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督导老师对心理咨询师的有感总结
1、喜欢贴标签的咨询师,本身就是胶水的制造者。
2、咨询师用冷冰冰的理性语言来报告案例的风格,是求助者被动攻击所成就的;当咨询师一再强调自己对于求助者的包容与接纳时,隔离与逃避的是求助者渴望体验人际冲突(并从中获得成长)的潜意识愿望。
3、咨询师在搜集求助者幼年成长史的时候,没有谈及的事件与时间片段,恰恰是咨询师自己的情结点。
4、重要的是咨询师在呈现个案的时候,他(或她)作为一个自然男性或者是自然女性的第一感受是什么,如何为了促进治疗而表达的,如果没有梳理好这一部分,求助者就永远不会接受自己的现实性别(这将是逃避责任的最好方式)。
5、在督导过程中,被督导的咨询师表达“不是”、“但是”、“那么如果”、“我想可能不是这样的”的频率过多时(也就是过多的使用了否认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咨询师对于改变自己的信心是匮乏的,是恐惧自我的改变的,自然也就无法想象咨询师是如何给求助者信心,从而鼓励求助者接纳症状,改变自我的。
6、求助者的求助欲是随着工作联盟的不断深入而慢慢发生内核变化的,从起初的“我有毛病”转变到“我想活得更幸福”的整个过程中,咨询师什么时候真正认为自己能够胜任跟求助着讨论分离时,后者才会真正出现,这也就印证了,一个真正的完整的咨询结束后,时间越久,求助者对于咨询过程的收获越大。
7、“借尸还魂”是动力学督导的第一要素,第二要素是“咳嗽”,因为呈现的过程中,集体的焦虑会常常把案例报告者淹没,而督导师及时
的“此时此地”是幅“灵贴”。
8、临床永远是最重要的,在个案的积累过程中,咨询师积累问题与感觉,会为顿悟积攒动力。
9、咨询师对于督导师的理想化是督导工作必备的动力,而在督导结束前,督导师则要把这个能量在内心重新梳理荡涤,还给咨询师。
而督导师的某些情结(比如过分自恋),会影响这个过程的了结。
10、当咨询师会在跟求助者一起工作时问“上次你我的谈话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时,咨询师会在动力学督导中成长的更快。
11、咨询师在与性问题的求助者一起工作时,可能会有两种情况发生,一种是咨询师感觉“你就像一条蛇,我感觉很恐惧。
”;另外一种则是“你就像是一条龙,超越于我先体验到了一些东东”,而督导师要
做的,就是帮助咨询师找到两端中间的那个点,让滑行的速度慢一些。
就像每个人都想要高潮,但却不愿意为了获得高潮而付出的次数成本一样。
12、督导是个体力活。
最棒的督导是结束后,咨询师与督导师都有种饥饿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