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笔记和课后习题(社会学史-社会交换理论)

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笔记和课后习题(社会学史-社会交换理论)

第八章社会交换理论
2.8.1 复习笔记
社会交换理论是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与结构功能主义不同,它以人际关系中的交换现象为基本出发点,试图解释竞争、冲突、整合、权力等重大社会现象。

它的主要代表有乔治·霍曼斯和彼得·布劳。

第一节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渊源
社会交换思想主要来源于古典经济学、人类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三个方面。

早期社会学家只有齐美尔比较重视交换研究,认为团体成员之间存在一种互惠交换模式。

一、古典经济学中的交换思想
古典经济学研究了人们通过相互行为满足欲望的问题。

最早是英国的洛克和亚当·斯密,他们认为交换使双方互利。

社会交换理论借用和修正了古典经济学中的下述假设:第一,每个人都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
第二,个人拥有某类资源越多,对这种资源的需要便越小;
第三,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第四,垄断下的价格高于自由竞争下的价格。

社会交换理论以经济学方式解释非经济领域中的社会现象,从经济学中借用了许多概念和思路。

二、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
人类学家对初民社会的研究表明:初民社会没有现代市场,盛行的是以物易物的实物交换。

除此之外,初民社会中各种赠礼风俗、馈赠仪式莫不具有交换的含义。

上述风俗除了具有物质性交换的一面外,还包含非物质性社会内容,这有助于建立相互间的义务,维系人们之间的联系。

甚至亲属模式、婚姻关系都可以用交换来解释。

人类学的研究促使交换思想摆脱经济学功利主义的束缚,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理论视野。

其代表人物有弗雷泽、马林诺夫斯基、摩斯、列维—施特劳斯等。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刺激—反应”作为解释行为的模式,相信对动物行为的实验可用来推断人类的行为。

其代表斯金纳对习得行为,特别对惩罚、强化给行为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成果直接被社会交换理论家霍曼斯所借鉴。

社会交换理论在古典经济学、人类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基础上,将人与人之间的所有互动行为视为计算得失的理性交换行为。

第二节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
乔治·霍曼斯是社会交换理论的创始人。

霍曼斯早期受功能主义影响,后来通过对功能主义的批评创立了交换理论。

霍曼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单位是个人,对社会现象的合理解释必须以个人心理结构为基础。

宏观社会现象可以分解为个人行动,必须由涉及人的行动的命题来解释,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说到底是一种交换过程。

一、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
1.行动,指群体成员的行为表现,其特征是追求报酬、逃避惩罚。

2.报酬(奖赏),指能满足有机体某种需求的强化物,包括物质性的(如金钱)和非物质性的(如感激)。

3.价值,指刺激提供报酬的程度。

4.情感,指群体成员之间所具有的内在兴致,如好感、反感、赞同、反对等。

在交换中情感可作为一种社会资源。

5.规范,指群体中公认的行为准则,人们以它为标准调整自己的行为。

6.代价(费用),指人们在行动中失去的报酬或受到的惩罚。

7.资源,指人们在交换中可以用来投资的全部特性和经验。

8.利润,指人的行动结果中,报酬减去代价后剩下的纯报酬,包括物质性的与非物质性的。

9.公正性期待,指个人在过去行动中所付费用和所得报酬的比例关系基础上的主观期待。

二、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本命题
1.成功命题
个人的某种行动越是经常地得到相应报酬,他就越可能重复这一行动。

这一命题主要涉
及行动和报酬之间的次数关系,即人最可能从事那些经常获得报酬的行动。

2.刺激命题
相同的刺激可能带来相同或相似的行动。

这一命题的意义是用过去发生的情况预测目前或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以往的经验会变成日后行动的准则。

3.价值命题
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他就越可能采取该行动。

这一命题揭示了人们在选择行动时要考虑价值的大小。

4.剥夺与满足命题
某人在近期内重复获得相同报酬的次数越多,那么,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值就越小。

这一命题揭示了价值受时间制约的特点,与经济学中边际效益递减率是一致的。

5.攻击与赞同命题
一个人期望得到的报酬没有得到,就会产生愤怒情绪和攻击行动;反之,当得到的报酬超过期待值或没有得到预期惩罚时,就会出现高兴和赞同的心理。

这一命题指出报酬期待与实际报酬不一致,就可能产生情绪波动。

6.理性命题
人们在选择行动时,不仅考虑行动后果价值的大小,而且考虑获得该后果的可能性,通过理性权衡,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动。

该命题表明,理性只是根据以往实现目标的或然率来确定期望价值,因而仅仅是一种可能性估计,理性只能运用于存在规律的场合。

霍曼斯将上述六个命题看成一组“命题系统”,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每一单个命题只是对人类行动的局部解释,只有将六个命题结合起来,才能全面解释人类的全部社会行动。

而对人类社会行动的解释,可以推广到解释社会制度,这是霍曼斯的最终理论目标。

三、行为交换论对重要社会现象的解释
1.对群体整合的解释
在同一群体中生活的人,由于经常进行行为交换,慢慢培养出共同信仰、传统和友谊,彼此之间相互接受和肯定会形成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从而维持着群体的整合。

2.对权力的解释
社会交换遵循对等性原则,但由于社会资源分布不平均,人们提供报酬的能力各不相同,有可能出现不对等交换关系。

在不对等交换关系中,双方对交换关系的依赖程度和从中获得的利益是不同的,获得利益较小的一方于是获得了权力,而获益较大又无力回报的一方只能以服从对方当作补充性回报手段。

这就是权力产生的“最小利益原则”,即获益最小的一方获得最大权力。

3.对地位分化的解释
社会交换遵循着平等、公正的原则,报酬能力越强,理应得到回报越多。

由于人们之间报酬能力的差异,在平等交换中便产生不了平等的地位分化:拥有较强报酬能力的人获得了较高地位,而那些报酬能力低弱的人只能屈居较低地位。

四、霍曼斯的理论缺陷
1.心理还原主义
霍曼斯把所有社会现象还原为人的行动,把全部人的行动归结为简单的心理行为,用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来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忽视了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突生性。

2.经济人假设
霍曼斯把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假设引进社会学,认为个人在交往中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利益,人的行动是精于计算的理性行动,这一点并不符合实际。

在实际生活中,许
多行动并不是理性的,而是出于非理性的偏好、习惯和情感。

3.同义反复
由于霍曼斯的一些基本概念是循环定义的,因而导致他的一些理论命题出现同义反复的错误,这类命题根本无法用经验材料加以检验。

第三节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理论
一、布劳的理论目标
1.理论目标
布劳(1918—2002)的交换理论着重考察社会交换过程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其理论目标是既克服结构功能主义忽视对人的研究的缺陷,又弥补霍曼斯理论局限于人际互动和小群体范围之不足,试图从人际关系的最小单位推演到较大单位——社会结构,探讨权力、规范、制度化等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结构问题,为分析非制度化的人际互动和制度化的结构关系提供一般性交换理论框架,填补理论社会学中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之间的鸿沟。

2.理论建构的步骤
(1)从微观交换过程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和原理,用以解释社会结构的发生,换句话说,从基本的交换现象中获得对社会结构形成过程的深入认识;
(2)不断扩大研究领域,并随对象层次的递升补充新的概念和原理,用以认识宏观社会交换网络,在此基础上,考察受社会结构制约的宏观交换过程。

由于布劳的理论重点是社会结构的交换基础、基本交换过程对形成和发展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及业已形成的社会结构对交换:交换过程的制约,因此他的理论被称为结构交换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