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豫南九校2020-2021学年高一第一学期第三次联考地
理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
行星冲日是指地球位于地外行星和太阳之间,地外行星、地球、太阳三者位于同一直线上的天象。
2020年10月14日发生火星冲日现象,使该日成为本年度最适宜观测火星的一天。
该日火星大致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整夜可见。
读右图,回答1~2题。
1.该日火星在东方升起的时间(地方时)最接近
A.0:00
B.6:00
C.12:00
D.18:00
2.下列行星中,可能出现冲日现象的是
A.水星
B.金星
C.木星
D.月球
天文辐射是指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
右图是某地区各月平均天文辐射纬度变化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区域中,随着纬度升高
A.天文辐射总量逐渐升高
B.天文辐射量季节变化增大
C.天文辐射量季节变化减小
D.夏季天文辐射量逐渐升高
4.该地天文辐射受纬度影响最大的月份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右图是某日地方时23:00时一摄影师将相机对准北极星附近的星空,长时间曝光得到的北极星附近恒星运动轨迹照片。
读图回答5~6题。
5.恒星①再次运动到图示位置是次日
A.22:56:04
B.23:00
C.23:03:56
D.23:56:04
6.在曝光过程中,和恒星②相比,恒星①运动的
A.角速度大、线速度小
B.角速度小、线速度大
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大
D.角速度大线速度相同
右图示意我国北方某城市(约105°E)某楼房方位,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时段该楼房北侧阳台光照时间最长的是
A.3月31日前后10天内
B.6月22日前后10天内
C.8月23日前后10天内
D.10月22日前后10天内
8.当太阳从正前方上空照射该楼房南侧阳台时,该地地方时为
A.7:00
B.10:00
C.14:00
D.17:00
读某地地震波波速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9~10题。
9.该地震波
A.是横波
B.在地壳中传播时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加快
C.可以在固、液、气体中传播
D.通过古登堡面时波速加快
10.该地莫霍面的深度约为
A.5km
B.17km
C.33km
D.2900km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2.某城市工业结构调整后,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受其影响,下列变化合理的是
A.①增大
B.②增大
C.③减小
D.④减小
下图示意我国新疆某地区地形状况,甲地有大片的绿洲,夏季一天中甲、乙之间风向多变。
读图回答13~14题。
13.关于夏季夜间甲、乙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气压高于乙地
B.甲地气温高于乙地
C.甲地气流以下沉为主
D.乙地气流以上升为主
14.结合热力环流的原理,夏季白天甲乙之间盛行风向是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气压形势图,回答15~16题。
15.从a到b
A.气压逐渐降低
B.气温逐渐降低
C.风力有所增大
D.风向没有变化
16.图中a点对应的高空的风向可能是
A.西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东南风
下图为2020年9月7日17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
读图,回到17~18题。
17.图示时期,我国最可能出现降水的地区是
A.新疆北部
B.内蒙古中部
C.吉林南部
D.广东东南部
18.图中甲地周围气流水平运动方向是
A.逆时针辐合
B.顺时针辐合
C.逆时针辐散
D.顺时针辐散
下图是北半球甲、乙两地大气环流年内控制时间分配示意图,据此回答19~20题。
19.甲地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地中海气候
20.当乙地受西风带控制时
A.该地盛行西北风
B.正值北半球夏季
C.该地降水较多
D.气压带风带北移
读世界局部地区气候分布图,回答21~22题。
21.甲、乙两地气候特征相比
A.夏季气温差异显著
B.冬季气温差别较大
C.甲气候降水量大于乙
D.乙气候雨季持续时间长
22.甲、乙两地盛行风
A.夏季风的成因都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冬季风的成因都是风带的季节移动
C.甲地夏季盛行西北风、冬季盛行东南风
D.乙地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
下图是我国某河流多年平均状态下地下水补给量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回答23~24题。
23.下列时间,以地下水补给该河流为主的是
A.2月
B.5月
C.8月
D.10月
24.关于该河流的说法可信的是
A.大气降水是主要补给水源
B.冬季时会出现断流现象
C.M时期获得大量降水补给
D.最可能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25~26题。
25.图中四海域,最可能形成大型渔场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6.和上题中渔场形成原因相同的渔场是
A.北海道渔场
B.北海渔场
C.纽芬兰渔场
D.秘鲁渔场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开始第一次横跨大西洋到美洲,共花了37天的时间。
1493年9月25日,哥伦布第二次用同样的设备出发去美洲,结果只花了20天时间就穿过大西洋。
两次航行初期航线类似,利用了同一洋流,过了加那利群岛后才出现明显差异。
下图示意两次航行的路线。
据此回答27~28题。
27.两次航行初期航线利用的洋流
A.为北大西洋暖流
B.其形成和极地东风有关
C.具有降温减湿作用
D.自南向北流
28.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耗时较第二次长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次航行
A.航程比较长
B.沿途暗礁、风浪多
C.逆着北大西洋暖流等洋流
D.不能更好地利用信风
水城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左图),周围被海洋环绕,由118个岛屿组成,只有西北角一条长堤与大陆相通。
每个教堂前都有一个广场,广场地下建有淡水收集系统(右图),用以收集、净化、储存雨水,以供使用。
据此完成29~30题。
29.该淡水收集系统收集雨水利用率最高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0.该淡水收集系统
A.使波河下游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
B.主要作用是增加城市用水
C.使该城降水量明显增加
D.有利于调节城市气候
二、综合题(共4小题,共40分。
)
31.(共10分)右图中粗实线表示等太阳高度线,读图完成下面问题。
(1)此图表示半球俯视图,判断依据是。
(2)该日是北半球(节气),判断依据是。
(3)此时北京时间是,该日北半球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是,该日郑州(约34°N)正午太阳高度是。
32(共11分)为验证二氧化碳对气候变暖的增强作用,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用玻璃瓶设计了如下实验(下面左图),并获取了相关数据(下面右图)。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问题。
(1)描述两玻璃瓶的气温差异,并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形成原因。
(5分)
(2)实验小组认为两组实测数据的差距和预估相比不够显著,请为其设计一条改进措施。
(2分)
(3)请列举一条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4分)
33.(共9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和田河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西南部,有玉龙喀什河与喀拉喀什河两源。
主流玉龙喀什河出昆仑山北麓,喀拉喀什河出喀喇昆仑山北麓,汇合后称为和田河,是昆仑山北坡最大的河流,也是塔里木河三大源流之一。
下面是南疆水系分布示意图。
(1)判断和田河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并说明理由。
(3分)
(2)说出和田河水量最大的季节,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
(3)运用水循环原理,简析南疆多季节性河流的自然原因。
(3分)
34.(共10分)读世界局部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大气环流角度,分别解释甲、乙两地沙谟的形成原因。
(4分)
(2)判断此时北半球的季节,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
(3)此季节索马里寒流附近海域鱼群相对较多,试解释其成因。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