(g)平衡体系当压强改变时,气体颜色变化情况。
①缩小体积,增大压强: 。
②增大体积,减小压强: 。
观看气体颜色变化动画,加深对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
2、反应m A +n B p C 在某温度下达到平衡。
①若A 、B 、C 都是气体,减压后正反应速率小于逆反应速率,则m 、n 、p 的关系是。
②若C为气体,且m+n=p,在加压时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则平衡必定向方向移动。
③如果在体系中增加或减少B的量,平衡不发生移动,则B肯定不能为态。
④升高温度后,C的物质的量减少,则V正,V逆,V正和V 逆的关系是V正 V逆(填“>”“<”或“=”),这个反应是热反应。
⑤如果温度保持不变,A和C是气态,B为液体,且m+ n =p,体积缩小1/2,浓度增加的物质是,平衡向反应方向移动。
达到新平衡后,的浓度与原平衡浓度之比大于2,的的浓度与原平衡浓度之比介于2和1之间。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简单检测,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九、小结“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理论性较强,内容较为抽象、枯燥、艰涩,学生很难理解。
但笔者通过自己的设计使整个学习过程变得“有趣”的同时有丰富的内容。
让学生感觉到整个学习过程犹如一段旅程,好似探寻一位朋友。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教材虽已编好,但课堂教学的开展靠教师自己组织。
新课改虽已实施多年,但课改的精神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王祖浩.化学反应原理(选修)[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6叶永谦.浅谈平衡常数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教学中的应用.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