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洲中世纪建筑与艺术

欧洲中世纪建筑与艺术

欧洲中世纪建筑与艺术蛮族艺术和加洛林文艺复兴[公元8世纪——11世纪] 公元5世纪,来自东方、北方的日耳曼人、汪达尔人等游牧民族,大规模迁徙到罗马帝国的核心地区,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由于这些民族尚处于原始公社的生产水平,经济、文化远落后于罗马,故被称为"野蛮人"或"蛮族"。

他们的入侵从另一方面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他们摧毁了罗马高度发达但已逐渐衰败的奴隶制度,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在欧洲的地位,特别是在文化意识和艺术创造上为欧洲输进了新鲜血液。

在蛮族艺术的遗物中,主要是手工艺美术品,大多是以金属模铸、错镀金银、镶嵌玉石、髹绘彩画等手段制成的日常用品。

例如,1939年在英格兰东海岸的萨顿胡发掘出土的钱包盖,据考定,它出自625-633年间东盎格鲁人国王的墓葬。

这个铜制的钱包嵌有宝石和珐琅装饰,制作精致、色彩美妙,在图案设计中将抽象与具象的因素、固定程式与自由想象结合在一起。

值得注意的是两旁伴有野兽的人形、鹰鸟组合以及野兽相斗的缠绕纹样,这些图案设计的动机可以在远古西亚的苏美尔艺术和地中海地区的古罗马艺术中找到根源,而此时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正处于转向基督教的前夜,这种工艺品揭示出克尔特-日耳曼动物风格的来源和迁移状况,在艺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日耳曼民族的这些动物形态通常以金属制品为主,但也出现在木制的或石制的作品中。

或者在手抄本的插画上。

在挪威南部的奥斯堡出土了9世纪初期的一个木制兽头,它是维金民族船头的一个饰物,造型上表现出一种稳定的特点,显示了与铜制的钱包盖的一致性。

在牙齿、鼻孔等地方充分展示出一种基本的写实倾向,在兽头的表面有一层交错的几何形花纹更明白无误地揭示出它和金属制品的亲缘关系。

作为一个船头的饰物,它无疑带有萨蛮教的色彩,象征着避邪与祈神福。

到公元8世纪,当年的蛮族已成为横行欧洲大陆的封建领主,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历经数十年战争,把西欧大部分地区统一起来,终于建立起加洛林王朝,在罗马接受册封,成为西罗马覆灭300余年后西欧的第一个皇帝。

查理曼的理想是恢复昔日罗马的繁盛,在文化上恢复罗马的传统,同时也希望借此恢复罗马帝国的封号。

将辉煌的文化传统注入这些半野蛮民族血液中的愿望使这位皇帝亲自领导了这次文艺复兴。

他召集了一批文人学者在首都阿琛收集整理古籍,让艺术家仿照古典样式进行创作,以宫廷为中心形成了复兴古典文化的潮流,历史上称之为"加洛林文艺复兴"。

这次复兴的最大意义在于将北欧的日耳曼精神与地中海文明成功地融合在一起。

阿琛王宫是查理曼时代最重要的建筑工程,为了体现复兴古典的愿望,王宫教堂的设计以拉文纳的圣维他尔教堂为蓝本,平面布局和结构基本上保持了圣维他尔的特点,只是在内部的处理上不像圣维他尔那样活泼而更偏重于统一性和整体性,显得庄重严肃。

尽管如此,它仍然体现出查理曼帝国对古罗马的向往。

事实上在北欧建立一个这样的教堂非常不易,其中的圆柱和青铜栏杆都来自遥远的意大利。

这个教堂还运用了罗马建筑中的方形柱和拱门。

最引人注目的要属教堂西面的入口了,由于当时罗马在阿琛的西面,阿琛所有教堂的大门都一律朝向西面,这一向西的入口建筑也叫"西面工程"。

"西面工程"就是在阿琛王宫教堂第一次出现,即正西面的入口处有两座高塔。

这种建筑样式是北方的城堡与南方罗马风格结合的产物,在反映出对罗马向往的同时也成为后来罗马式教堂的基本形式。

由于加洛林王朝重视恢复古典文化,在宫廷罗致了文人学者整理古籍,著书立说,自然也促进了书籍插图艺术的发展。

《圣马太》是"查理曼福音书"的插图(约800-810),它在风格上力图恢复古代的写实手法,在构图、造型和人物的精神状态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充分显示出"宫廷派"绘画所具有的写实技巧。

