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格式条款及其规制摘要:格式条款的出现冲破契约同自由的订约方式,提高了订约的便利,从而更多的被当事人得以选择。
但是我们也应当清楚的认识到格式条款是把双刃剑,如若不能对此进行合理使用,则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运作造成极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阐述格式条款的定义和特征,分析其存在的优越性与局限性,从而对于我国现阶段格式条款出现的各种问题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规制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格式条款;立法规制;司法规则;行政规制1.格式条款的概述(一)格式条款的概念及特征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所谓格式条款,是指订约人在订约时将某些条款从未与对方进行沟通交流,为实现其多次适用之意图而对其预先加以制定。
其有以下几个特征:1.格式条款具有制定的预先性,即格式条款是在订约人订约之前就由格式条款提供方优先制定出来的,其并不是在订约双方共同磋商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
而一般的民事合同则与之不同,其都是订约双方通过充分的沟通交流后而制定产生,因此两者具有本质上的差别。
2.格式条款内容具有“当事人意思的单面性”。
“当事人意思的单面性”作为格式条款的构成要件之一,具有不可协商的属性。
但是如果条款提供方对这些条款明确表示不能协商,相对方若意图达成协议,则只能接受条款提供方所提供的所有条款,那么我们可以将称之为“格式条款”。
3.格式条款订约双方的地位具有不对等性。
一般来说,格式条款订约双方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地位相差悬殊。
格式条款的提供方会利用其较强的经济实力或者凭借其垄断具有的强势地位来迫使订约相对方无奈接受其提出的条件,进而发挥格式条款扩张其自身权利而约束或减少对方权利义务的功能与作用。
(二)格式条款的优越性1.有利于明确风险分担,增强交易安全由于格式条款是由提供方优先拟定,大都是因为条款提供吸收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因为被反复适用,与此同时,其也将合同的各种履行情形予以考虑其中,这样就使得合同的交易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对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了合理安排。
而且社会大众经过长期的实践经历后逐渐表示出对某些格式条款的认可,承认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规避了当事人因订约力的差别所导致的弱势方利益受到损害的风险,进而极大减少了交易风险,提高了交易安全。
2.有利于市场充分竞争,均衡各方利益格式条款适用于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后,具有相对稳定性特征的交易之中,若订约一方不是垄断行业,那相对人仍有机会选择交易的对象,故同业竞争者开始考虑设计某些格式条款,力求让订约相对方接受相关条款以达到其获得竞争优势的目的。
此外,我国也相继出台相关法规与政策要求某些格式条款必须经国家有关机关进行书面审查后才得以通过。
像类似这样的高标准的审查要求必然会有利于均衡订约双方的利益。
3.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贸发展为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突破市场“失灵”的问题,国家将必然会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为此,国家会将其国家意志强制地纳入合同文本当中去,从而达到订约人必须使用格式条款的目的。
这不仅能够引领消费趋势、保障消费者权益,而且还可以干预市场、调控经济,以达到调整经济结构,落实经济政策,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目标。
二、当前对于格式条款规制存在的问题(一)格式条款立法规制存在的问题1.缺乏对格式条款的专门化立法虽然格式条款在我国的应用范围十分之广泛,而且消法、保险法、海商法等有关法律也存有条文来规范格式条款,但是对于格式条款相关的专门立法仍然是所欠缺。
有些法律存在对《民法典》合同编的条文进行复制重复,甚至出现法律条文冲突的情形,这样既浪费了立法资源,同时也不能取得良好的规范效果来达到立法的目的。
因此,为解决格式条款类似条文的效力冲突的问题,需要迫切制定一部具有科学规范的专门性法律。
2.相关立法规定不够具体,不易操作目前,调整格式条款的法律多有交叉是我国对格式条款立法规制的一个现状。
通过梳理相关规制格式条款的法律规范可以发现我国在立法上的大部分条文仅仅是对《民法典》合同编几个条款进行概括性补充,并没有对规范内容进行具体的实质规定。
而且这些条款体现为抽象简单且缺少统一指导,大多为针对同一内容在不同法律层面的重复赘述,具有宏观指导性的规制内容较多,而微观可操作性的内容较少的弊端,因此为解决这一弊端亟待加强立法上的规制。
3.对格式条款的审查监督程序尚未规范格式条款的概念、无效情形以及对其解释在《民法典》合同编均有所体现,但对于如何保障相关实体规范充分有效运作的程序规范,立法者在制定法律规范时缺乏完善合理的考虑,导致出现了对这一问题的疏忽。
因此,加快制定相关实体规范的配套程序规范是健全格式条款审查监督程序的当务之急。
因为如果缺乏对法律制度的强有力的监督,那么必然会形成格式条款反复使用的乱象。
所以,对格式条款的法律规制的重要要求就是通过统筹实体法与程序法来共同实现。
(二)格式条款司法规制存在的问题1.格式条款解释规则运用不当司法实践中,常常会由于法官专业素养的参差不齐导致某些法官欠缺把握保护订约相对方利益的原则本意,进而没有仔细区分契约中的条款是否为格式条款,最终作出的解释有利于条款提供方,严重损害了契约相对方的合法权益。
除此之外,法院有时会倾向保护契约相对方的利益,例如在某些案件中根据字面解释可能存在多种解释情形,但是法院意图使判决更具有说服力而错误理解与利用格式条款的解释规则,应当否定而没有否定其效力,直接做出了对格式条款提供方不利的裁判,从而造成了规则适用上的偏差,导致作出了错误的裁判。
2.格式条款效力判定标准不统一格式条款司法规制的关键就是如何判定格式条款的效力。
