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西酒文化差异————从跨文化角度分析摘要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领域从未像今天这样影响如此之大,差异如此明显。
本文主要讨论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之间酒文化的差异——例如,酒的作用以及不同文化下人们饮酒的缘由。
另外,本文用两种理论解释这一差异原因,第一个理论是由吉尔特·霍夫斯塔德教授提出的的权利差距理论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理论,第二个理论是丁允珠的面子协商理论。
酒融会贯通了人们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了解中西酒文化的不同及其折射的研究意义,有助于中西方人民的跨文化交流。
本文旨在提高人们对两种不同酒文化差异的重视性。
关键词:酒文化,权利差距理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面子协商理论一中西不同的酒文化礼仪1.1 中国严谨的酒桌礼仪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礼仪文化,中国人的好客精神,在酒座上发挥得淋沥尽致。
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得到升华。
中国人敬酒时,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会觉和有失面子。
酒席开始,主人往往在讲上几句话后,便开始了第一次敬酒。
这时,宾主都要起立,主人先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并将空酒杯口朝下,说明自己已经喝完,以示对客人的尊重。
客人一般也要喝完。
在席间,主人往往还分别到各桌去敬酒。
“回敬”:这是客人向主人敬酒。
“互敬”:这是客人与客人之间的“敬酒”,为了使对方多饮酒,敬酒者会找出种种必须喝酒理由,若被敬酒者无法找出反驳的理由,就得喝酒。
在这种双方寻找论据的同时,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得到升华。
中国人不喜欢独自喝酒,所以一般情况下在大家都祝酒或以后才可以喝酒。
除非是确实喝醉了,一般不建议拒绝别人的敬酒。
另外,座位安排也很重要。
以圆桌为例,中华民族的风俗是: 正对门的座位为首,即正坐.背对门的为最后座次,一般是作陪人的座位,它同时也是买单的人座位。
首坐可以是主人就坐,但当有前辈、领导、师长、长者等等级或年龄比主人高或认为是高贵或重要的客人时,首座必须请最长者、最高贵者、最重要的客人就坐,主人可以在首坐的左手或右手就座,陪伴在最重要的客人左右。
然后是左为上,右次之,再后的排列顺序是左右左右,以次类推。
1.2 西方人品酒却不拘束于太多礼节在西方,人们同样也有餐桌上的饮酒礼仪,但是西方人强调的是品酒,鉴赏酒的好坏,体现的是对葡萄酒自身特质的尊重,而且对于酒具的选择上也是围绕着如何让饮者充分享受品酒来选择的。
品酒与喝酒不同。
品酒绝不是是啜一口酒并快速吞下去。
品酒是一件用味蕾去从事的事情。
品酒包括五个基本步骤,即,颜色、摇晃、闻酒、品尝、回味。
首先,西方人会拿起酒杯,对着白色的背景观察酒的颜色,之后手握酒杯底托,不停地摇晃杯中酒使酒体挂于杯壁上,最大程度地释放出红葡萄酒的独特香气,从而使品者根据酒的香气来判断酒的优劣和特色。
最后就是品味与回味了。
一般西方人会浅尝一口,让酒液在口腔保留一段时间,之后才咽下去。
从这些具体的步骤里不难看出西方人对酒质量及品味过程的重视。
因此,在西方,人们一般都独自品酒而很少劝人喝酒。
只有在某些特殊的场合他们才会举起酒杯祝酒。
事实上,一般是某个人先发表一段祝酒词,然后其他宾客才开始对某人表示祝贺,大家才开始真正的喝酒。
大量研究表明,中西文化中关于饮酒礼仪有许多不同之处,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总体上,西方人注重酒的质量,酒的类型以及品酒的过程。
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喝酒的氛围以及喝酒的主体。
二酒的性能2.1 在中国酒的政治及交际功能在中国,酒一般作为一种工具来方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中国人的饮酒礼仪体现了对饮酒者的尊重。
