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国福利国家——社会市场经济和社会差距
我想众所周知德国是一个高税收高福利的国家,社会贫富差距相对较小。
有点常识的都知道德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
这市场经济的实行还得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惨败,被分成两德。
当时联邦德国第一任经济部长、后又曾担任联邦总理的路德维希·艾哈德在德国推行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对战后经济复苏发挥了巨大作用。
这种经济模式的运行模式是通过提高消费者机会、刺激技术进步和创新、按劳分配收入和利润的方式来使市场中的各种力量自由发挥作用。
最重要的是它限制市场力量的过分积累,即这种模式在主张市场有序竞争的同时,强调社会责任,主张高税收高福利。
说道福利,我想德国是西方建立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最早的国家之一。
按照救济法,所有无力自助并无法从其他方面获助者都有资格领取社会救济金来维持生活。
失业者还可得到相当于工资三分之二的失业救济。
、德国在子女补助方面压实慷慨解囊,其出售阔绰的程度也是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
为了减轻教育和培养子女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德政府颁布了《联邦子女补助金法》。
每个有抚养义务者都可得到子女补贴,补贴从孩子出生发放到18岁,如上学和接受职业培训则发至27岁。
收入低于一定限度的家庭,每个孩子还可得到24个月、每月数百欧元的抚养费。
网上有人算了一下,一个有3个孩子的失业家庭每月领到的各种救济、租房补贴等可达到2500欧元甚至更高,相当于一个高级工程师的月纯收入。
这样看来还不如不去工作等国家养活呢。
这不利于人们积极找工作,易培养好吃懒做靠国家吃饭的人。
试想一下,如果工作的人跟没有工作的人月收入一样,那谁还乐意自己辛苦的工作啊,在家享受就好了。
所以说高福利不利于提高人们积极性,其实间接也阻碍了社会发展。
而且高福利的来源毕竟是高税收,本来上班族辛苦挣钱就不容易,还得交税养活不工作的人,这样久而久之难免社会不会发生动乱。
德国税收制度繁琐复杂,税率之高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虽然从今年开始,德国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6000多欧元提高到近8000欧元,最低税率由25.9%降为15%,最高税率从53%降到42%,但这仍然处于高水平。
德国领导认为德国的高福利制度使人一生都有生活保障,防止了中低收入者负担过重、贫富差距拉大的弊端,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安宁。
但是我们看到的是,这一模式滋生了许多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
第一点,高福利使国家和企业负担过重。
目前德国社会生产总值的17%用于社会福利,政府开支巨大,国债剧增,基础建设和教育方面的投资因此减少。
这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其次,高福利使无业者悠闲自在、高枕无忧,这不利于社会进步。
第二点高税收又使企业和工作者不堪重负、怨声载道,这不利于发挥个人的社会责任和激发就业积极性。
最重要的是高税收使工资附加成本过高,劳动力成本昂贵,产品在全球化大潮中失去竞争力。
所以说为什么国外要打击中国商品,污蔑我们搞倾销,只不过我们的东西比较物美价廉罢了。
当然这是题外话。
最后一点,高税率使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收入减少不利于国内商品的销售,便容易造成内需低迷,影响扩大生产和提高就业。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德国福利制度弊端严重阻滞了经济发展恐怕,到了非改革经济不能转好的地步,好在施罗德政府于2003年初推出“2010年议程”,决定在这些领域推行改革,减少福利保障。
在野的联盟党也提出了自己的改革倡议,改革成为德国朝野的心声。
目前,联盟党与社民党正在就建立大联合政府谈判,商讨具体的改革计划。
对不合理领域进行改革、促进就业、振兴经济成了两党联姻的根基。
我相信这一问题的解决将会带动德国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