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概述
大卫· 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 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 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
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
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前提下:
1
两个国家,两Leabharlann 产品或两种要素23 4
国家之间存在某种特征差异
各国的比较利益的静态不变的,不存在规模经济
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为形式
5
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
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
比较优势理论也存在着理论上的 “硬伤”,或者说,存在理论分析上的 “死角”。这是因为,在李嘉图的理论 分析中,比较优势所以能够成立,全然 取决于两国间两种商品生产成本对比上 “度”的差异。但是,如果只是考察经 过高度抽象的“2×2贸易模型”,势必 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即两国间在两种 商品生产成本对比上不存在“度”的差 异。如表所示即为“等优势或等劣势贸 易模型”(Equal Advantage or Equal Disadvantage Model)。
A国
C商品
D商品
B国
3
6
1
2
比较优势理论弥补了绝对优势学说的理论缺陷,但其本身也存在 着不足:一是虽解释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如何引起国际贸易,但没有进 一步解释造成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二是认定各国将以比较优势 原则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的见解,与现实不符;现实中,各国大都会 生产某些进口商品的替代产品,而避免完全专业化生产。
大卫.李嘉图 的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大卫· 李嘉图(David Ricardo, 1772.04.18—1823.09.11)
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完成者,古典学派的最 后一名代表,最有影响力的古典经济学家。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生于犹太人 家庭,父亲为证券交易所经纪人。12岁到荷兰 商业学校学习,14岁随父从事证券交易。1793 年独立开展证券交易活动,25岁时拥有200万 英镑财产,随后钻研数学、物理学。1799年读 亚当·斯密《国富论》后开始研究经济问题,参 加了当时关于黄金价格和谷物法的讨论,1817 年发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9年选 为下议院议员。
比较优势理论可以简单的概括为: “ 两 利 相 权 取 其 重 ,
两 弊 相 权 取 其 轻 ”
THANKS
事实上,中国的田忌赛马故事也反 映了这一比较优势原理。田忌所代表的 一方的上、中、下三批马,每个层次的 质量都劣于齐王的马。但是,田忌用完 全没有优势的下马对齐王有完全优势的 上马,再用拥有相对比较优势上、中马 对付齐王的中、下马,结果稳赢。
比较成本理论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 用。它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推动了当时英国的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 发展。在这个理论影响下,“谷物法” 废除了。这是19世纪英国自由贸易政策 所取得的最伟大的胜利。
各经济集团间利益和谐一致的世界。其
次,李嘉图解释了劳动生产率差异如何 引起国际贸易,但没有进一步解释造成 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第三,该 理论的一条重要结论是:各国根据比较 优势原则,将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 现实中,难以找到一个国家在国际 贸易中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一般来 说,各国多会生产一些与进口商品相替 代的产品。
国际分工的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尽管自李嘉图提出
至今已近二百年,但仍不失为指导一般 贸易实践的基本原则。不仅如此,比较
优势理论的原理除了可以用于对国际贸
易问题的分析以外,还有较为广泛的普 遍适用性。
David Ricardo
如大学教授一般都要聘请助教,专门负责对学生 的日常辅导,负责批阅学生的作业,同时还要帮助教 授做好讲授课程的有关准备工作。但我们知道,一位 学术造诣高深的教授,完全可以在承担教学和科研工 作任务的同时,兼顾这些工作,而且教授直接对学生 进行辅导,学生们的收益一定会更大、更多。
整体来看,比较成本理论在加 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是 不容置疑的。他对国际贸易理论的
首先,比较成本理论的分析方法属 于静态分析。该理论认为世界是永恒的, 是一个静态均衡的世界,是一个各国间、
最大贡献是,首次为自由贸易提供
了有力证据,并从劳动生产率差异 的角度成功地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 的一个重要起因。直到今天,这一 理论仍然是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 中国家制订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的理 论依据。 但是,比较优势也存在较大的 不足。
6
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背景
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谷物法”颁布后, 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昂贵的谷 物,使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同时,昂贵的 谷物,也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而减少了对工业品的消费。“谷物法”还招致外国以高 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对他们的出口。为了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采取了多种手段,鼓吹 谷物自由贸易的好处。而地主贵族阶级则千方百计维护“谷物法”,认为,既然英国能够自己生 产粮食,根本不需要从国外进口,反对在谷物上自由贸易。 这时,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找到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李嘉图适时而出,他在1817 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原理(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这是一项最重要的、至今仍然没有受到挑战的经济学的普遍原理,具有很强的实 用价值和经济解释力。他认为,英国不仅要从外国进口粮食,而且要大量进口,因为英国在纺织 品生产上所占的优势比在粮食生产上优势还大。故英国应专门发展纺织品生产,以其出口换取粮 食,取得比较利益,提高商品生产数量。
又 如企业的高级资深管理人员,除了 可以全面打理公司业务外,还能非常熟练 地处理公司的日常业务档案,至于文件的 打印,资料的分类、整理、归档等等,公 司经理们更应是行家里手。但他们同样还 是要专门聘请秘书和打字员。
01
02
03
再 如经验丰富的外科大夫除了能够给病人动手术以外,肯 定还完全能够胜任对病人的护理,完全能够亲自为一个外科手
术作各方面准备。但外科大夫往往都要专门聘请护士小姐。
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社会的在劳动分工中,普遍存在着绝对优 势或绝对劣势中的比较优势。教授、外科大夫、公司经理同助教、护士 小姐、总经理秘书相比,前者尽管在各方面都享有绝对优势,但他们更 大的优势或曰比较优势分别在教学和科研、主刀动手术和企业的经营管 理方面。后者虽然处在全面劣势地位,但他们在辅导学生的学业和批阅 学生作业、对病员进行常规护理和处理公司的一般文件打印归档的日常 事务上的劣势相对较小,或者说他们在这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可见 “两优择其甚,两劣权其轻”不仅仅是指导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在社 会生活的其他诸多方面,都应该成为进行合理社会分工,以取得最大社 会福利与劳动效率的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