在国人眼中酒相当于一种交流工具,人们更关心酒的社会价值,因此中国的酒文化缺乏相关的科学系统的评估。
在西方,喝酒的目的十分简单。
他们喝酒仅仅是为了品味,对于西方人来说酒就像是一种有生命的东西,值得人去品味,研究。
当然,酒及酒精在西方也有交际的作用,但是西方人更看重享受酒。
2.2 西方人更重品酒西方人喝酒有其特有的规矩和套路,他们注重不同酒自身的特点,力求将各种酒不同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西方的饮酒礼仪反应了人们对酒的尊重。
品鉴葡萄酒要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调动各种感官享受美酒。
在品尝顺序上,讲究先喝白葡萄酒后喝红葡萄酒,先品较淡的酒再品浓郁的酒,先饮年份较短的酒再饮年份较长的酒,按照味觉规律的变化,逐渐深入地享受酒中风味的变化。
而在酒器的选择上也是围绕着如何满足饮者对充分享受葡萄酒的要求来选择的。
各种不同的高脚杯,专为饮酒设计的温度计等,无不体现出西方人对酒的尊重,他们的饮酒礼仪,饮酒文化都是为更好的欣赏美味而制定的。
三中西饮酒差异性原因3.1 不同的权利差距权利差距是由吉尔特·霍夫斯塔德提出的用来衡量社会承认机构和组织内权力分配不平等的一种文化尺度。
权力距离即在一个组织当中,权力的集中程度和领导的独裁程度,以及一个社会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接受组织当中这种权力分配的不平等。
一种文化究竟是大的权力距离还是小的权力距离,必然会从该社会内权力大小不等的成员的价值观中反映出来。
因此研究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就可以判定一个社会对权力差距的接受程度。
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权利差距。
权利差距小的文化认为社会上的不平等应缩小,全部的人应当互相依赖,上级和下级都是“一样的人”,统统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
而权利差距大的文化认为,世上存在不平等的秩序,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有自己适当的位置,人们职位地方的曲折应由该秩序维护;一些人应当独立,大多数人应当寄托他人;上级和下级是有差异的一类人;掌权者是被赋予了特权的人。
中国和西方国家比较起来,是个权利差距大的文化团体。
因此,中国人很讲究座次及祝酒。
有时中国的一些礼节很复杂繁琐,如果在正式场合一旦破坏了规矩,就会被认为是对权威的挑战,是种叛逆的象征。
中国文化等级观念强烈,无论是在组织里,还是在家庭里这一现象十分普遍。
忽略等级,地位就是非礼。
尽管传统理智中等级制度以被消除,但等级观念至今仍对中国文化产生影响。
在处理长幼关系时,我国对待长者特别尊敬,孝敬。
饭局上,敬酒或是祝酒通常就是为老年人或地位高的人而设的。
在西方国家,除了英国等少数国家有着世袭贵族和森严的制度外,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提倡平等观念。
在家庭中美国人不讲等级,只要彼此尊重,父母子女可直呼其名。
他们家庭观念淡薄,不愿为家庭做出太大的牺牲。
因此在酒桌上,上下级祝酒或是年长者与年幼者同饮都不会有很大的差别。
西方人不很讲究座次,这并不是说西方人不懂礼仪规矩或是没有礼貌。
在这些权利差距小的国家中,他们的人民认为社会中不平等的现象应该尽量减少。
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获得或接近权利的可能性。
下级也常常将上级看成是自己的同级,而上级也会觉得下级和他们一样。
当下级和上级一起饮酒时,通常情况下他们会各喝各的,互不干扰。
3.2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了解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异。
因此,在研究中西酒文化差异中很有必要先了解这两种文化模型。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指社会中个人与群体关系。
