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样式雷家族

样式雷家族

雷氏家族祖孙八代数百余年默默无闻地供职于内务府营造司楠木作和样式房,他们的传世杰作震惊世界。

他们超人的智慧与心血融入到他们为之建造的宫殿和园林之中。

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这样评述:“在全世界,找不到这样一个家族,前后延续二百多年,在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文明程度很高、历史也非常悠久的国家,一直从事最高级建筑的设计,遗留下来的作品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就有故宫、天坛、颐和园、避暑山庄、清东陵、清西陵等。

在作品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世界各国古代建筑师中,恐怕找不到一个样式雷这样的建筑世家,竟然能有这样重大的影响。

”王教授这段话可以说是对于“样式雷”家族八代人延续数百余年的高度概括与总结。

如此众多古代建筑杰作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出自“样式雷”家族之手,这在世界尚无先例。

“样式雷”家族除了享誉世界的皇家建筑以外,还有坛庙、府邸、衙署、城楼、营房、御道、宅院、庆典中临时支搭的点景工程甚至包括京西的治理水利工程等等,可以说“样式雷”家族在我国建筑领域不仅是出类拔萃,就建筑的精度与广度来说,是创造了世界建筑史的奇迹。

上个世纪30年代雷氏家族被迫出让世代积蓄的图纸与烫样在研究圆明园史料过程中,我多次看到上个世纪30年代,“样式雷”家族衰败以后,不得不靠出售世代积累在家中的这些图纸与烫样。

其中以朱启钤先生所领导的中国营造学社为挽救这批有价值的资料而不遗余力,我们可以通过《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二卷二期的“社事记要”中看出端倪:“本年(民国十九年)五月因样房雷旧存之宫殿苑囿陵墓各项图样,四出求售,有流出国外及零星散佚之虞。

朱先生乃建议文华基金会,设法筹款,旋由北平图书馆购存,先行着手整理,将来供本社之研究。

兹将建议原函及最初目录,照录如左。

”刘敦桢在《同治重修圆明园史料》中,有一段样式雷家世极其烫样较详细的记载:“雷氏俗称‘样式雷’,自康熙中叶以来,掌样式房二百余载,家藏模型、图样多种,近岁以生计蹇促,陆续出售,以易温饱,其一部经本社朱桂辛先生之建议于民国十九年夏,由国立北平图书馆购存,余归中法大学,而事前零星散失及被中外人士购去者,为数亦复不少。

”中国营造学社上世纪30年代在北京中山公园搞了一次《圆明园遗物展》,其中圆明园工程模型一项记载说明:“北平图书馆近从北平观音寺雷宅购入工程模型三十七箱,系圆明园及三海、普陀峪陵工各烫样模型”。

这段文字从侧面证实了刘敦桢先生所述:“民国十九年夏,雷氏家族为解决温饱将烫样由北平图书馆购存”之事。

另外有资料记载,上个世纪30年代,“样式雷”为生活所迫,开始瓜分和变卖家中图档收藏,雷家每一代都要分家,分家时分的就是图纸和烫样。

据雷章宝回忆,因为剩下的图样都存在北京德胜门的一个高姓人家,而高家曾在样式雷家分管预算。

当时也没暖气,好多图纸,都用来引火给烧了。

雷文雄先生曾经对张宝章(着《雷动星流》为样式雷树碑立传)先生说:1963年3月,他曾将家藏的样式雷画样、烫样和祖辈的一些画像,装了整整一三轮车,无偿地赠送给国家文物局。

文革中雷氏家族存有图档与烫样的,被偷偷烧毁了不少,从此“样式雷”便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样式雷”家族清代200余年,供职于内务府营造司样式房的雷氏家族,从雷发达(清初)至雷献彩(清末、民国初)祖孙八代,从事皇家的建筑设计与营造,在建筑艺术与工艺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罕见、光耀千古的成就。

第一代样式雷——雷发达,字明所,生于万历四十七年二月二十一日(1619年4月5日),卒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八月十一日(1694年9月29日)。

祖籍江西永修。

雷发达曾祖在明末迁居江苏金陵(今南京),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雷发达和堂弟雷发宣应募来到北京,参加皇宫的修建工程,发达以其精湛的卓越的技术才能,得到康熙帝的赏赐,并获得了官职。