而比它晚约二三十年的另一幅《圣马太》插图却反映出新的加洛林绘画语言。

在《艾伯总主教福音书》的一页中,虽然有明显的"查理曼福音书"的痕迹,但是画面却充满着一种活力,画中的每一件东西似乎都被风裹了起来,这位传道者已经由以前平静的罗马作家变成了一位受圣灵引导的先知,显出全心依赖上帝的意愿和一颗虔诚、单纯的心灵。

查理曼死后,加洛林帝国随之完结,但"文化复兴"影响却延绵不绝,特别是在号称"神圣罗马帝国"的奥托王朝,继承了加洛林的传统,并发展出一种肃穆宏大的风格,在恢复圆雕形式上也迈进了一大步。

科隆大教堂中《杰罗的十字架》是奥托王朝时期的代表作,具有纪念碑式的规模,带有强烈的情绪表现,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也被前所末有地表现为半裸体,艺术家着重强调的是受难的肉体痛苦,沉重的躯体、向前凸起的腹部更加重了双手和肩膀的负重,给人一种无法忍受的痛苦感。

面部很深的阴影、多边形的凹凸面将所有的生命力从脸上抹去,更加深了这种惨痛。

从《杰罗的十字架》,我们可以看到拜占庭艺术的若干影响。

《圣米迦勒教堂》(1010-1033)体现了奥托时期建筑的典型风格,它极其强调对称:完全一样的袖廊,一样的角楼以及中堂中成对的圆柱。

应该说,圣米迦勒教堂确定了德意志地区在中世纪建筑中的独立地位。

罗马式美术[公元10世纪——12世纪]罗马式美术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在欧洲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将哥特艺术以前的所有艺术都称之为"罗马式",或者指在13世纪以前凡是与地中海艺术传统有关的东西。

按这个标准,查理曼帝国和奥托帝国的艺术都应称为"罗马式"。

随着对中世纪艺术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意识到"罗马式"这一概念的含混性,但至少目前对于"罗马式有这么几点是可以肯定的:10世纪之后,西欧经济水平提高,封建制度稳固;作为社会精神支柱的教会势力也与贵族力量并行发展,特别是修道院制度更为完备;十字军东征和大规模的传道活动扩充了教会的势力和影响;对圣人遗物的崇拜,掀起了各地朝拜的热潮。

经济的发展和宗教狂热使新的教堂和修道院层出不穷,为了追求更加壮观的效果,这些建筑普遍采用类似古罗马的拱顶和梁柱结合的体系,并大量采用希腊罗马时代"纪念碑式"雕刻来装饰教堂,因此这个时代的风格被称为"罗马式"。

" 罗马式"概念的含混性意味着罗马式艺术与加洛林文艺复兴、奥托王朝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除此之外,罗马式艺术还有许多不太明显的外来影响:古希腊时代的古典艺术,早期的基督教、伊斯兰教、拜占庭和克尔特-日耳曼的传统。