“个人主义”是指一种结合松散的社会组织结构,其中每个人重视自身的价值与需要,依靠个人的努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
“集体主义”则指一种结合紧密的社会组织中的人往往以“在群体之内”和“在群体之外”来区分,人们期望得到“群体之内”人员的照顾,同时也以对该群体保持绝对的忠诚作为回报。
文化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层面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对集体主义态度不同。
在集体主义盛行的国家中,每个人必须考虑他人利益,组织成员对组织具有精神上的义务和忠诚。
而在推崇个人主义的社会中,每个人只顾及自身的利益,每个人自由选择自己的行动。
个人主义重视个体,认为个体是社会中或者团体中最重要的部分,不管团体是大是小,个人都有着至高无上的位置。
根据霍夫斯塔德的研究,多数西方国家都重视个人的主动性和成就,而且他们也重视个人的决策,决定。
当西方人一起聚餐时,他们只有在想喝酒的时候才会喝。
尽管人们也会为了别人的身体健康或是成功祝酒,但是却不会劝他人喝下整杯酒或是喝很多酒。
中国社会是个集体主义社会,人们在喝酒的时候希望创造一个和谐的饮酒氛围,大家相互敬酒,祝酒,劝酒,方才显得热闹团圆。
相反,西方人会认为劝酒等行为是打断他人品酒的不礼貌的行为。
3.3 面子协商理论面子协商理论是丁允珠在1985年解释不同文化如何处理冲突和加强交流时首次提出的。
面子是个人的自我在某种关系情境中呈现出来的形象,他是在某一情境下进行互动者互相界定的身份;每一种文化的成员都会为他们想要拥有的面子而与互动对方进行协商。
不过,不同文化中对“我”的概念有不同界定方式,会导致不同的“我”被呈现在公众面前。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互动是一种有其自身规范的表演,互动双方在观众的注视下,表演社会赋予他们的角色,并在合理和技巧的演出中操纵观众对自己记得看法,维护自己的面子。
丁允珠认为在集体主义社会中群体的面子比个人的面子要重要,而在个人主义社会中个人的面子是最重要的。
3.3.1 中国文化中的“面子”中西对面子概念的最大不同就是中国人更重视面子。
这是因为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中国几世纪以来都十分稳定。
中国人很少离开家乡到别处生活,他们一生几乎都是和同样的朋友,邻居,亲戚一起度过。
正因如此,和群内的人建立稳定的和谐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留面子有很大意义。
中国人习惯保持和谐,避免冲突和维护群内团结。
其二,孔子强调人们应该和他人和谐共处,而且本质上人类是不平等的。
只有在人们都遵循一定的礼仪规矩社会才会和谐,而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尊重并保护他人的面子。
丢脸不仅仅是个人的尴尬,同时会威胁到社会秩序的混乱和群内的团结和整体性。
3.3.2 饮酒礼仪中留面子的表现丁允珠的面子协商理论在政场和商界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人聚起来一起喝酒时,人们都会尽量多喝,因为如果拒绝别人的劝酒是很不礼貌的行为,而且会使劝酒人感到丢面子。
中国自古以热情好客著称,中国人也一直以一起聚餐,喝酒为最佳沟通渠道。
因此,如果在正式的酒席上拒绝和中国人喝酒的话是十分粗鲁的行为。
国人在劝别人喝酒之时可以起到沟通感情的作用,而且能够表现主人的热情好客。
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相反,如果客人在主人劝酒后滴酒不进,主人就会觉得很丢面子。
有人总结劝酒的方法包括三种,即,“文敬”、“武敬”、“罚敬”。
“文敬”,是传统酒德的一种体现,即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
“罚酒”:这是中国人“敬酒”的一种独特方式。
“罚酒”的理由多种多样。
最为常见的可能是对酒席迟到者的“罚酒三杯”。
不管是何种敬酒,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即宾主尽欢,主人和客人通过劝酒,饮酒,都给了对方面子,饮酒氛围也就更加和谐。
3.3.3 西方人对脸面问题的看法在西方很少会有劝人喝酒的情况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