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高中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后练18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中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后练18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作业Word版含答案

课后限时集训(十八)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A.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C.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C[人民公社化道路出现在1958年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宣传画只能说明当时农村已经使用机械,但不能说明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故B项错误;农村已经使用机械,从铁犁牛耕到机械生产,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故C项正确;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年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

”党的这一过渡时期总路线主要反映了()A.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B.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思想C.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D.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长期性D[“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体现了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长期性,而非经济建设的急躁冒进,故A项错误,D项正确;过渡时期总路线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主义改造,故C项错误。

] 3.(2018·泉州质检)下表为东北地区工农业比例关系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说明()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大跃进”运动开始B[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与材料中工农业比例无关,故A项错误;1953-1957年国家实行“一五”计划,在东北优先发展重工业,会出现东北地区农业比重低于工业比重的现象,故B项正确;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D 项错误。

]4.“一五”计划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主持制定的。

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这标志着()A.我国工业终于摆脱了落后的面貌B.全面且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C.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D.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D[“一五”计划期间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

摆脱工业落后的面貌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故排除A项;全面且系统地建设社会主义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故排除B项;C项是在1956年,且与题意不符,排除。

] 5.(2019·湖北八校联考)杨继绳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

在国旗上,围绕一颗大星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颗小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两颗小星。

对此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新中国政权没收官僚资本B.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C.“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所以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也不复存在,故C项正确。

A、B、D三项都与“人民”的范围越来越小没有直接关系。

] 6.(2019·河南高考适应性测试)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

”据此说明当时国家()A.提出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战略B.注重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C.解决了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D.看中内地、西部工业发展的优势B[内地不仅仅指代西部地区,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工业布局逐步平衡”,有利于缩小地区间差距,故B项正确;当时的举措有利于解决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并非“解决了”,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利于备战”可以得出是出于工业布局平衡和备战考虑,故D项错误。

] 7.“一五”计划是在人民政权得以巩固的情况下开始的,它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

到1957年底,156个项目中有135个已施工建设,有68个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

材料旨在说明“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A.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B.完全依赖于苏联经济技术援助C.得益于苏联的援助和国内环境D.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C[材料说明“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得到了苏联的援助而非照搬苏联建设经验,故A项错误;材料中苏联对“一五”计划的完成协助力量较大但并非完全依赖苏联的援助,还离不开中国人自己的奋斗,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国内环境相对稳定和苏联的援助推动“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一五”计划完成的作用,故D项错误。

]8.(2018·石家庄二中一模)1959年8、9月间,东三省减少轻工业用电2/3;1960年,山东省的轻纺、化工企业停工或半停工达3/4;1960年,全国城镇工矿人口猛增,全民所有制职工由1957年的2 450万人猛增到5 044万人。

这表明当时()A.工业化加剧了经济困难B.“一五”计划激发了人们的建设热情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国家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C[本题主要考查“大跃进”时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材料中“减少轻工业用电”“城镇工矿人口猛增”等信息表明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C项正确。

]9.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分析下列选项,说法符合史实的是()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D[“大跃进”发生在1958年,当时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总产值呈下降趋势,工业总产值不断上升,故D项正确。

其他三项均不符合图片信息。

]10.(2019·廊坊高中联合体联考)下图是关于新中国某一历史事件的漫画图。

此时的中国()A.推行土地改革力图恢复农村经济B.改变土地性质充实国民经济C.以苏为鉴迫切改变落后面貌D.调整生产组织形式背离建设规律D[材料是反映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宣传画,而人民公社化片面追求一大二公,生产关系的调整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故选D项;A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做法,排除;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提高公有制的规模和程度,坚持了土地集体所有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借鉴苏联的信息,排除C项。

] 11.(2019·天成大联考)1961年,国家规定“在农村集市上出售的农产品,可以由出售的人自己决定出售价格,可以买卖双方自由议价,国家收购这些产品,也应当按集市上自然形成的价格收购”。

这可以佐证当时我国() A.对国民经济的调整B.城乡经济政策宽松C.农村经济结构改变D.经济体制发生变化A[回答此题时需要注意的是1961年城乡经济政策尚未宽松,农村经济结构也尚未改变,经济体制也未发生变化,但可以在农村集市上出售的农产品等属于国民经济实行的调整方针,即只有A项符合题意,正确。

]12.下表为“文化大革命”时期进出口贸易表(单位:亿美元),下列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B.国内政局、政策影响进出口贸易变化C.国内经济持续发展推动进出口贸易增长D.中美建交影响1973年进出口贸易变化B[1969年,“文化大革命”由政治领域波及经济领域,因此1969年贸易额下降;1973年,周恩来调整经济,贸易额有所增长,故B项正确。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实现向外向型的转变,故A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遭受严重挫折,故C项错误;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列宁在深刻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验教训之后,认识到在小农国家里是不可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从这种认识出发,列宁领导制定并实施了旨在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经济政策。

……在工业方面,实行租让制,将国家暂时难以经营的森林、石油、采矿和电气化事业等,按照一定条件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但基本条件是要维护苏维埃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独立;保护租让企业中苏俄公民的劳动。

租赁制是另一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它是将某些国有中小企业租给国内的私人、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

列宁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

但是,随着1926年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开展,对私人经济和资产阶级又展开了全面进攻。

——摘编自卢文璞主编《世界现代史》材料二从党的七大到七届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正确地汲取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曾多次论及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

他主张:要在民主革命胜利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定要使那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工业获得适当的发展,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

1950年春夏之际,政府在没收官僚资本和接管外国企业的同时开始合理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到1952年底结束,主要包括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

调整公私关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扩大私营工业的加工订货和产品的收购、包销;(2)对私营工业进一步发放贷款;(3)调整税收,对部分工业产品减税,裁减税种,提高所得税起征点。

调整劳资关系方面,资方要确认工人的民主权利,积极改善经营管理;劳方为维持市场,可暂时降低工资福利,轮流歇工,共渡难关。

调整产销关系,逐步克服生产中的无政府状态,根据统筹兼顾的方针,通过调整,实现产销平衡。

——摘编自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和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期间对待资本主义工业的政策有何异同。

(14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业的历史背景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11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即可,注意把异同点分开进行归纳。

第(2)问,第一小问,可以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人民政府面临恢复发展经济的紧迫任务;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探索与思考,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与政策逐渐形成;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第二小问,可以从通过合理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企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积累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经验;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的基本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等角度回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