70岁退休,死后葬于江宁。

流传在京郊关于雷家最有名的故事,就是雷发达在康熙年间修建三大殿的太和殿上梁之时,康熙亲临行礼、大梁举起,榫卯高悬而落不下,工部官员惊慌失措,赶快派雷发达穿上能见皇帝的官服,腰里别着斧子,迅速爬到柱上,干净利落的几斧,榫卯合拢,此时皇帝行礼的大乐还没有奏完。

礼成,康熙帝甚是高兴,赐授雷发达为工部营造所长班。

这便是后人所说:“上有鲁班,下有长班,紫薇照命,金殿封官”的缘由。

经有关专家考证,上述说法,并非雷发达临危受命,而应该是雷发达的儿子雷金玉凭借自己身手不凡、超人精湛的技艺,迅速解决疑难,因而得到康熙皇帝器重与奖励,赏七品官,食七品俸禄是事实,发生的地方并非发生在紫禁城的三大殿,而是海淀畅春园的正殿“九经三事殿”。

第二代样式雷——雷金玉,字良生,生于顺治十六年(1659),卒于雍正七年(1729),以监生考授州同,继父在工部营造所任长班之职,投充内务府包衣旗。

康熙年时逢营造畅春园,金玉供役圆明园楠木作样式房掌案。

严格地说,雷家有声誉于外者,自雷金玉始。

雷金玉70岁时,蒙太子(弘历)赐书“古稀”匾额,此匾运回故乡,供奉原籍祖居大堂。

雷金玉71岁去世,又得到皇帝恩“赏盘费一百余金,奉旨驰驿”。

归葬原籍江苏江宁府江宁县安德门外。

从时间上看,雍正帝从雍正三年(1725)大规模扩建圆明园,雷金玉作为圆明园楠木作样式房掌案,圆明园工程从设计图纸、烫样到营造,是功不可没的,他是雷氏家族第一位执掌这一职位的人,应了朱启钤老的那句话:“样式房一业,终清之事,最有声于匠家亦自金玉始”。

第三代样式雷——雷声征,字藻亭,生于雍正七年(1729),卒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是金玉幼子,为金玉第六位夫人张氏所生。

声征出生三月,父亲雷金玉去世。

张宝章先生在《雷动星流》一书中谈到此时有“雷声征成年后,生活于乾隆盛世,正是京城西郊的皇家园林‘三山五园’大兴土木之时,他当有所贡献。

但雪、氏家谱确难见记载”。

第四代样式雷——雷家玺,字国贤,生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卒于道光五年(1825),雷声征次子。

他与长兄雷家玮(1758—1845),字席珍,三弟雷家瑞(1770—1830),三兄弟供职工部样式房,家玺是三兄弟中的翘楚,先后承办乾隆、嘉庆两朝的营造业,操办宁寿宫花园工程、设计嘉庆陵寝工程、筹办乾隆八十大寿庆典由圆明园至皇宫沿路点景楼台的设计与营造工程以及宫中年例彩灯、西厂焰火等设计与实施,嘉庆年间又成建了圆明园绮春园建设工程以及同乐园戏楼的改建、含经堂戏楼的添建、长春园如园的改建工程。

此时形成第四代样式雷最为强大阵容。

雷家玺去世后,安葬于海淀巨山祖茔。

第五代样式雷——雷景修,字先文,号白璧,生于嘉庆八年(1803),卒于同治五年(1866),雷家玺第三子。

景修16岁开始便随身家玺在圆明园样式房学习传世技艺,正当他勤奋学习造业技之时,父亲猝然去世,家玺担心景修难盛重任,留下遗言,将掌案名目移交郭九承办。

景修知道父亲心意,兢兢业业尽心竭力,深通营造技艺,终于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凭借着自己丰富的建筑经验和卓越的才能,争回了祖传样式房掌案之职。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焚毁西郊的三山五园,样式房工作停止,雷景修虽身怀绝技,没有用武之地,主要参与清西陵、慕东陵、圆明园工程。

