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牡丹的拒绝》教案

《牡丹的拒绝》教案

牡丹的拒绝
教学目的:1、体会牡丹的高贵品格。

2、由物及人体会作者赞美的人的高贵品格。

3、欣赏作者构思巧妙、脉络清楚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牡丹拒绝的原因体会作者所要赞颂的牡丹的高贵品格,并由物及人。

教学难点:对牡丹拒绝原因的分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一)《爱莲说》
(二)诗人眼中的牡丹
(三)世人眼中的牡丹
牡丹被视作中国的国花,中国人喜欢用牡丹图案作为装饰,同学们请看:
牡丹与石头或梅花组成的图案寓意“长命富贵”。

牡丹玉兰绘在一起,象征“玉堂富贵”即“富贵之家”之意。

牡丹海棠绘在一起寓意“满堂富贵”即老少同贵。

牡丹与鱼绘于一图案中,即“富贵有余”。

牡丹图案周围饰月季、长春草等,象征“富贵长春”。

瓶(平)插牡丹(富贵)其意表示:“富贵平安”。

诸如此类,无一例外人们都把牡丹作为富贵的象征。

(板书)
但有一位当代女作家却持了不同的意见。

她品出了一些被人们忽视了的东西,并把这一种感悟诉诸笔墨,传之众人。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作家——张抗抗,认识她的作品——《牡丹的拒绝》,认识她对牡丹的独特的感悟。

二、作者简介
张抗抗,1950年出生于杭州。

1969年赴北大荒上山下乡,1979年调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

现为黑龙江省作协副主席,一级作家,中国作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迄今已发表小说散文近500万字,出版各类专集40余种,多次获各类文学奖,许多作品被译为英、德、法、日文介绍到海外。

她作为一位作家,张抗抗具有良好的艺术感觉和艺术素质,一方面她以女性的温柔和细腻探索青年一代的追求与痛苦,以敏锐、潇洒的笔揭示人的心灵底蕴,作品中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纯净的诗意;另一方面比之于其他女作家的作品,她的作品包含着更多的理性思考。

她不被感觉和情绪所左右,而是以一个智者的清醒有意识地将作品当作某些思考的载体,使其很多作品以深邃而独到的思索见长。

三、整理感知
1.积累
雍容华贵惊世骇俗跋山涉水蔚然成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黯淡萧瑟恣意窥视膜拜安之若素
2.脉落
第一部分:写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洛阳看牡丹。

第二部分:写牡丹的拒绝。

第三部分:意在揭示牡丹拒绝的原因。

3.们为什么纷纷赶到洛阳看牡丹?
(1)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

(2)盛花期,洛阳犹如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3)武则天怒贬牡丹的传说,大大地膨胀了人们观看洛阳牡丹的欲望。

补充:因为它的国色天香而为我们熟知。

但是他还有一个别名-焦骨牡丹。

相传一个冬天,武则天到后花园游玩,却因为天气严寒,见到百花凋谢,万物萧条,心中懊恼,进而突发奇想“要是百花在寒冬开放,那该是何等的壮观.”于是对百花下诏:“明日游上苑,火速报春归,花需连夜发,
莫待晓风吹”。

百花摄于武则天的威势,不得不从。

于是第二天,只见漫天飞雪中,百花齐放,武则天龙颜大悦,但瞬时脸色大变,因为花园中独有牡丹不见花开。

遂下诏讲牡丹逐出长安,贬至洛阳。

哪只这些牡丹在洛阳所开之花居然比在长安时还要娇艳。

武则天气急败坏,派人火烧牡丹园。

但是到了来年春天,人们惊异的发现,牡丹虽枝干被烧焦,但是花朵却愈加光艳夺目。

焦骨牡丹也由此得名,从此牡丹在洛阳生根开花,名扬天下。

今天,随着作者笔下那众多下的赏花人,前往洛阳去观赏牡丹。

4.拒绝的是什么?
拒绝寒冷
拒绝开放
拒绝荣誉和赞颂
拒绝武则天
拒绝游人
……
5.为什么会拒绝?
有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盛大的开花日期,春寒花期未到所以拒绝开花。

四、深入探究
1.牡丹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外在美:
静:秀韵多姿、雍容华贵、绚丽娇艳、惊世骇俗;
动:
花开:倾其所有、热情奔放;花落:惊心动魄、慷慨悲壮;
内在美:因拒绝而显高贵,因高贵而有品位,因品味而具有了美
2.牡丹真正拒绝什么?
拒绝苟且和俯就
拒绝妥协和媚俗
3.拒绝体现了牡丹什么样的性子(品质或品位)?
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
有气节有灵魂有筋骨有神韵
4.“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说说你对牡丹"个性”的理解。

①迸发整年的积蓄,不遗其余力
②维护人格的尊严,不畏惧权贵
③留驻完美的现象,不吝惜生命
④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趋媚世俗
⑤严守行事的准则,不苟且妥协
5.文章由物及人,赞美了人的什么品格?
维护人格尊严,不畏权贵
遵循自然规律和行事准则,不趋媚俗
五.主旨
作者用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通过对牡丹的高品位的热情颂扬,歌颂像牡丹那样有气节有灵魂有筋骨有神韵的人的精神,并且对这种精神进行呼唤。

六.拓展延伸
你认为可以用牡丹比喻哪些历史人物?
拒绝投降,被放逐到冰天雪地的贝加尔湖,靠牧羊维生,达二十年之久才回到故乡的苏武。

不求名利,不慕富贵,不愿做官,宁愿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

最后因为不愿留在曹操身边当他一个人的侍医献出自己的身命的华佗。

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故乡,以松菊为伴,饮酒赋诗,抚无弦琴,为后人多所追慕的陶渊明。

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朱自清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鲁迅先生早就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七.总结
对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来说,要屹立于现代文明世界之林,当然要尽快创造富裕。

但富裕不等于现代化,它依然不是健全的文明境界。

更重要的是文化,是品味。

对个人而言,单单耗费生命追逐富贵名利,并因此沾沾自骄,是何其可悲。

我们的民族单单经济发展也是不够的,要通过整体精神素质及群体文化人格的提高真正走向高贵和强健。

我们同学应该增长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内涵,坚持自己的原则,完善自己的品行……努力成为一位高贵的人,一位有品位的人。

八.练习
(一)文章巧用修辞,语言优美,如比拟、对比、反问、引用、排比等等,请你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加了评析。

(二)关键词句的理解
1.“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句中的“性子”指什么?——不畏惧权贵
2.“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

”如何理解“一字之差”?
——牡丹花开倾其所有,花落惊心动魄,不开时表现出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品格。

所以牡丹不应作为“富贵”膜拜,而应作为“高贵”来颂扬。

(富贵指有钱有地位;高贵指达到高度的道德水平。


3.“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作者这样评价牡丹,自有寓意。

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说说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作者写牡丹之美,是赞颂人的高贵品格。

从牡丹的个性中感悟到了牡丹的“品位”,不是“富贵”,是“高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