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贸易第二讲 比较优势理论

国际贸易第二讲 比较优势理论


2. 理论前提
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的传统贸易理 论以其优美的模型和严密的逻辑性证明了 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和最优性。然而,传统 的自由贸易理论关于贸易的原因、形式和 利益获得等问题的论述,是建立在一系列 与现实经济不相符合的假定和前提条件下 才能成立的。这些条件主要包括 :
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 2. 国家之间存在着某种特征差异 , 如生产 国家之间存在着某种特征差异, 成本上的绝对优势、相对优势等。 成本上的绝对优势、相对优势等。 3. 各国的比较利益是静态不变的 、 不存在 各国的比较利益是静态不变的、 规模经济的作用。 规模经济的作用。 4. 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 行的,以物物交换为形式。 行的,以物物交换为形式。 5. 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 , 在 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 两国间则不能流动。 两国间则不能流动。 6. 不存在技术进步 、 资本积累与经济发展 。 不存在技术进步、 资本积累与经济发展。
分工前
毛呢(10尺) 葡萄酒(1 毛呢(10尺) 葡萄酒(1桶) 100(小时) 120(小时) 英国 100(小时) 120(小时) 90(小时) 80(小时) 80(小时) 葡萄牙 90(小时) 20尺 2 毛呢 120小时 120小时 22尺 22尺 葡萄酒 170小时 170小时 2.125桶 2.125桶
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
亚当· 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所提出的交换 模式只适用于贸易双方至少各拥有一 种居绝对优势的商品对外国进行销售 的情形。 那么,如果一国在所有商品的生产成 本方面相对于另一国的同种商品都处 于绝对劣势地位,这时还会不会存在 分工和贸易?
二、比较优势理论
1. 理论内容
比较优势论(Theory 比较优势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 Advantage):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 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的。 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 利益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 家应集中生产利益较小的商品,然后 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 省了劳动,都得到了好处。
自由贸易理论的形成
始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 始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经过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 经过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与赫克 歇尔—俄林“要素禀赋” 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对其的完善、 修正和补充 逐渐建立关于较为完整的自由贸易理论体 系
自由贸易理论认为,通过国际贸易不 但能够扩大贸易双方的生产量,而且 能够提高人们的消费量,使得贸易双 方都能得到更多的贸易利益。 相应地,各国应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 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 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 口,在国内外市场上实现自由竞争。
李嘉图的理论认为各国比较成本 的差异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 之差别造成的,亦即各国的生产函数 是不同的,而且一定时期内这类不同 性保持不变。在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 理论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 产技术是给定的外生变量,生产规模 报酬不变,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 报酬不变,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
[专栏2—1]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斯密简介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 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于苏格兰哥尔克第的一个海关职员家庭, 先后就读于格拉斯哥大学和牛津大学。1748年受聘于爱丁堡大 学,讲授修辞学、文学。1751年受聘于格拉斯哥大学,先讲授 逻辑学,后任道德哲学教授。1764年斯密以私人教师身份跟随 布克列公爵赴欧洲大陆旅行,结识了重农学派主要代表魁奈和 杜尔哥等人,且深受影响。 1776年发表代表作《国民财富的 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首先对如何进行贸易才 能有效地积累财富和发展经济提出了系统完整的命题。其政策 代表了英国新兴的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主张国内和国 际间实现贸易的自由。1778年被任命为苏格兰海关税务司司长。 他一生中的最后三年又被任命为格拉斯哥大学校长。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 “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甲国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成本均低 于乙国——绝对优势 于乙国——绝对优势 乙国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成本均高 于甲国——绝对劣势 于甲国——绝对劣势 比较成本低→比较优势→ 比较成本低→比较优势→比较利益
发生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 发生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 —比较利益 产生比较利益的原因——各国间劳 产生比较利益的原因——各国间劳 动生产率的差异及由此产生的劳动成 本的差别
亚当· 亚当·斯密 《国富论》 国富论》 “看不见的手”的机制:在市场经济 看不见的手” 中,在利益驱动下,主观上为自己的 微观经济主体可通过分工和交易而客 观上为社会工作,从而实现自利与互 利、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相互联系。 基本思想:主张自由放任,自由贸易
