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性的美丑:《小伙子布朗》的主题解读

人性的美丑:《小伙子布朗》的主题解读

布朗是故事的主人公,他年轻、好奇、有探索的欲望,最初对自己抵制诱惑的能力非常自信,却在林中之旅后陷入对人性的怀疑而郁郁终老。

正如布朗这个普通的名字所象征的, 他实际上是“每个人”(Everyman)[4]85。

我们每个人,尤其是每个年轻人,都曾经历过类似布朗的成长历程:年轻时对于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执着前行,“对未来抱着”“高超的决心”,并坚信自己能够保持自我;途中也会有些许的犹豫,“现在我打算回到来的地方去了”,“我已经打定主意了,决不为这件事再朝前移动一步”,但最终还是完成了旅行。

布朗的林中之旅让他发现了人性中“恶”的存在,他因此变成了一个“怀疑一切” 的人,“临终时是悲观绝望的”。

布朗的结局并不具备普遍意义,但它的象征意义在于:每个人一生中都会经历对自己人生带来重大影响的事件,如同布朗的林中之旅一样,会给我们带来启示、思考甚至观念上的变化。

布朗年轻的妻子费思与普通人一样,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所以布朗在树林中魔鬼的祭坛前也看到了她,梦幻也好, 现实也罢,对布朗的打击却是毁灭性的。

费思的名字(Faith) 清楚地表露出她的象征含义———信仰,她代表的是对善的信仰,在林中之旅开始前布朗坚信不疑的信仰。

“那难道是我应当离开亲爱的费思,跟着她走的理由吗?”“上有苍天,下有费思,我还是得站稳脚跟,抵挡魔鬼!”“费思!费思!抬头望着天,抵制这个邪恶的家伙。

”这些句子既包含费思的双重含义, 同时由于这个人物的设置,更有力地表现出主人公布朗在旅途中经历的内心挣扎、犹豫与彷徨。

不论是作为小说人物的费思,还是作为信仰的费思,布朗对她的态度最终是一致的———放弃与怀疑:“…我的费思去了!‟他喊着。

”“布朗大爷严厉而伤心地盯视着她的脸,没有打招呼就走过去了。

” 布朗黑夜之旅的引路人是另一个具有象征含义的人物。

他代表的是魔鬼,这一点从他手执的“像一条大黑蛇”的手杖和克洛伊斯大娘认出他时的尖叫可以肯定。

他将布朗引去魔鬼的领地,让他皈依邪恶的宗教,对布朗提到的每一个“正派人和虔诚的基督教徒”进行嘲讽,披露他们所犯下的罪恶,其目的昭然若揭。

但有意思的却是小说对他外表和行为的描述,他“穿着朴实大方的服装”,“似乎和布朗大爷属于同一个阶级,和他长得很有几分相似,虽然也许主要是在神态方面而不是在容貌方面。

……他们可以被看作父子俩。

”而且,在布朗打定主意不随他前行时,他并没有生拉硬拽,而是“镇定自若”地让布朗“坐在这儿,休息一会儿。

等你觉得乐意再走的时候”再走。

对魔鬼的这两点描述多少让读者有些意外,但仔细想想,却发现这样的安排似乎更能表现作者的意图:所谓的“魔鬼”或者“恶”其实存在于人的内心,所以他有着和人类相似的外貌,并且知道不需指引人类也有趋向“恶”的本能。

文中其他的人物如虔诚的克洛伊斯大娘,古金执事与教长,还有出现在魔鬼崇拜仪式上的众村民,象征的也是芸芸众生。

与认识到人性中善恶并存的事实后陷入怀疑与失望的布朗不同,他们似乎代表着另一种更为世俗的人生选择———接受现实并在这善恶并存的世界中继续生活。

三场景设置象征场景设置主要包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

《年轻的小伙子布朗》这部短篇在场景设置上同样用心良苦, 富含象征意义,对表达作者思想,烘托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夜晚,费思惧怕黑夜,“在一年里所有的夜晚中,亲爱的丈夫,今儿夜晚请你留下陪着我吧”。

而布朗却说:“我的往返旅程,……必须在现在和日出之间完成。

” 黑夜使得布朗离开费思,离开信仰。

在文学作品甚至人们的认识中,黑夜往往是带有负面含义的,它通常与罪恶、堕落、诱惑、神秘、地狱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

基督徒们选择白天去教堂,表达对善的向往与追随。

那么,是怎样的旅行必须在黑夜完成呢?布朗的旅行目的地起初并不明朗,但随着引路人的出现,其真实身份的揭晓,他对布朗父辈和其他忠实基督徒所犯下罪恶的披露逐渐表明这是一次发现人性中的“恶”的旅行,它与善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只能在黑夜进行。

其实,读完整个故事可以发现,小说除了将黑夜作为故事发生的时间,还用了很多词来描写“黑色”,以凸现故事的氛围,如“幽暗”、“大黑蛇”、“黑暗的洼地”、“黑沉沉的荒野”、“黑松树”、“黑森森的大墙”、“黑暗的人形”等等。

这些描写前后连贯,有效地为主题表达、为布朗今后失去希望的生活烘托出一种阴暗的气氛。

故事发生的地点———森林,同样具有明显的象征含义。

“沉寂的道路”、“树林里所有最最幽暗的树木把这条路遮得一片漆黑。

那些树林简直长得密密匝匝,不容这条
羊肠小道穿过,而且总在后面立刻就又合拢起来。

”茂密的树林在黑夜里显得阴森恐怖,充满了未知的因素,正如同人性中的恶一样, 隐藏起来,难以发现。

林中小路的黑暗、沉寂象征着“罪与恶” 的潜伏;路的狭窄象征着布朗处在罪恶的包围之中;那些长得密密匝匝的树林“总在后面立刻就又合拢起来”,无疑告诉我们布朗再也无法返回到纯真状态了。

与现实主义小说家不同,以霍桑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将创作重心放在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分析上,而非对风俗礼仪、社会变革、衣食住行等生活细节的忠实再现。

“人性中的恶”、“黑暗的力量”一直都是霍桑作品的主题,对“罪”的思考给读者带来了《年轻的小伙子布朗》、《红字》、《教长的黑面纱》等优秀作品。

但在善恶之间究竟应该如何抉择,应当如何为人处事,这些都不是霍桑的浪漫主义小说能够解决的问题,或者是作家自己也感到困惑的问题,所以才有了小说中丰富的象征,才会说“意义含糊”、“感情矛盾”是霍桑作品的两大特点。

但无论如何,作家将他的思考呈现出来,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和走近这个世界的视角。

参考文献: [1]Baldick, Chris. 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M].Shang- 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218. [2]克林斯·布鲁克斯,编.小说鉴赏:上册[M].主万,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42. [3]Wagenknecht,Edward.Nathaniel Hawthorne:The Man, His Tales and Ro- mances[M]. NewYork: Frederick Ungar,1989:61. [4]Martin,Terence.Nathaniel Hawthorne[M].Boston:Twayne Publishers, 1983:85. [5] Harris, Laurie Lanzen, ed. Nineteenth - Century Literature Criticism (NCLC)[M].Vol.10.Detroit:Gale Research,1981:267. (责任编辑:田皓)792007年第2期赖辉论《年轻的小伙子布朗》中的象征
/2011/1016/6745.htm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