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动物的发育〔第3课时〕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说出鸟卵适于在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鸡卵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和推测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看鸡卵的发育过程,使学生了解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学观察的一般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鸟类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爱鸟、护鸟的意识。
懂得保护鸟类的意义。
真正树立起保护鸟类的思想。
2、结合教材中“STS〞内容,培养爱学、学学的态度和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难点:1、观察鸟卵的结构和功能。
2、技能训练:运用数据做出选择和预测课前准备:(一)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2、实验材料:镊子、剪刀、鸡蛋、培养皿、放大镜、冷水、热水等〔二〕学生准备1、每位同学带一个煮熟的鸡蛋。
2、收集鸟类繁殖行为图片资料。
教学目标: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教学准备:1、夏天的生活画面:“池塘边,柳树下,游过一群蛙,……〞配带儿歌。
2、青蛙生殖发育的过程光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播放夏天的生活画面,让学生想起童年的生活,结合生活经验,提出几个小问题:1、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2、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激发兴趣,学生抢答,表述交流童年的趣事。
二、观察思考:媒体播放:青蛙生殖发育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青蛙生殖发育过程的特点。
学生:认真观察,小组讨论,表述交流。
讨论问题:1、青蛙都能鸣叫吗?2、雌雄蛙的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3、青蛙的受精发育过程在什么环境中进行?4、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没有差异?学生肯定:水中受精,水中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为变态发育。
卵—蝌蚪—青蛙蝌蚪:像一条小鱼,用鳃呼吸。
青蛙: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三、阐述观点:两栖动物(amphibian)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四、分析讨论,说明道理:教师引导,质疑:青蛙、扬子鳄、龟都是两栖动物么?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质疑: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有关吗?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解释说明:1.在四川省一个林场附近的公路上,曾出现10万多只青蛙集群行进。
这些青蛙是在寻找水源充分、水质良好的产卵场所。
2.学家根据地理学和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推断,两栖动物在生物圈中的开展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3.1995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中学生在河流和沼泽中发现三条腿的蛙,引起学家的注意。
后来经过调查,在美国南部、东部、中西部和加拿大都发现了畸形蛙,蛙的畸形个体数达10%左右。
为探究其原因,研究人员把出现畸形蛙的地区的水取来,用非洲爪蟾做实验,结果爪蟾在发育过程中也发生畸形。
学生讨论:1.上述事例说明,环境的变化对两栖动物的繁衍有什么影响?2.某些地区出现畸形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3.从上述事实你受到哪些启示?学生表述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补充说明。
五、知识回忆,感悟与收获。
六、进一步探究:1、小蝌蚪的尾巴后来怎么没有了?2、小蝌蚪靠吃什么长大?提出问题:1、小蝌蚪的尾巴后来怎么没有了?2、小蝌蚪靠吃什么长大?做出假设:尾巴掉了,吃藻类长大。
制定方案:……方案一:学生自己上查资料来解决问题。
方案二:回家观察蝌蚪的生活,从实际中找答案。
七、课堂小结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2〕.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3〕.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学技术在社会开展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生物学,并立志在仿生学方面钻研、创新、有所成就。
3.情感目标〔1〕.使学生认识动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并养成保护动物、保护生物、好好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良好品质。
〔2〕.通过本节学习,帮助学生在以后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1.理解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2.昆虫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生物技在生物开展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2.了解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以下符合学生实验规则的一项为哪一项〔〕A.学生进实验室前无须进行任何准备,进实验室后一定按老师的要求去做B.学生进实验室前必须进行认真预习,进实验室后一定按老师的要求去做C.学生进实验室前必须进行认真预习,进实验室后自主操作、完成实验,不一定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D.实验过程中,出现异常或意外事故,尽量不要麻烦老师,要学会自行处理2.如果在光线条件较差的实验室内使用显微镜,在对光时应〔〕A.调大光圈,用平面反光镜 B.调大光圈,用凹面反光镜C.调小光圈,用平面反光镜 D.调小光圈,用凹面反光镜3.在对显微镜进行对光时,要注意以下结构构成一直线的是〔〕A.目镜、镜筒、物镜、通光孔 B.目镜、镜筒、物镜、载物台C.目镜、镜筒、物镜、反光镜 D.目镜、物镜、转换器、反光镜4.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被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是极薄或透明的,其原因是( )A.便于放置在显微镜上 B.能让光线透过C.不宜污染物镜 D.易染色二、填空题1.认识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写出显微镜主要局部的名称。
⑴______⑵______⑶______⑷______⑸______⑺______⑻_______⑼_______⑽_______⑾_______⑿_______⒀_______⒁_______2.要将标本快速离开物镜,应调节显微镜上的____;调好显微镜发现视野太暗应调节显微镜的_____ 。
3.某同学在观察一张生物切片时用10×的目镜和45×的物镜,则这张生物切片的物像放大的倍数是____。
一般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范围是______。
4.在进行生物实验时,一定要严格遵守____,保护____,注意_____。
5.本节课同学们认识了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方法,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将以下显微镜的各局部结构与其相对应的功能连接起来。
①镜筒A.放大作用②转换器B.固定玻片标本③准焦螺旋C.稳定镜身④物镜和目镜D.反射光线⑤压片夹E.安放目镜⑥反光镜F.安放物镜⑦镜座G.使镜筒上升或下降6.图1中是生物实验室常用的实验器具,你能把它们按各自的用途进行归类吗?(1)属于观察器具的是____;(2)属于解剖器具的是____;(3)属于加热器具的是____;(4)属于通用器具的是____。
图1 实验室常用的实验器具7.用以下四台显微镜分别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请分析答复:〔1〕观察到细胞数目最多的显微镜是______号,原因是______。
〔2〕观察到细胞面积最大的是_____。
8.一位同学在使用显微镜进行对光时,已将目镜、物镜和通光孔处于同一条直线上,但还是看不到白亮的视野。
请分析:(1)该同学看不到白亮视野的可能原因是_____。
(2)解决的方法是______。
9.判断题。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用横线标明错处并改正)(1)由低倍镜转换成高倍镜时,视野会变暗。
( )(2)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量越多。
( )(3)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正确的用眼方法是左眼观察右眼闭合。
( )(4)直接把一株小草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能看到清晰的物像。
( )10.和同学们谈一谈,你在生物实验室中除认识了显微镜,还认识了哪些实验器具,它们分别有怎样的用途?下面两幅图中你认识哪几种器具,请写出它们的名称。
习题答案:一、1.B 2.B 3.A 4.B二、1.〔1〕目镜〔2〕镜筒〔3〕转换器〔4〕物镜〔5〕载物台〔6〕通光孔〔7〕遮光器〔8〕压片夹〔9〕反光镜〔10〕镜座〔11〕镜柱〔12〕镜臂〔13〕细准焦螺旋〔14〕粗准焦螺旋2.粗准焦螺旋反光镜3.450倍 40—1500倍4实验规则仪器安全5.①——E ②——F ③——G ④——A ⑤——B ⑥——D ⑦——C6.〔1〕放大镜〔2〕镊子、解剖针、刀片〔3〕三角架、石棉、酒精灯、试管夹〔4〕滴管、烧杯、烧瓶、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7.(1)2 放大倍数最小 (2)4 放大倍数最大8.〔1〕未调节反光镜或周围光源差〔2〕调节反光镜;改善光源;光弱要用凹面镜9.〔1〕√〔2〕×多→少〔3〕×闭合→睁开〔4〕×能→不能10.图中的器具有:烧杯三角架石棉酒精灯培养皿滴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