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柏拉图:(古希腊)理式论摹仿说:是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
“理式”不依存于物质存在,也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是一种由低向高的体系,最低的理式是具体事物的理式,最高最完美的理式是善,是神的化身。
柏拉图以理式论否定了感觉经验的可靠性,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现实世界是以理式世界为蓝本的,只有“理式”才是真实的存在。
人们要获得知识,认识真理,不需经过感觉,只需对理式的“领悟”。
“文艺是自然的摹仿”文艺的摹仿就像镜子照物一样,只是客观事物的外貌复现,不能摹仿事物的“实体”。
柏拉图的理式论摹仿说是唯心主义的。
但就摹仿说的发展历史来说,它丰富和发展了古希腊早期的摹仿说。
他以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改变了传统的“文艺摹仿自然”的涵,否定文艺的真实性,否定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源泉。
文艺社会功用说:认为作为各城邦国家公民教育教材的诗和文艺,如果不符合对青年和成年人的教育要求,也要被删除、被禁止。
主把理智和情感对立起来、把政治教育效果确定为审查文学艺术第一标准,要求艺术服务于政治,服从于政治。
他对文艺的社会功用的认识,是从他的奴隶主贵族派的政治理想得出的。
他的文艺功用说是他的政治理想在文艺理论上的体现。
他从文艺要培养“城邦保卫者”的立场出发,要求文艺为贵族奴隶主的政治服务,故而否定了摹仿艺术的作用。
灵感说:在古希腊时期,“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醉”、“迷狂”等,柏拉图把它集中运用到文艺创作和欣赏方面,从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获得灵感的过程三个方面予以解释。
灵感的源泉主要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付”;灵感的表现是迷狂;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这种回忆能够把握住事物的真实体,达到对理式世界的正确认识。
柏拉图的“灵感说”是一个涵复杂的概念,它既有唯心主义的神秘色彩,又包含着对文学艺术活动特征认识的真知灼见。
迷狂说(灵魂回忆说):1、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
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2、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3、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二、亚里斯多德(古希腊)文学本质论:亚里斯多德在柏拉图等人的“艺术摹仿”基础上继承和发展的观点,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摹仿,但是艺术的摹仿的对象本身是真实存在的,肯定摹仿现实艺术的真实性,文艺的本质在于诗人和艺术家要表现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一切美的艺术都是“摹仿”,不承认有来自神的灵感的颂神艺术和摹仿艺术的区别。
艺术摹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是人的性格、感受和行动。
这使“文艺摹仿自然”的对象更为明确,为揭示文艺的本质向前迈进了重要一步。
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
文艺求其相似而又比原物更美。
悲剧“冲突论”:即悲剧“过失说”,其本质是好人犯了错误。
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
他规定:悲剧人物是好人,但不是完人,他“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所以犯了错误。
然而他的性格、品质又是善良的,是“比一般人好的人”,是与我们相似的人,这样,当他遭受了不应遭受的灾难时,就博得了观众的同情。
由好人犯了错误引发的悲剧冲突,才能引起观众的怜悯和同情。
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不着意于“悲”,而着意于“严肃”,这一论点抓住了悲剧的本质特征。
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使人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情,达到“惊心动魄”的效果。
三、但丁(意大利文艺复兴)四义说:关于文学语言的重要理论,是但丁为了解读世俗文艺。
认为《圣经》的语言有四种含义:字面义、譬喻义、道德义、寓言义。
他明确指出字面的意义以外的意义都是寓意,揭示了语言艺术意义的多层次性,为文学批评以及语言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启示。
民族语言理论:但丁主的建立民族语言以代替拉丁语。
主要体现在《飨食》、《论俗语》中,主在意大利各地方俗语的基础上创立一种统一的、有权威性的新的民族语言,这种民族语言既是全民族传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又是作家创作采用的语言。
四、布瓦洛(法国新古典主义)《诗的艺术》:布瓦洛一部向封建贵族妥协、按照王权的政治需求和艺术趣味,总结文学创作经验,规法国文学艺术的理论著作。
《诗的艺术》的理论原则:理性原则:唯理主义是贯穿全书的指导思想,在布瓦洛看来,理性是文学的基础,也是文学的目的,遵从理性是艺术达到完美的根本途径。
不论是艺术家的情感和想象,还是艺术的容和形式(作品的容和形式具有高贵性和规性),都必须服从理性。
创作要凭理性而不是凭感情去鉴别判断一切。
诗人不能跟着模糊的感受和情感走,只能跟着理性走。
自然原则:他强调“我们永远也不能和自然寸步相离”,布瓦洛之谓自然,基本含义是指合乎常理常情的事物,特别是指合乎常理常情的人性。
他要求以理性去筛选自然,改造自然,表现合乎理性的自然事物,实际上是主借自然表现情理。
总体上看,新古典主义要求诗人作家摹仿自然,要服从理性的指导。
