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研究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研究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研究[摘要]多元智能理论及其评价观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文章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讨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中怎么评价、谁来评价、评价什么等问题,结论认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应由单一的考试测验走向多元智能的档案袋,评价主体应由领导或专家评价走向专家、教师、家长、社区与学生自评相结合,评价内容应由单纯的语言智能或数理逻辑能力走向多种智能共同发展。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
一、引言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对美国乃至对西方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近年来,该理论在我国广泛传播,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亮点”,正在中小学校如火如荼开展,但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而言,目前还主要停留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功能、任务、角色等概念的界定上,对综合实践课程的评价问题探讨还不够深入,但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

多元智能理论及其评价观为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但现有相关研究还较少。

李树培与李乃涛均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主体、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概述了多元智能理
论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系,胡红梅讨论了多元智能理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实施方面的应用,但他们都没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主体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霍力岩与赵清梅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并阐述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发展评价的启示,但并没有讨论具体课程的评价问题。

鉴于此,本文试图以多元智能理论评价观为依据,讨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核心是学生评价)问题,包括怎么评价、谁来评价、评价什么等,以期对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照。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及其评价观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Cardner在对人类潜能进行大量实验研究之后,针对传统一元智能理论的不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于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类至少具有八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省反思智能以及自然探索智能;二是这些智能是相互联系的,而且通常有一个主要或次要的智能。

Gardner认为,这些智能基本上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由于遗传或环境等原因,各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程度不同。

例如,人际
交往智能强的人喜欢群体活动,善于交际;而身体动觉智能强的人喜欢运动和动手实践等。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
在传统一元智能理论指引下的学生评价主要是考试和智能测验,往往采取纸笔测验手段。

这种单一、片面的评价容易导致学生不健康发展,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造成心理问题。

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多元智能理论评价观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首先,情境观,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强调在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具体的现实生活环境中对其真实的实践活动和创造活动进行评价。

其次,发展观,对学生的评价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体现孩子的动态发展历程。

第三、多元观,对学生的评价要使用能够让学生把多元智能都展示出来的“智能展示”评价方法,直接观察并评价运作中的各种智能以及学生在各种智能领域的发展状况;同时,学校要有懂得多元评价的“评价专家”,带动教师与家长评价走向多元化。

最后,独特观,有意义的评价应该单独评价某一学生独特的智能特点,如他的优势智能、弱势智能及其具体的表现,为其提供符合他自身特点的独特发展建议;同时,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侧重评价学生个体自身动态发展历程中的独特性,而不是与其他同学进行横向比较;此外,要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或可能性,获取更多关于学生独特发展的信息。

三、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对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启示
本文将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讨论以专题形式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评价。

从完整意义上讲,课程评价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其课程开发、设计和实施情况在各地各校都有各自的特色,所以这里只讨论最基础、最核心的学生评价问题。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的界定,目前还没有定论。

张华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生评价可简单概括为对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的表现、进展和变化进行观察、描述、分析、解释的过程;关注的重点不是学生所习得的能力(leamed abili-ties),而是学生学习的能力(leaming abilities);不是要对学生的活动结果作出或肯定或否定的结果,而要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归结起来,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评价观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我们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应该重视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一)评价方式由单一的考试测验走向多元智能的档案袋
传统智能测验的评价方式脱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如纸笔测验多是在严格限制的非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使得评价孤立于学生的自然生活和学习环境。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生评价应该在更接近“实际工作情况”的条件下进行,即情境化评价。

对应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与教学,所以其评价标准要有丰富而复杂的情境。

在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实践中,较为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是档案袋
评价。

档案袋方式是收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一些作品作为评定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方式,其日的是为了展示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

该方法可从多个方面评价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八种智能为档案袋的材料收集明确了方向,如表1所示。

<img
src="/ebook2/ebooks/42-306/42-306-1109/652.j pg" />
尽管在一次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题活动中,不一定八种智能都会兼顾到,不一定表1中的每种材料都需要收集,但多元智能理论的智能分类框架为档案袋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中的具体应用明确了方向,提供了有力的引导。

实际上,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中,档案袋评价方法能够体现对学生动态发展历程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强项和弱点有所认识,能够帮助学生发展认真思考的能力、发现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将目前所做的专题与过去做过的和将来想做的专题进行对比的能力,以及游刃有余地运用多种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二)评价主体由领导或专家评价走向专家、教师、家长、社区与学生自评相结合
传统的课程评价主体大多是领导、教研员或校外专家,忽视了教学的实践主体——教师与学生,评价标准也主要是考试成绩,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长期发展。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评价观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应该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提供有利于今后发展的参考意见。

因此,可以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家长、社区代表、课程专家等多种评价主体协同工作。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多主体评价应该是相关主体在充分了解学生活动之后,从自身视角作出的自觉主动、充满感情的评价。

i而且,学生仍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作好自评、互评工作,同时又用评价的结果反过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从多元智能的角度讲,即教师应以多元的观点对待学生,尽可能全面地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独特的智能特点、能力和兴趣,并采用各种手段,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与环境,促使学生展示多方面的智能。

目前,教师了解学生优势智能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自陈测验法,就是让学生回答与多元智能有关的一系列问题,确立其优势智能类型;二是观察法,即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日常生活学习、教学、课外活动中观察了解学生的智能类型。

需要注意的是,多元智能评价观强调,不同个体之间的智能发展具有独特性,学生本人是自主的自我评价者,鉴于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应该采用“自我参照”标准,不是像传统的常模评价那样与别人、与固定的标准进行参照对比,而是更主张与自己过去相比有什么的变化或进步,更注重个人体验与成长,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

反思评价可不拘形式,如问卷调查、总结交流、讨论会等。

(三)评价内容由单纯的语言智能或数理逻辑能力走向多种智能共同发展
传统的智能测验的评价内容往往脱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境,主要通过学习成绩来反映,所以体现的主要是语言智能或数理逻辑能力。

但按照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还有其他表现形式,因此,课程评价应该强调学生多种智能的发展状况;而且,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八种智能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评价内容提供了指引,一般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应该注重学生对活动的态度、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以及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各种智能能够反映出这些评价内容,如表2所示。

<img
src="/ebook2/ebooks/42-306/42-306-1109/653.j pg"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