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阐释学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阐释学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阐释学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第29卷第5期2010年10月兰州交通大学学报J ou rnal of Lanzh ou J iaotong UniversityV ol.29N o.5O ct.2010文章编号:1001 4373(2010)05 0130 04阐释学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赵娟丽(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上世纪80年代中期阐释学被引入到中国,后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来,出现了阐释学翻译研究。

在这20多年里,这一领域的研究成绩显著。

但是也存在问题,如伽达默尔理论过度引用、研究相似等问题。

本文试就对阐释学翻译研究中的若干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阐释学;翻译研究;回顾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现代阐释学理论被引进到中国,到现在已经经历了20多个年头。

回顾过去20多年的历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前人已经做了什么,我们现在还需要做什么。

回顾历史看清现状才能为将来服务。

自从1986年第一篇介绍阐释学的文章问世到现在,相关文章早已是汗牛充栋。

但是对于这个外来名词hermeneutics,国内提法不一,翻阅前期的资料文献,基本使用解释学,到了新世纪,多数人开始使用阐释学,但不管哪种叫法,通过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学者们研究的对象都是 hermeneutics,在此我们姑且使用阐释学。

阐释学的历史由来已久。

从词源上讲,阐释学"her me neut ics"来自希腊文!hermenia?,即为宙斯传递消息的神,因此解释学就与理解与解释的问题相关(余纪元,2001:436)。

根据作者、文本、读者的关系,彭启福将西方阐释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为代表的!作者中心论?诠释学;第二阶段,是以海德格尔尤其是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读者中心论?诠释学;第三阶段,是以利科尔为代表的!文本中心论?诠释学(彭启福,2003:125)。

何卫平将解释学划分为, 一般解释学(施莱尔马赫)、生命解释学(狄尔泰)、此在解释学(海德格尔)、哲学解释学(伽达默尔)、批判解释学(哈贝马斯)、综合解释学(利科尔)和解构解释学(德里达)(何卫平,2009,262)。

阐释学与翻译研究结合由来已久,到20世纪60年代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的提出再次成为西方学者关注的焦点。

国内从阐释学角度研究翻译起步较晚,但是从阐释学引入中国这20多个年头里,出版了相关大量的编著、专著、学术论文讨论研究阐释学。

其中在翻译界伽达默尔的三大原则效果历史、视域融合、偏见在阐释学与翻译研究的文章中被广泛引用,甚至有过度引用导致相对虚无主义及翻译混乱的局面(耿强,2006:81)。

我们很有必要对阐释学本身及阐释翻译研究进行全面的回顾梳理反思。

二、阐释学习理论的兴起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属于现代阐释学理论的引入阶段。

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理论的引入比较全面,以译著的引入为主体,引言所述阐释学派代表人物及他们的主要著作全面进入国内。

在论文方面相对较少,在此选取四篇有代表性的作品做以介绍。

1986年袁锦翔发表了题为#一种新的翻译文体阐译%一文,通过对古庄的一段译文分析展开。

文章虽然没有运用阐释学理论,但是作者已经认为以原文意义为基础、为目标读者解惑的阐译是可取的,这可以说是国内最早提出阐释翻译的观点。

杨武能(1987)是国内阐释学翻译研究的先锋学者,他的#阐释,接受与创造的循环?文学翻译断想%在1987年出版。

文章运用阐释学理论探讨了文学翻译者既是阐释者又是接受者这一命题,并重点论述了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再创造的循环。

他的这一研究对推动国内阐释学翻译研究功不可没。

1991年,袁洪庚的#阐释学与翻译%发表。

他对阐释和翻译的关系做了精辟的概括虽然阐释不一定要经过翻译,但翻译一定要借助于阐释,阐释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袁洪庚,1991:36)。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阐释学理论刚引入的阶段,袁氏对于新的理论并没有全盘接受,而是理性的分析。

他自问自答,把阐释学引入到翻译中会不会导致相对主义或不可知论,答案是否定的。

按照袁氏的理解阐释受到原文文本的限制,所以几种阐释不可能出现质的差异,而且译文怎样译是要考虑可能的读者群。

1998年,蔡新乐、郁东占以#为什么要将释义学引入文*收稿日期:2010 07 20作者简介:赵娟丽(1980 ),女,陕西渭南人,讲师,硕士。

第5期赵娟丽:阐释学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翻译理论%为题,分析了当前翻译理论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海德格尔的存在阐释学对翻译研究的作用。

三、对阐释学理论的运用由于前人的铺垫,进入21世纪,更多的学者接触到了阐释学。

许均认为从理论上讲,翻译可以明确地分为两个主要阶段,一是理解,二是表达。

(许均,2001:16)这正好可以说明阐释学对翻译的帮助。

由于它和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及它对翻译研究的积极的借鉴意义,这一阶段学者们开始用阐释学理论研究翻译、所涉及到翻译研究问题包括原文的意义、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主体间性、译者的叛逆与限度等问题。

近20年来,翻译理论界对翻译过程予以更多的关注,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过程进行探索。