所有的这些风格在11世纪最后完全融合在一起。

从地理上说,罗马式建筑分布在天主教盛行的地区:从西班牙的北部到莱茵河地区,从英国到意大利北部。

这时的教堂不但数目比以前多,而且更巨大、更华丽,在外部墙面上有许多建筑装饰品或雕刻。

罗马式教堂是从巴西里卡式演变过来的,并开始用石头屋顶替代过来的木顶。

为了支持石头屋顶的重量,在结构上广泛运用拱券,创造出用复杂的骨架体系建筑拱顶的办法。

同时,丁字形的巴西里卡式发展成为拉丁十字形,以满足复杂的宗教仪式容纳更多教徒的需要。

在封建割据的情况下,罗马式教堂前后往往配置碉堡似的塔楼,后来塔楼逐渐固定在西面正门的两侧,成为罗马式建筑的标志之一。

最丰富、最有地方色彩、最具有创新观念的罗马式建筑风格在法国有生动的表现。

南部图鲁兹省的圣赛尔南大教堂是我们讨论罗马风格的第一个例子。

它和这时一些朝圣教堂一样,建在朝向西班牙北部圣地亚哥的路线上。

从平面上看,圣赛尔南部比奥托帝国的圣米迦勒教堂更为复杂也更为统一,它的平面图是一个经过强调的拉丁十字架的形状,重心在东部的一端。

这也表明教堂的功能是用来容纳众多的善男信女,而不是给修道士修行的,从另一侧面上反映出宗教的繁荣发展。

教堂内部由立柱隔成许多个方形的小单元。

在边廊尽头的塔楼和中堂里众多穹顶进一步反映出它的罗马式风格特征,然而它只是罗马式风格的开始,真正罗马式风格的形成以英国杜勒姆教堂的建成为标志。

杜勒姆教堂在苏格兰和英格兰边界北部,它始建于1093年,虽然它的平面设计较为朴实,但是中堂却是圣赛尔南教堂的3倍,这意味着它的拱顶必须更能负重。

教堂东边的拱顶完成于1107年,西边的拱顶完成于1130年,它们架在有三层楼高的中堂上,这种设计可以容纳更多的信徒。

教堂内部由立柱隔成许多小长方形单元而不是以前的方形单元。

中堂上的每个拱券与拱券之间有两个"X"型的设计,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肋拱。

它显然是稳定穹顶的骨架,于是肋拱间的天花板可以非常薄,这样一方面减少了天花板的承重,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它的坚固性,而且在顶上一边可以加一个气窗。

这种肋拱的出现以杜勒姆教堂最早。

早完成的拱顶是圆形,后完成的拱顶是尖形,显然这是由建筑师不断改进尝试的结果。

作为代表性的罗马建筑还有德国的圣基列阿达教堂、意大利的比萨教堂。

值得注意的是著名的比萨斜塔作为教堂的塔楼是与教堂的主体工程截然分开的。

罗马式艺术复兴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石雕的复兴,因为此前除了一些小型的金属雕刻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大的石刻,浮雕也都比较浅,稍微大型的雕刻杰罗的十字架也只是木雕而已。

罗马式石雕的复兴最早发生在法国西南部和西班牙北部,也就是在通向圣地亚哥朝圣的路上。

石雕的复兴与朝圣的行程关系很密切,它们多分布在教堂的外部用来吸引、引导善男信女们。

和罗马式建筑一样,石雕在1050-1100间50年的快速发展,深深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宗教的狂热.在圣赛尔南教堂至今仍保存着当时的石雕,表现的是一个传福音者,与早期的浅浮雕相比,它们更具有三度空间感。

其粗犷、沉重的风格,显然是为了吸引远处的视线。

结实的形体、古典的气魄,都反映出罗马晚期雕刻的影响。

罗马式教堂广泛使用雕塑装饰,在教堂正立面通常有一块半圆形的凹进去的空间,俗称"拱角板",这里往往安装一块最大的浮雕构图,取材于"最后的审判"。

法国奥顿教堂上的这块浮雕很有代表性,作为审判者的耶稣在构图中央占有很显著的位置,围着他的是一个象征荣誉光辉的椭圆图形,左边描绘的是接受善者入天堂的情景,右边是天使为罪人衡量善恶比重把他们赶入地狱的场面,下面一层是复活的人们。

人物都被夸张和变形,拉长的比例、细小的头部、不自然的动态、恐怖的面部表情构成了中世纪艺术特有的造型。

在工艺品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哈斯廷之战·诺曼入侵者渡过海峡》(1070-1080)。

这是为纪念诺曼国王威廉占领英格兰而制作的亚麻布羊毛刺绣。

挂毯描绘了威廉征服英格兰的过程。

作品将故事性的叙述和装饰趣味融合在一起。

挂毯的主要部分用两条长边框起来,上面有纯装饰性的图案,下面是阵亡的战士和马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