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管理学》黎民

《公共管理学》黎民

《公共管理学》黎民篇一:公共管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公共管理(黎民版)第一章1、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何区别?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本质区别(1)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2)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3)制衡性与自主性(4)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5)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2、如何理解公共管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公共管理学是时代的产物,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西方国家摆脱困境的需要a政府角色膨胀和规模扩大引起民众的不满b经济衰退和财政压力的加剧c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2)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浪潮a科学技术革命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b全球化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另一推动力(3)政府管理和民主制度方面的矛盾a以韦伯官僚制思想为基础的行政体制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b西方国家民主的现状难以满足民众的“民主需求”3、公共管理学及其特点是什么?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部门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特点:(1)公共管理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

公共管理在“什么”与“为何”层面上是沿袭公共行政或公共政策,而在“如何”做的层面上沿袭企业管理。

(2)公共管理是在并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

(3)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核心。

(4)公共管理不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

(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重视4E,即经济、效率、效能,公平。

(6)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与再造。

(7)公共管理是一个不同学科共同参与的研究领域。

当前特点:(1)鲜明的实践导向性(2)理论上的包容性(3)学科的年轻性4、怎样理解公共管理学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1)公共管理学有助于促进包括政治、文化和行为方式在内的社会协调发展(2)公共管理学内在的民主平等精神和科学务实品格,将有力地促进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转型第二章1、你认为公共管理在总体上划分为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两阶段合理与否,为什么?根据历史分期的方法,公共管理总体上可以分为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两大时期。

(1)对于公共行政时期,依据学科研究的焦点和方法不同,还可以把它大致分为两个具体的阶段:一是传统公共行政阶段,二是新公共行政阶段。

公共行政学科关注的焦点贯穿始终的核心是政府机构的运行问题,争议的焦点主要是政治与行政的关系。

(2)公共管理关注的核心应该是公共管理职能在政府与其它组织、其它方面(包括市场、社会)之间的分配,以及公共管理品质的提升。

2、你对新公共管理思潮和实践模式有何评价?(1)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理论思潮和实践模式,既是西方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又在一定程度上凸现出公共行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a、新公共管理既是解决西方社会现实问题的产物,也是对公共管理的时代要求积极回应的产物。

b、新公共管理体现了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格局。

c、新公共管理反映了政府职能定位发生根本转变的趋势。

d、新公共管理具有“解题”特色(2)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困难与受到的批评a、新公共管理在理论上的主要困难是“公共性”与管理主义的两难选择。

b、新公共管理面临的主要批评是其沉溺于市场基本教义。

(3)对它尽管可以提出多种批评,它给出的解题之道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局限,但它对我国的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所具有的借鉴作用是不言而喻的:a、必须加大政府体制创新的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尽快改变政府垄断公共物品的供给(或公共物品基本上由政府提供)的局面;b、充分认识市场机制是改善政府绩效的一个有效手段,引入竞争机制,用市场的力量改造政府,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c、必须增强政府公务员的管理和服务意识,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d、注意研究借鉴当代工商管理(企业管理)领域发展起来的管理经验、原则、方法和技术,实现由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向当代新公共管理模式的转变。

第三章1、什么是公共组织,它与非公共组织有何区别?公共组织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以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供给公共产品为基本职能。

政府是典型的公共组织。

此外,以特定的公共利益为目标,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性的非政府组织,也构成了现代社会公共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的区别表现为以下几点:(1)活动的目的不同。

非公共组织追求的是组织成员的私人利益,其目的是为社会中的相关利益者服务。

公共组织则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它追求的是全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全国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

(2)为社会所提供的服务不同。

非公共组织以从事商品、劳务生产为活动内容,向社会提供的是各种不同的私人产品,消费者必须支付货币,才能购买和享用其产品。

公共组织则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3)管理对象不同。

非公共组织只能以本组织成员为管理对象,对于本组织之外的其他社会成员的活动则无权干涉。

而公共组织的管辖范围则可以是整个社会,对其职权范围内的管理措施,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从。

(4)活动的依据不同。

非公共组织主要服从商品买卖的价值规律,以组织成员自愿组合、共同订立的规章制度为活动依据,其权力建立在组织成员平等的契约关系之上。

公共组织则以国家强制权力为活动依据,以国家法律作为活动的依据和准绳。

依法管理是公共组织的重要特点。

2、公共组织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什么?(1)公共组织纵向结构分工的职责分配关系是:最高层次的公共组织为决策层,中层公共组织为协调指挥层,基层公共组织为技术操作层。

