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外用膏剂
第十一章 外用膏剂
一、概述
(一)外用膏剂的含义、特点与分类
1.外用膏剂的含义:
外用膏剂系指选用适宜的基质将药物制成专供 外用的半固体或近似固体的一类剂型。
2.外用膏剂的种类 按剂型分为软膏剂、硬膏剂(铅硬膏、橡
胶硬膏、巴布膏剂、透皮贴剂)。另外,类似 软膏剂的剂型有糊剂、凝胶剂及涂膜剂。
3、外用膏剂的特点 广泛用于皮肤科和外科,具有保护润滑作
• B、氮酮:Azone • 对亲水性药物渗透促进作用强于亲脂性,具浓度依赖性,
有效浓度常在1%-6%, • 与丙二醇、油酸等配伍用效果更佳。 • 3)醇类:可溶胀和提取角质层中的类脂,增加药物的溶
解度,提高极性及非极性药物的渗透性。乙醇、丁醇、丙 二醇(PG)、甘油、PEG。 • 4)其它渗透促进剂:挥发油(薄荷油、桉叶油、松节油 等等)氨基酸(等电点作用最佳)、磷脂、油酸。 • 此外,还有离子导入,超声波导入等物理促渗方法。
用,改变其渗透性质。在表面活性剂中,非离子型化合物 主要增加角质层类脂流动性,它们刺激性最小,但渗透促 进效果也最差,这可能与它们的临界胶团浓度(CMC)较低、 药物容易被增溶在胶束而较少释放有关。 • 离子表面活性剂与皮肤的相互作用较强,但在连续应用后 也可引起红肿、干燥或粗糙化。应用较多的有月桂醇硫酸 钠(SLS),其促进作用与pH值有关。在低pH值,SLS以酸 性皂形式存在,油/水分配系数增加,易于和皮肤成分相 互作用。SLS与聚乙二醇(PEG)共存则渗透活性减少。 • 2)渗透促进剂
• 3)基质对药物的亲和力:若亲和力大,药物的皮 肤/基质分配系数小,药物难以从基质向皮肤转移, 不利于吸收。
第十一章 外用膏剂
• 4)基质对皮肤水合作用的影响 皮肤外层中的角蛋白或其降解产物,具有与
水结合的能力称为水合作用。水合作用愈强药物 愈易穿透皮肤。角质层通常含有5%~15%的水。
• 水合对水溶性药物促进吸收作用较脂溶性药物显 著。
第十一章 外用膏剂
• A、二甲基亚砜及其类似物
• 二甲基亚砜(DMSO)是应用较早的一种促进剂,有较强 的渗透促进作用。与角质层脂质相互作用和对药物的增溶 性质是其主要促渗机理,它能与水及有机溶剂相混溶,具 有较强的渗透性和运载能力。DMSO的缺点是皮肤刺激性 和恶臭,长时间及大量使用DMSO可导致皮肤严重刺激性, 甚至引起肝损害和神经毒性等。
• 一种新的促进剂癸基甲基亚砜(DCMS)得到FDA批准, DCMS在低浓度即有促渗活性,对极性药物的渗透促进效 果大于非极性药物,DCMS不分配进入皮肤脂质,故其作 用受载体性质影响很大。例如,l%DCMS水溶液对5—氟 脲嘧啶的增渗倍数为200倍,而15%DCMS—丙二醇溶液 仅为7倍。
第十一章 外用膏剂
第十一章 外用膏剂
• (3)基质的组成与性质 1)基质的种类:
• O/W型乳剂基质> W/O型乳剂基质> 吸水性软 膏基质> 动物油脂> 植物油> 烃类基质
• 水溶性基质释药快,但对药物吸收无促进作用。
• 2)基质的pH值:使药物呈非解离型易于吸收 一般基质的pH值接近皮肤的pH(5~6),
对弱酸性药物的吸收有利。
第十一章 外用膏剂
• (5)其他因素 • 药物浓度:药物在皮肤中的扩散是依赖于浓度梯
度的被动扩散,提高药物浓度,渗透速度亦相应 提高。增加浓度的方法在低浓度内有实际意义, 而对于那些溶解度已经较高的药物或浓度已经较 高的系统则意义不显著,如氟氢可的松的浓度从 0.01%增加至0.25%时,渗透增加2.5倍,但若 浓度从1%增加至2.5%时,渗透速度改变较少。 • 用药面积、应用次数、应用时间与药物吸收量成 正比。 • 气温、相对湿度、局部摩擦、脱脂等有助于药物 的透皮吸收。
第十一章 外用膏剂
• 2、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 (1)皮肤的条件 1)应用部位:表皮各层的厚薄、毛孔的多少。 2)皮肤表面情况:皮肤经肥皂洗涤后可增加药物 透入的机会。 3)皮肤的温度与湿度:温度高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皮肤在潮湿时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4)皮肤的状况:病变皮肤:能加快药物的吸收。 (2)药物的性质 药物分子量小,脂溶性药物易于吸收。具有脂溶 性又具有水溶性的药物容易穿透皮肤而被吸收。
第十一章 外用膏剂
• 二、软膏剂(ointments) • (一)概述 • 1、软膏剂的含义:软膏剂系指药物、药材细粉、
用、局部治疗作用和全身治疗作用。
第十一章 外用膏剂
• (二)外用膏剂的经皮吸收 • 1、外用膏剂的经皮吸收机理 • (1)药物透皮吸收过程: • 包括释放、穿透及吸收进入血循环三个阶段。
释放系指药物从基质中脱离出来并扩散到皮 肤或粘膜表面上。
穿透系指药物通过表皮进入真皮,皮下组织, 对局部组织起作用。
吸收系指药物透入皮肤后或与粘膜接触后在 组织内通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而产生全身 作用。
第十八章 经皮吸收制剂
• (2)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 表皮(角质层及活性表皮) 0.5~4mm,
基层、棘层、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无血管。 • 真皮 1~2mm, 结缔组织,有少量毛细 血管,pH4.55.5。 • 皮下脂肪组织, 脂肪,含大量毛细血管。 • 见教材296页,图11-1。
第十一章 外用膏剂
• (3)透皮吸收途径 从皮肤的构造来看外用膏剂有三条渗透途径:
完整的表皮(角质层)、毛囊(毛孔)、皮脂腺 和汗腺(汗管)。
分子量小的药物,能向吸收的最大屏障角质 层中扩散,尽管数量上很有限,但其扩散速度越 往里越大;分子量较大的药物则以毛孔及汗腺为 途径的比例增大,后者是一种“旁路”吸收途径。 在药物吸收达到平衡状态前,这种“旁路”吸收 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当达到平衡后,强极性药物 主要是以与组织蛋白水合的水等为介质进行扩散。 极性低的药物则通过脂溶性较大的部分扩散。
• 基质对皮肤的水合作用大,可使角质层细胞膨胀, 致密程度降低,有利于药物的穿透吸收。角质层 的含水量达50%以上时,药物的渗透性可增加 5~10倍。
• 油脂性强的基质封闭性强,有利于皮肤的水合作 用。
第十一章 外用膏剂
• (4)附加剂: • 1)表面活性剂 • 表面活性剂自身可以渗入皮肤并可能与皮肤成分相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