(许均,2001:16)从阐释学角度分析翻译就包括对翻译过程的分析。

吕俊(1999)在论文的前两部分分析了理解和偏见肯定了伽达默尔的真正的理解只能是解释,解释活动是以偏见为基础(吕俊,1999:37)。

以此理论为基础,作者提出偏见不仅是我们进入新文本的前提,也是翻译中再创造的基础(吕俊,1999:37)。

作者在整篇文章都对伽达默尔的合理的偏见持褒奖态度,同时肯定这种偏见必然带来翻译的再创造。

2000年,谢天振的#作者本意和本文本意?解释学理论与翻译研究%发表。

这篇文章可谓是重磅出击,如文章的题目,作者从意义出发,将阐释学与翻译研究紧密结合,为后来的学者研究奠定了基础。

他分析了传统和现代翻译理论对原文文本意义的探索:传统的翻译理论要求译者完全抛弃自身的信仰观念期望,完全把自己当成原文作者;而现代阐释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则宣称作者本意根本不存在,所以译者是带着自身原有的一切进入原文文本世界。

理解是本文与译者相互融通的产物。

(谢天振,2000:55)译者不可能完全复制原文作者原意。

他肯定了伽达默尔提出的视域融合及理解的历史性的科学合理之处,但是却不赞同伽达默尔提出的阐释者与文本的平等对话关系。

相反,他更加认同美国学者赫施本文含义确定的观点。

2003年阐释学翻译研究达到了高潮,袁莉的#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发表;许均的#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野融合%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屠国元#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于同年在#中国翻译%上发表,从他的文章可以看出阐释学对翻译中的误读现象也提供了新的解释;唐培的#从阐释学探讨译者主体性%通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与读者见面。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不仅分析了阐释学理论中对主体性的凸显,而且运用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四步骤分析了译者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是如何体现其主体性的。

许均认为阐释学所关心的问题总是与翻译学所关心的联系的十分紧密。

他的文章突出了视界融合。

译者作为一个特殊的读者,他的基本任务之一是要通过自己的理解与阐释,融合成一个更大的视界,让翻译涉及的诸视界达到贯通融合,亦即最终完成沟通与交流之重任(许均,2003:293)。

他重点分析了两个问题,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关系问题,一是冲突与和谐的问题。

2005年张德让的#重构体验融合文学翻译的诠释学视界%发表。

他认为重构是译者把自己变成作者的第二个自我,体验即译者的移情与共鸣,视界融合是译者倾听对话与自身置入。

前两者是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的观点为依托,后者是以伽达默尔的理论为支撑。

虽然说传统与现代阐释学逐渐的大相径庭,但张实际都是在强调译者的主体作用。

这可以从作者的结语看出译者不能过分执着于自我,否则就有可能关闭通向理解真理的大门。

译者既不要抛弃自我,也不能左右原作。

(张德让,2005:70)这些文章都不约而同的以阐释学理论为支撑、以译者主体性为研究对象。

在这个时期,我们发现伽达默尔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伽达默尔的读者中心论,它完全颠覆了文本解读过程中作者和读者之间固有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用!意义的创生?取代!作者原意?作为诠释活动的基本追求得到了学者们的认可。

(何卫平,2009:263)四、阐释学翻译研究的多元化由于前一时期大量的关于阐释学的文章在期刊杂志上频频出现,问题也接踵而至。

一味的强调阐释在翻译的重要性尤其是译者主体性必然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这时期出现了一些反思性的文章。

伍凌(2005)是继谢天振之后又一个辩证分析阐释学的学者。

她的文章在肯定伽达默尔现代阐释学给翻译研究带来的积极意义后指出了他的阐释学理论自身的局限性以及给我们在翻译研究中的启示。

耿强(2006)也提出了不同的声音。

在他的文章#阐释学翻译研究反思%中,他从三个方面做了深刻的反思。

其一,通过对伽达默尔的理解的历史性的观点分析,耿强认为伽氏的理论从理解的历史性到误读的合理性再到解释的有效性不是连环紧扣的逻辑推理(耿强,2006:80),这样会造成阐释的混乱局面。

其二,多数人都认为伽氏的理论主张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对此耿强持相反观点。

他认为伽氏提出效果历史原则就是为了说明理解者自身因为历史性的缘故,无法摆脱先在传统的限制,而对文本意义的阐释也多少会受这种传统的制约。

(同上:81)所以译者很多时候并不能表现出自我的创造性。

其三,国内学者认为视域融合会扩大译者视域,因此可以解释为译者主体性和创造性。

耿认为从理论讲这种说法没有问题,但在实践中有可能产生一种视域完全代替另一种视域而产生完全彻底的归化式或者异化式的文本,这样也会出现翻译的缺失。

一年后,同属反思类的另一篇文章出现在#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上。

作者何德红(2007)主要对伽达默尔的现代阐释学理论做了梳理,指出它对翻译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影响。

由于伽氏否定文本的客观性,作者认为赫施的观点对翻译研究来说更具有积极的意义。

131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第29卷除了对原有研究的反思,这个阶段最明显的变化是研究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学者们开始尝试炒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研究因此而进入了系统的、理性思索的新阶段。

张广奎(2007)的#从艾柯的诠释学看翻译特性%发表。

这篇文章首先在理论引用上是一大突破。

与之前的学者不同,他借用艾柯的核心观点意义不是由诠释者任意建构的,而是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分析翻译过程中诠释的局限性及过度诠释,科学的翻译诠释方法是用艾柯所倡导的历史和哲学的调查方法考察,诠释翻译文本。

这篇文章比较客观全面的分析了翻译的特性。

作者最后总结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甚至是潜意识的都是在操纵文本(张广奎,2007:9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