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1 静明园——北京水源和西郊景观焦点玉泉山位于北京城西北10km左右,属于西山支脉(图1)。
其山体呈南北走向,纵深约1 300m,东西最宽处约450m,山的主峰高出地面不过90m ①,但它的3座山峰构成略似马鞍形状的轮廓,山形秀美。
自金代以来,玉泉山泉水即是北京城内饮水的一处重要源头,元、明时期玉泉山更因“玉泉垂虹”位列“燕京八景”之一而闻名。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玉泉山建立行宫,名为澄心园,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玉泉山澄心园正式更名为静明园。
此时的静明园构景主要围绕泉水,是一内向型山水园林。
乾隆年间配合西郊水利整治和清漪园工程,经过3次集中建设,玉泉山静明园形成了内有“五湖绕三峰”②,外有高水湖、养水湖、泄水湖的山水格局,园区内盛期有40余组建筑(图2)。
清帝并不在静明园中居住,水源涵养、祈雨和游憩是其主要功能。
从西郊整体景观布局来看,静明园南北二峰上的2座大塔是其园林构景的主要标志,也是西郊园林对景、借景的焦点。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西郊园林俱罹浩劫。
同治和光绪年解读光绪重修静明园工程——基于样式雷图档和历史照片的研究On the Restoration Project of Jingming Garden in Guangxu Period—A Study Based on Yangshi Lei Archives and Historical Photographs摘 要:清代三山五园中的玉泉山静明园在光绪年间得到了部分重修。
通过对样式雷图档和历史照片的综合分析,基本厘清了这次重修的过程和意义,得出静明园和颐和园在光绪重修中是统一规划的结论。
重修后的静明园园林建筑规模仅有乾嘉时期的1/3,但其主要功能都得到了恢复,是光绪皇家园林建设中以规模最小实现最大效果的杰出范例。
这次重修也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看与被看”艺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关 键 词:风景园林;玉泉山静明园;重修工程;样式雷图档;历史照片文章编号:1000-6664(2012)11-0117-04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1-11-18; 修回日期:2012-06-08Abstract: Jingming Garden in Jade Spring Hill, one of the so-called Three Mountains and Five Gardens in Qing Dynasty, was restored in Guangxu Period.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Yangshi Lei Archives, Qing court documents and historical photographs, this article generally clarifies the process and intent of the restoration, and obtains the conclusion that Jingming Garden and Summer Palace were under the same master planning in Guangxu restoration. Although the restored landscape of Jingming Garden is only one third compared to the Qianlong and Jiaqing period, all its main function has been restored. This restoration project is another example in Guangxu period of the imperial gardens to achieve maximum effect with minimum projects. Also the project emphasized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design principle, viewing and being viewed.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Jing Ming Garden of Jade Spring Hill; restoration project; Yangshi Lei Archives; historical photograph间集中进行了2次涉及静明园的重修工程。
同治六年(1867年)对从北京西郊到城内西苑的水道进行了大规模水利工程,其中一项重点工程就是对静明园内水道、龙王庙和寝宫的重修和修缮,使其基本功能得到了恢复。
光绪年间,静明园工程是在重修颐和园的背景下开展的③。
玉泉山静明园和颐和园相距甚近,且因水道相连,关系密切,玉泉山南坡和东翼山坡更是颐和园重要的借景对象。
配合颐和园工程,静明园部分建筑有选择地得到了重修,样式雷家族的雷廷昌作为负责人主持了工程④。
