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案例 分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案例 分析


多万的利息,包括法定假日每天就有20多万元。
由于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考虑到4千多名职工
的出路,阿城糖厂决定向法院审请破产。
• 根据破产法和相关法规政策的规定,哈尔滨市 审计局对阿城糖厂进行破产责任审计。审计报 告认定,阿城糖厂破产,既有制糖业普遍问题 又有其特殊原因。1990年以后的几任厂长,管 理深度不够,减亏自救措施不得力,在一定程 度上影响了生产的稳定。造成了新的损失、浪
• 据糖厂厂志记载,1990年,全厂职工实际数量 增加了一倍以上,达到5101人;与此同时,阿 城糖厂以更快的速度提拔干部,一年之内使中 层干部人数增加4倍,从40人增加到了188人。 全厂此时已有26个机构且下设科室,仅各种公 章就达398枚。令人奇怪的是,在市场竞争日 益激烈之下,销售方面却没增加人,企业仍延 续计划经济时的经营方式,仿佛没有感到压力, 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没有任何准备。1990年9月, 于洪禄调离阿城糖厂。根据哈尔滨审计局提供 的责任审计报告:1990年,账面亏损399万元, 潜在亏损637万元,总计亏损1036万元。

1992年6月,张亚军接替雷泉出任阿城糖厂厂 长。这时,积累下来的困扰企业的深层次问题 完全暴露了出来,经营活动更加艰难。现任黑 龙江甜菜糖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的张亚军说, 当时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开辟市场,可是自己对 此却很不适应。由于糖厂亏损无法兑现农民的
甜菜款,农民们改种其他作物,阿城糖厂出现
了原料短缺。由于原料不足,每年只能生产2

1990年9月,阿城糖厂交到了雷泉手中。这 时有几大难题摆在了雷泉面前,一是企业还没 有完成适应市场的转型,二是企业潜在的630 多万元的亏损,三是企业管理水平低下。1990 年底,制糖业生产、销售开始全面由计划体制 向市场经济转轨,糖的销售完全由企业自己承 担。原先一直由国家计划保护的国内制糖业面 临严峻的考验,现任黑龙江甜菜糖业集团公司 副总经理的雷泉承认,自己从未有“市场”这 个概念。仍然讲求规模大,效益高。

“甜蜜的岁月”一直延续到1990年,这一年是阿 城糖厂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当时糖厂的当家人是现任 黑龙江甜菜糖业集团公司总经理的于洪禄。他介绍说, 八十年代末,食糖带来的巨大效益,使各地兴起了一 股建糖厂热。甜菜供应紧张的状况日趋严重,重复建 设的弊端逐步显露出来。由于各糖厂在原料收购上激 烈的竞争,甜菜的价格也不断攀升,随之而来的是生 产成本增加,销售利润下降,1990年,阿城糖厂首次 出现巨额亏损,也是这一年,食糖的销售情况发生了 变化,商业包销的局面开始转变。可糖厂对此却浑然 不觉。阿城糖厂共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基建和技改并 新招了1千多名工人,分配到各个环节。而在正常开 工的情况下,糖厂一年生产周期是6个月。
会破产。

1.百年的阿城糖厂为什么会破 产?


2.如何理解党的十四大确定的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
革目标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 当糖的市场日趋饱和的时候,雷泉通过技改, 把糖厂每天3000吨的加工量提高到了3500吨。 1991年甜菜市场的巨大变化令阿城糖厂始料不 及。由于进口糖、走私糖的冲击,市场饱和, 制糖成本高,糖价相当于原料价,糖厂开始巨 额亏损。1993年5月,雷泉调离,根据责任审 计报告,雷泉任厂长期间,亏损增加1个多亿。 阿城糖厂亏损总额达到两亿多元。
费,加速了企业破产的步伐,也负有一定的领
导责任。

阿城糖厂破产后,职工的安置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
问题。如果13年前,即1986年,只有200人的集体企
业沈阳防爆机械厂宣告破产,第一次告诉我们,即使
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经营不善也会破产的话,那
么今天阿城糖厂破产则告诉我们,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经营亏损严重,且求生无望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也一样
案 例 分 析
——阿城糖厂破产案
• 1.百年的阿城糖厂为什么会破产? • 2.如何理解党的十四大确定的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历 史的必然选择?

1998年11月12日,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宣 布,我国制糖行业老大、已有近百年历史的黑 龙江阿城糖厂正式破产。这是迄今我国涉及债 务最大的一起国企破产案。这家全国最大的糖 厂在最后十年中,背上了8个亿的债务。这么 多债务是如何形成的,企业破产责任该如何认 定,企业职工又将如何生活…… • 始建于1905年的阿城糖厂多年来,一直占 据着中国制糖行业的头把交椅。在长期的计划 经济体制下,阿城糖厂一直是按照政府计划, 生产多少销售多少,不用考虑生产成本和销售 困难。
个月,根本无钱可赚。
• 在张亚军任厂长3年中,阿城糖厂陆续从银行贷了20
多笔款项,仅银行本金就增加了1个多亿。1994年,
银行停止了对阿城糖厂的贷款,阿城基本处于停产状
态。1994年夏天的一场大水,淹没了阿城糖厂所有的
厂区。企业停产整顿一年。除5000万直接损失外,停
产损失1837万元,1992年6月—1995年8月,张任厂长
3年中,企业只维持了6个月的生产期。就在企业陷入
重重困境中,张调离阿糖。根据破产责任审计报告,
张任职期间,阿城糖厂新增债务1亿多元,总计债务
达4亿多元。
• 1995年底,张效谦出任厂长,而此时厂里已是 债台高筑,资不抵债。1995年,在工厂停产一 年之后,张效谦千方百计从银行贷款4千万, 试图最后一搏,起死回生,可糖厂烟囱冒烟没 几天,各地债主就纷至沓来,索要债务。7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