亚当· 亚当·斯密主张自由贸易的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国际 分工学说基础上的。 他认为,财富的增长要靠劳动的效率(或劳动生 产力)和劳动的数量。 “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会遵循以下准则:从不在 家里生产那些比购买的还贵的产品。裁缝不会试 图自己做鞋,而是从鞋匠那里买鞋。 ——斯密 图自己做鞋,而是从鞋匠那里买鞋。” ——斯密 “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 一个大国的行为中不大会是荒唐的。如果外国能 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那么, 我们最好就用我们具有某些优势的行业中生产出 来的部分产品来向他们购买。” ——斯密 来的部分产品来向他们购买。” ——斯密
自由贸易理论的前提条件
自由贸易理论思想要求一国实行自由 贸易政策,取消国际贸易中的各种垄 断、特权和限制,放弃政府对贸易的 干预。 即只有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才能 充分享受自然分工导致的绝对优势所 带来的利益。
绝对优势论
绝对优势论(Theory 绝对优势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每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 Advantage):每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 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 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其绝对有 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 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国家都是 有利的。
比较优势理论赖以成立的上述前提条件过于 苛刻,因此大大削弱了其适用性,导致传统自由 贸易理论从提出到如今的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同 国际贸易运作的现实始终有着本质上的矛盾。根 据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相差越大则发生贸易 的可能性越大,那么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就 最容易展开贸易。从此出发,各国为使比较优势 得到充分的发挥,应该会自觉自愿地与他国开展 自由贸易。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相当大 比重的国际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 之间的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在70%以上, 之间的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在70%以上,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在国际贸易中 所占比重,50年代为21%,90年代下降至19% 所占比重,50年代为21%,90年代下降至19% 。
第2章 比较优势理论
赵春明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经济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经济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E-mail: cmzhao@
一、 比较优势引论
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是开放条件下的微观经 济学 以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 以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 俄林要素禀赋理论为代表的主张自由 俄林要素禀赋理论为代表的主张自由 贸易的传统贸易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 界占据主流地位
因为在比较利益原理中,以完全的国际分工 为前提,而商品价值由劳动投入量唯一决定,这 样使工资水平与商品的价值和交换价值直接联系 起来。劳动生产率水平高的国家必有较高的工资 水平,这也必然导致两国商品无法实现等价交换; 如果以现实中的不完全分工来看,其道理也是一 样的,且更具说服力。因为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 的产品一旦进入低劳动生产率国家的市场,势必 以其强大的竞争能力挤跨对方国家很大一部分国 内相关企业。反之,劳动生产率低的国家的产品 进入和占领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的市场却存在困 难。这必将造成低劳动生产率国家对高劳动生产 率国家产品的强烈依赖性,因此两国间需求强度 长期失衡是不言而喻的。以需求强度来解释贸易 获利问题,恰恰说明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间 的贸易是不可行的。
[专栏2—3] 经济学家穆勒及其相互需求规律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英国 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政治经济学界的主要 人物,曾任东印度公司官员。其主要著作有《略论政治经济 学的某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政治经济学原理》等。 相互需求规律(Law of Reciprocal Demand):约翰·斯图亚 特·穆勒有关国际价值的学说。他对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作了 发展和补充,提出了国际价值理论,即国际间商品交换比率 的理论,以解释两国间利益是如何分配的。这一理论成为后 来的新古典学派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穆勒认为,国际供求 关系决定商品的国际价值。当两国进行交易而又限于两种商 品时,两国的这两种产品的国内交换比率或比较优势决定了 国际交换比率的上下限。实际的国际交换比率介于该上下限 之间。国际交换比率的确定随双方消费者的嗜好与环境而定, 即由两国间相互需求的强度决定的。其价值必须使该国总出 口恰好能够支付该国总进口,即必须满足其国际需求方程式: 甲国进口需求量×国际价值=乙国进口需求量×国际价值。
[专栏2—2]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李嘉图简介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英国资产阶 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生于英国犹太族大 资产阶级家庭。14岁他就结束了正规教育并到他父亲的交易 所从事证券交易活动。20岁时他和异教徒女子普利丝娜恋爱, 遭到父亲坚决反对,为此他与家庭脱离关系。1793年,他和 普利丝娜结婚,独立经营交易所业务,到1797年即成为大富 翁。此后,他把主要精力转向研究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 化学、矿物学和地理学等。1799年他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 论》,引起了对经济学的兴趣,并于1817年出版了《政治经 济学及赋税原理》,被誉为继斯密《国富论》之后的经济学 巨著。1819年他被选为下院议员。他代表新兴产业资产阶级 的利益和要求,提倡自由贸易,反对谷物法,主张修改选举 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