雷景修除了兢兢业业、克勤职守以外,聚集了样式雷图档装满了三间房屋,样式雷图档之所以流传的今日,雷景修功不可没。

朱启钤老在《样式雷考》一文中对于雷景修的业绩有如下记载:“景修一生中,工作最勤,家中裒辑图稿、烫样模型甚伙,筑室三楹为储存之所。

经营生理,积赀数十万。

并修谱录,茔舍规划井然,世守之工,家法不坠者,赖有此耳”。

评价之高,不在话下。

第六代样式雷——雷思起,号禹门,生道光六年(1826),卒于光绪二年(1876),景修三子。

雷思起继承祖业,执掌样式房,承担起设计营造咸丰清东陵定陵的任务,因建陵有功,以监生钦赏盐场大使,为五品职衔。

同治十三年(1874)重修圆明园,雷思起与其子雷廷昌因进呈所设计的园庭工程图样得蒙皇帝召见5次。

雷思起与子雷廷昌还参与惠陵、盛京永陵、三海工程。

第七代样式雷——雷廷昌,字辅臣,又字恩绶,生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卒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雷思起长子。

雷廷昌随父参加定陵、重修圆明园等工程,独立承担设计营造同治惠陵、慈安、慈禧太后的定东陵、光绪帝的崇陵等项大型陵寝工程以及颐和园、西苑、慈禧太后六旬万寿盛典工程。

同治十二年被赏布政司职衔。

与此同时,普祥、普陀两大工程方起,其后的三海、万寿山庆典工程接踵而至,样式房此时生意兴盛,样式雷也于雷思起雷廷昌父子两代闻名遐迩,地位更加显赫。

第八代样式雷——雷献彩,字霞峰光绪三年——?(1877——?),雷献光、雷献瑞、雷献春、雷献华兄弟参与圆明园、普陀峪定东陵重建、颐和园、西苑、崇陵、摄政王府、北京正阳门的工程等。

“样式雷”图档样式雷图档门类丰富,包括雷氏家族绘制的建筑图纸、烫样、《工程做法》、随工日记及其相关文献,他们涵盖了清代皇家建筑规划、设计和施工各个阶段的详细情况,其系统性、完整性以及规模在世界范围内现存古建筑档案中是少有的。

现存世近2万件,主要存放在国家图书馆和故宫博物院,大概两项综合可达18000件,占现存总量的90%,剩余存放在国内、外其它博物馆。

样式雷图样:样式雷图样用水墨绘制,并在建筑图与地盘图边注明建筑尺寸及其它施工说明。

雷家保存的图样种类很多,有白样、糙样、细样、寸样、二分样、一分样(即相当于实物一丈在图样上作一分,即比例为千分之一),按图样的用途分:有进呈的,有留底的,有重改样等。

样式雷画出的图纸什么类型的都有,比如投影图、正立面、侧立面、旋转图等,最难得的是陵墓的宝顶,它呈不规则的空间形体,样式雷画出等高线图,这在当时是非常高水平的。

在修建惠陵的过程中,因为工程反复比较多,样式雷也留下了最为详尽的图纸,工程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木结构的尺寸,在牌楼、碑亭下面打多少桩,全记载下来。

为了及时向朝廷反映工程进度,样式雷还画了“现场活计图”,即施工现场的进展图。

从这批图样中,可以清楚看到陵寝从选地到基础开挖,再到基础施工,然后修地宫、修地面、安柱子直到最后做瓦的过程,体现了样式雷在建筑程序技术上的独到性。

现存样式雷图样中最大的图样长可达3米,最小的仅有巴掌大小,其绘制方法与今天的建筑设计图的表现方法有不少相同之处。

据我了解样式雷留下来图纸大多为嘉道以后的图纸,雍正、乾隆时期的图纸大都毁于英法联军之役那场无情的大火。

样式雷之图纸,按照中国营造学社的分析是:中国营造学社购得到四分之三,存放在北京图书馆,四分之一中法大学购去(有资料显示后来被故宫博物院收购去)。

据国家图书馆2007年9月9日至23日《大匠天工》——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荣登《世界记忆名录》特展记载:传世的“样式雷”图档主要由国内各相关机构收藏,总计近2万件。

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样式雷”图档约15000件;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有关图样约1000件;故宫博物院主要收购中法大学收购的3000件又76具“样式雷”烫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