格式条款与社会大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审理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纠纷时,司法机关应当坚持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公平公正的作出裁判。
然而,当前我国却面临有关格式条款的法律规范不够具体细致,具体操作性不强的问题。
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对格式条款的效力判断上容易出现思维偏差,有时甚至出现不同法院对同类案件作出相反裁判的窘迫局面。
为此,司法机关应当加快建立起统一的格式条款效力判断标准与规范,从而从根本上确定格式条款的效力,解决格式条款效力判定不一的难题。
3.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指导作用未充分发挥为解决我国格式条款立法制度不完备的现在,充分发挥最高院司法解释的指导作用对于法院裁判案件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目前的困难仍然是不能形成标准统一的司法裁判,司法解释并不足以应对司法实践的变化多端。
因此,最高法可通过适当颁布一些过往法院针对同类案件审判结果不一致的,具有指导性的案例来这统一审判尺度,保证同案同判,维护相对方的利益。
(三)格式条款行政规制存在的问题1.未形成协同监督的监管合力虽然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肩负着市场监管与行政执法的职能,但是对于监管格式条款仍然需要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职能与其他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有机结合起来,凝聚成协同监管的力量,充分发挥出对格式条款的监管作用。
但现实生活中却出现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经常“独占鳌头”,制约限制了其他监督主管部门发挥其对合同条款的监督管理的作用,因而导致对格式条款的行政规制出现各种问题。
2.缺乏全面监管机制对格式条款的行政规制方法是将格式条款提请主管部门进行审查之后在进行备案,然后由主管部门经过层层检查后出具认定的结果。
然而在行政规制的事中监管与和在进行事后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措施存在明显的不足。
由于过于注重形式主义的事前规制与目前事中与事后规制存有的弊端,导致行政规制的制度性优势并没有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使其逐渐沦落成为“纸老虎”。
3.监管人员业务能力不足,监管效率较低因为格式条款常常出现在各行各业的市场交易过程中,所以订立相关格式条款需要了解多种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因此在对合同条款进行监管的过程中必然会要求相关的监管人员具有较高的法律素养与专业素养。
现如今面临的突出的问题就是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监管人员的法律素养不足,业务能力不够专业,对相关的业务信息不熟练,这必然会导致对格式条款的监管效率出现问题。
所以,不断提升监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法律素养,以提高监管人员整体的业务水平与工作效率,从而充分发挥出对格式条款的行政规制的功能与作用。
三、关于格式条款规制方式的完善(一)对格式条款立法规制完善1.进一步明晰格式条款的概念要准确细致地把握法定格式条款的内涵。
我国《民法典》通过简单抽象的概括方法对格式条款进行了界定。
格式条款由订约一方以与多数相对人订约而单方面提供的条款。
多数情况下格式条款的使用人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考虑,其目的并非仅为一两次的交易而制定该条款。
而且格式条款并非在所有情况下均以重复使用为目的,仅供少次使用而预先订立的格式条款也不一定被法律所排斥。
在现实中,格式条款既可以使用一次也可重复多次使用,故重复多次使用不能作为描述格式条款概念的一个用来修饰的定语,也不应作为格式条款的一个典型特征,其应当作为订立格式条款的经济目的之一。
2.进一步完善格式条款的效力规则《德国民法典》对格式条款效力规制的立法模式展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其通过在立法体系中首先作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原则性规定,然后将违反诚信原则或者显失公平原则的格式条款确定为无效的格式条款。
根据这一经验,建议我国也应当对此进行学习借鉴其制度上的优越性。
另外在增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与灵活运用性方面可通过设置弹性的规制方法来有效应对。
赋予法官根据具体个案案情行使自由裁量权,从而对该案的格式条款的效力做出认定,以达到实质正义的真正目标。
此外需要对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进行必要的限制以体现出法律的威严性。
针对这一目标可设置硬性的效力规则,凡是有违此类规则的条款将失去法律效力,最终使得两者相互统一,有效规制格式条款,保障契约双方的合法权益。
3.明确区分格式条款与免责条款格式条款与免责条款同属于合同条款的范围。
对订约双方的权利义务都会产生实质的影响。
当事人在订约的过程中可能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将格式条款设计为免责条款,从而出现格式条款即是免责条款的情形。
为了规避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而订立的条款是免责条款的概念,其与格式条款的关系也并非完全包含的。
由于格式条款是订约一方为重复使用而预先制定的,对于减轻或免除责任的条款内容也并非会包含在内。
而免责条款也并非必然就会出现在格式条款中。
因为某些特定的订约主体经协商一致,也可以在非格式条款中增加免责条款的内容。
(二)对格式条款司法规制的完善1.格式条款应当以形式审查与实质审查相结合形式审查与实质审查的有机结合在对在格式条款的司法规制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形式审查主要方式是通过检验合同订约方的签字与盖章是否具备、合同文本内容是否齐备等方面。
而实质审查的方式主要通过检查在合同文本中的格式条款是否依法订入合同之中以及订入合同的格式条款的效力如何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