公共组织纵向结构形成的公共组织层级制有如下特点:篇二:黎民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黎民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公共管理成为独立学科的内在依据公共管理是关于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①早期人类社会:19世纪末以行政管理学或公共行政学名称出现的公共管理,滥觞于20世纪70年代勃兴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所代表的严格的公共管理。

②与群体需求相关的(个体需求相关的)事务、产品、部门、领域,称为公共事务、公共产品、公共部门、公共领域(私人事务、私人产品、私人部门、私人领域)。

对公共管理而言:管理者:公共管理是“公共人”的行为,公共管理活动的主体首先是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归宿的部门;管理对象:即公共事务体现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并表现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国防、治安、社会管理、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等,因而受到社会成员特别的关注。

管理过程:公共管理涉及公共权力的占有和使用,因此公共管理的合法性规范性特别重要。

一、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本质区别(一)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1、目标是为了公共利益或私人利益(包括管理者在内的),是二者最重要的区别。

2、私部门活动核心是利润,是全部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公共管理部门是为保护和增进与社会存在与发展休戚相关、私人部门难以增进的公共利益而建立的。

(二)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1、公共管理活动本质上是国家活动,有明显垄断、强制特点,处理公共和私人利益关系基本原则是确保公共利益的优先性,否则会出现公共利益的缺失;2、公共利益优先性通过公共权力和政治权威体现。

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组织是某范围内唯一权威中心,需使用强制力规范私人利益,公共管理组织有垄断性,公共管理过程有强制性;3、私人利益间的平等性使私部门与外部的关系体现为公共权威引导下的平等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私部门管理体现出在公共权力和市场力量双重制约下的自由选择和平等竞争的关系。

(三)制衡性与自主性1、公共管理者个人利益与其职责代表的公共利益可能存在不一致,导致滥用公共权力,以权谋私,通过民主宪政国家制度框架制衡、割裂公共管理的权威,确保更好的增进公共利益。

2、私部门管理者收到公共权力和市场力量的双重制约,他们的利益直接体现在管理目标上,不存在滥用公共权力的问题,因而相对享有更为充分的管理自主权。

(四)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1、公共管理部门作为增进公共利益的立法者和执法者,处在基本社会资源配置中心,承担社会资源权威性分配者职责。

社会利益、价值、矛盾冲突的多元性使公共决策在多元、冲突的利益价值间进行平衡做出抉择,需要多元理性,避免单一向度片面性带来不良社会后果;2、私部门管理的目标和职能是限定的,管理的规模和影响较小,管理活动围绕如何实现自身生存和发展展开,因此主要依据经济理性,无需对分配和平衡社会价值承担责任。

(五)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1、政府与市场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两种资源配置和控制体系。

2、公共管理通过政府机制实现,决定公共管理在公共利益引导下,以近乎垄断的方式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私部门管理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以利润为导向,以竞争方式提供私人产品。

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的相似性1、都需要制定管理目标、实施具体方案、监控评估执行结果;2、都要对人力、财政、组织、信息等内部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管理目标;3、都要处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4、管理方法和技术大同小异;二、现代社会变迁推动公共管理发展(一)公共物品的需求和供给在稳定地扩大政府预算收入与支出决定的公共部门规模反应一国政府对公共物品供给的总规模。

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对公共物品需求日益增长,政府公共支出随经济发展不断增长。

(二)社会生活中的公共事务日益增加科技革命、全球化影响下社会联系紧密,社会事务日益增加:可持续发展、维护宪政秩序社会安全、回应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挑战、提高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对社会治理的有效性等。

(三)公共管理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带来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公共管理环境呈现多元、复杂、动荡、多变的特点,要求整个社会对公共管理投入更多关注,要求公共管理跳出旧有理论框架,适应社会新变化,提出新理论、新手段、新思路、新方法。

三、传统行政学的局限:从行政管理学到公共管理学是一种学科范式的转换。

(一)理论框架局限行政学以政治学与管理学为基础,继承政治学规范取向和管理学一般工具取向,但未找到平衡的契合点。

无法满足将政策分析、社会学、经济学纳入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论体系的需要。

(二)管理主体局限:行政管理学:政府或国家行政机关;公共管理学: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三)管理理念与手段局限行政管理——全能政府以行政手段实施全面管理管理主体:排除非政府主体的参与,同时将规则制定、监管和直接管理混为一谈管理手段:排斥私营部门管理手段和竞争机制,机构臃肿、效率下降、官僚主义、贪污腐败。

突破行政学在理念和手段上的限制,成为公共管理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四)管理对象与目标局限1、行政管理学:管理对象:1、政府本身(人、体制、过程)2、政府管辖范围的公共事务注重内部管理关注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然后才是政府管辖的传统事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