自然的原则从属于理性的原则,自然的原则是理性原则的补充。
古典的原则:古典的也就是理性的、自然的。
因此要创造理性的、自然的作品,就必须以古希腊罗马的古典作品为典。
他决不允许对古典作家有微辞,务必要在当代作家诗人心目中树起古典的绝对权威。
其目的是规法兰西的文艺,使法兰西文艺像罗马帝国文艺一样,成为辉煌的文艺。
道德的原则:在布瓦洛的新古典主义理论中,理性、真、善、美是四位一体的,艺术的最高理想就是四者和谐统一。
尊重理性、摹仿自然、服从古代典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作家的道德修养也至关重要。
这就是《诗的艺术》里的又一原则。
五、莱辛(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文化是民族统一的途径)(德国启蒙主义)诗画界限论:莱辛认为,造形艺术和诗歌,它们有异中之同,即都要模仿自然;也有同中之异,主要表现在四方面:1.就存在形式说,诗是一种时间艺术,画是一种空间艺术,诗的表现围要比画广,画适宜于表现美,诗则除了美其他丑、怪、悲、喜、滑稽等均能表现。
2.就模仿的媒介说,诗用人为的符号,即时间中动作发出的声音;画用自然的符号,即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和色彩。
3.就模仿的对象说,诗描绘时间中先后持续的事物即动作;画描绘空间中并列的事物即物体。
4.就追求的效果说,诗求其真,再现人的动作的复杂冲突;画求其美,即姿态和表情上的静穆或静穆的伟大。
上述诗画各自的特殊规律是相互不能超越的,否则就会招致失败,但这些规律也不是绝对的。
莱辛其他理论观点:1. 对高特雪特的古典主义理论进行批判:两人的斗争实质涉及到如何建立德国民族文学的大问题,是启蒙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斗争。
高特雪特不从德国的现实出发,不顾文学的民族传统,片面强调搬用法国新古典主义,这是片面的。
莱辛并不反对借鉴古代艺术遗产,但他更强调立足于民族生活的土壤和民族文学传统。
2. 向“诗如画”的传统观点挑战:莱辛《拉奥孔》的目的在于批判以温克尔曼所宣扬“静穆美”为代表的古典主义艺术趣味,探讨诗与画,尤其是诗与雕塑的不同艺术特征。
首先从三个方面阐明了诗与画的界限:摹仿媒介的不同、摹仿对象的不同、艺术作品的效果不同。
其次提出了诗与画不同美学原则:画的最高境界是美,诗的最高境界是真。
再次,提出了艺术的时空辩证观。
强调画是空间艺术,诗是时间艺术,两者界限不容易混淆。
同时指出,时虽长与表现动作,但通过动作也可以暗示物体;画长于表现物体,但通过物体也可以暗示动作。
3. 为建立德国市民剧斗争:为建立德国民族的新型戏剧,提出了建立市民剧的主,在题材容和风格形式上来一番改革,使戏剧适应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
在艺术风格上主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认为艺术家要走向民间。
提倡运用日常生活语言,反对华而不实的贵族语言。
六、康德(文学艺术理论)(德国古典美学)纯粹美就是不以对象的客观合目的性为前提, 其本质特征是不涉及对象的存在因而无利害感,不涉及概念而又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由“共同感”决定而有必然性。
核心问题是审美不涉及存在,只涉及表面形式,因而无利害感。
依存美则以对象的客观合目的性为前提,受概念的制约,依存美涉及概念、利害和目的。
然而依存美不低于纯粹美,相反,美的理想不在纯粹美,而在依存美。
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活动的本质是人的有意图的筑基于理性之上的自由创造,艺术作品是人的有意图的筑基于理性之上的自由创造的结果。
艺术像游戏:游戏中的孩子有双重身份;游戏是为了愉快;游戏是自由的。
游戏和艺术都是这样的活动都是体现人的自由本质的令人愉快的活动,因此艺术像游戏。
审美观念:审美观念是文学艺术家从审美要求出发,运用想象力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这一艺术形象包含着丰富的思想,但没有任何一特定思想能够完全和这一艺术形象的意义相切合,这一形象是“说不尽的”,又是“说不准的”,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而审美观念通过想象力、悟性、精神和鉴赏力形成。
天才理论(重点):康德“天才论”是要说明,“美的艺术”如何可能达到自由与法则、人工与自然的统一。
他认为美的艺术的创造同于鉴赏判断,不是依概念的活动,但美的艺术的创造又必须以出自概念的法则为前提。
因此,艺术法则必然在于艺术家的心灵,美的艺术只有作为天才的作品才有可能,即“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
康德指出,天才就是一个主体在他的认识诸机能的自由运用里表现着他的天赋才能的典式独创性。
天才的独创性,具有天赋的独创性,创造出的作品是独特的,不同于别人,不能化为公式和原则供别人使用,具有神秘性,因此天才只涉及艺术,不涉及具有公式的科学;天才的典性,自然通过天才创造作品,为艺术立法,但这种立法不是提供公式原则,而是提供典。
天才的艺术以其艺术形象提供一种无法用概念和法则表示的法则和标准,因此艺术的继承只能靠天才的典作为引导;天才与鉴赏力的结合,康德认为,一个对象的美的表象,本质上只是一个概念的表达的形式,而找到最恰当的表达形式则要靠鉴赏力。
艺术家应该从伟大的作品中不断辛勤地实验,努力找到适合者思想的表达,又不使心意诸力活动的自由受到损害的形式。
也就是说,天才应和形成艺术形式的能力——鉴赏力结合,很高的鉴赏力是天才必须具备的条件。
七、黑格尔(德国古典美学)情节情境情致:为了实现艺术美的理想,黑格尔探讨了文艺创作的具体问题,如人物、环境、冲突等问题,并且提出和论述了情境、情节、情致这样一些重要概念。
分别介绍情境、情节、情致。
艺术美的本质特征和创造:黑格尔认为,美的本质是,a“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或艺术是理念、概念与客观实在的统一、美或艺术美的本质是理念与感性显现的统一)b“感性观照”的形式是艺术美的基本特征c艺术美的创造(基础和出发点是现实生活)。
艺术理想(理想性格说):符合理念本质而显现为具体形象的现实,这种理念就是理想。
黑格尔认为,艺术理想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理性与感性的活的有机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