2 重修的总体计划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有光绪朝“静明园云外钟声等处殿宇开工日期”一折:“谨开,静明园内云外钟声,乾山巽向兼亥山巳;资生洞,亥山巳向;伏魔洞,乾山巽向;水月洞,乾山巽向。
均择于四月十四日巳时祭山破土。
真武殿,庚山甲向兼卯酉。
择于四月十九日未时祭山破土。
”杨 菁 / YANG Jing 王其亨 / WANG Qi-heng① 数据来自北京市测绘局地图。
②“五湖”自东向西为宝珠湖、镜影湖、裂帛湖、玉泉湖、涵漪湖,“三峰”自南向北为南峰、主峰、北峰。
③ 光绪十四年(1888年)二月初一,皇帝上谕:“清漪园旧名,谨拟改为颐和园。
殿宇一切,亦量加葺治,以备慈舆临幸。
恭逢大庆之年,朕躬率群臣,同申祝悃,稍尽区区尊养微忱”。
标志着颐和园重修工程正式开始。
④ 雷廷昌(1845—1907),样式雷家族第七代传人,样式房掌案。
风景园林历史118风景园林历史对照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记录颐和园工程进展程度的《重修颐和园工程清单》(以下简称“工程清单”)中静明园部分,云外钟声等组群的重修时间是光绪十七年(1891年),这也标着着光绪重修静明园的开始。
首都博物馆藏有一张“玉泉山静明园全图”(简称首博全图),该图绘出了静明园园墙内区域,但并没有绘出高水湖南部和东部的界限。
图中建筑名称均用黄签贴于图上,图右下角有黄签上书图的名称“玉泉山静明园全图”。
此图中有多处建筑仅绘出基址位置而无建筑布局,如圣因综绘、涵漪斋和采香云径等,还有一些建筑仅绘出建筑轮廓并没有开间等信息,如竹垆山房。
这种特殊的绘法表明此图并不是一般的园林全图,应该是一张静明园的计划重修全图,责任人为雷廷昌。
图中计划重修组群较多,占乾嘉时期全部组群的5/6。
3 具体重修项目3.1 列入《工程清单》的项目“首博全图”中,静明园计划重修的项目较多,但通过对样式雷图档和历史照片的比对研究,实施项目数量要少得多。
这些项目中从光绪十七年到二十一年(1891年—1895年)间的9组建筑列入“工程清单”可以证明确实得到了重修。
1)云外钟声和香云法雨均位于玉泉山南峰南坡上,是除了定光、妙高二塔外最能突出玉泉山形象的建筑群。
它们连同附近的3座山洞——资生洞、伏魔洞和水月洞,成为静明园重修的第一批工程。
云外钟声并未完全倒塌,重修时妙香室、云外钟声殿仍存。
国家图书馆藏①343-0671“谨拟静明园外云外钟声以东御座房地盘图样”是云外钟声、资生洞、伏魔洞的重修地盘图。
云外钟声东是“香云法雨”组群,这组建筑重修时东西两配殿已不存。
光绪十九年(1893年)对其进行了重修。
殿后有华严洞一座,也同时得到修缮。
综合样式雷图、乾隆时期档案和历史照片,云外钟声和香云法雨的重修基本依照乾隆时期的格局。
2)华滋馆是静明园寝宫所在地,其主体建筑幸存于1860年兵燹。
对照“工程清单”上所列条目,光绪十七年华滋馆工程主要是对建筑地面、室内、屋面的修缮,以及对周围宇墙、船坞、桥梁、道路的整修。
清音斋是静明园中最早的一组建筑,康熙时始建,是清帝从连接清漪园和静明园的玉河坐船进园后小憩之处。
其工程集中于光绪十九年至二十年之间,具体工程为清音斋整修、其与华滋馆之间的道路修整以及4座配房的修缮。
3)真武庙位于玉泉湖西岸山坡上,东西向正殿一座三楹,额为 “辰居资佑”,左右配殿均三楹,殿前有幡杆2根。
真武庙一组建筑于光绪十九年重修,庙东的龙王庙南码头也得到了重修。
4)另外山顶的峡雪琴音也得到了全面重修,由于这一工程遗留档案和图纸较多,突出代表了静明园重修的特点,故在第四节重点讨论。
5)除了建筑群的重建和修缮外,对静明园内的桥梁、船只、宇墙的修缮也是这次重修的内容。
南部的垂虹桥于光绪十九年1—2月间进行了整修;竹式仙舫一艘重新油饰;云外钟声到清音斋、水月洞至坚固林的宇墙也进行了重砌。
3.2 未列入《工程清单》的项目光绪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五日之后的工程,“工程清单”中没有列出。
现存样式雷图中有7大类图纸留存,由于相关档案缺失,光凭图纸无法得知方案是否施行,此时对历史照片的收集和分析成为判断方案是否施行最有利证据。
1)国339-0244-01“静明园内开锦斋各殿座图样”是龙王庙南侧竹垆山房的复建地盘图。
虽然重修方案已经落实于图纸,但从笔者掌握的所有老照片上看,竹垆山房均是废墟,未见重修(图3)[1]。
2)西大庙指玉泉山西麓包括真武庙、圣缘寺和清凉禅窟3组建筑。
笔者通过对该组群相关16张样式雷图进行比对分析,将它们分为以下几类。
(1)现场勘测图。
这些图绘制目的是为西大庙工程做准备。
勘测图中圣缘寺宝塔和山门、真武庙无梁殿“玉宸宝殿”皆因砖石结构而逃过兵燹,这3组建筑保存至今,成为西大庙建筑群仅存遗迹。
(2)进呈立样图。
第一历史档案馆藏“静明园西大庙仁育宫御座房等图1 静明园位置示意(图底采自Googl earth,2007年)图2 乾嘉时期玉泉山静明园鸟瞰图(杨菁绘)① 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以下均按其编号简写为“国XXX-XXXX”。
2119LA History图样”是一张进呈立样图,图上描绘了清凉禅窟、东岳庙、圣缘寺3组建筑。
图面施重彩绘制,并贴了文字说明等红、黄标签。
国357-2038绘制了东岳庙后罩楼,“泰钧楼”立样,应为绘制进呈样的底图。
该张进呈图样说明,清廷对西大庙的修整计划是全面复原被毁前的旧貌。
但只有个别工程得到了实现。
(3)重修工程图。
共3张,国348-1180、国348-1189和国354-1766。
均是东岳庙钟、鼓楼重修图样。
钟鼓楼工程得到了实施,但其他重修工程未能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