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陆渊雷在学术上主远西的理法和中土的方术糅合为一。
对仲景学说能“用古人之法,释以今日之理”;对于仲景的方药有自已的独到见解,不仅能随证加减,而且做到古方新用,推出新,疗效显著。
一、陆氏认为《伤寒杂病论》乃经方之冠首,治疗之极则,学医所必由也。
陆氏沉潜反复,研索独勤。
博考深思,去其浮空执滞,为之疏通互证。
认为伤寒即今之流行性热性病,太阳病即急性传染病之前驱证,阳明病括清心医之温热病。
......其不发病热之病,非流行性之病,或发热流行而别有他种显著证候之病,皆属杂病。
古医书治疗流行性热性病,不问其病原为何,皆根据其证候而归纳为若干种证候群,即六经是也。
复按六经施以方药而示其宜忌。
至于杂病,各有特殊显明之证候,诊察较易。
而其疗法,又各有特效方药,不若伤寒方之可以广泛应用。
故就中医之治疗法言,伤寒有共同性,杂性为个别性。
而杂病中若干宜忌,亦与伤寒六经无异,此伤寒杂病之所以分。
例一伤寒施××,女。
初诊:六月十五日。
伤寒六日,昼轻夜重,大便数日不行,脘腹痛,舌苔黄,脉数,此真大柴胡证之兼心弱者。
柴胡9g白芍9g 厚朴3g炒枳实45g 生9g枣仁12g 麻仁9g(杵)玄明粉9g(冲) 磁石30g(先煎)黄附子15g(先煎) 甘露消毒丹12g(包)。
1帖二诊:6月26日。
昨服药后,得大便,腹痛除,胸满减,惟有懊(忄农)nao泛恶,微咳,脉甚数弱,舌中间微黄。
柴胡9g太子参12g 半夏9g淡黄芩6g 炒山栀子9g炙甘草2.4g磁石30g(先煎),黄附子21g(先煎),麻黄3g 杏仁9g生9g 红枣4枚。
2帖例二发热××,女。
初诊:七月七日。
发热朝轻夜重,胸闷泛恶,脉数,舌苔白。
柴胡9g半夏9g 当归6g淡黄芩6g 太子参12g象贝母9g 桔梗4.5g鲜藿香12g 六一散9g(包)生9g 红枣4枚。
二诊:七月九日。
热不解,胸闷,口苦,舌苔黄少白多,脉数弱,欲大便则腹鸣,昨与柴胡剂甚对,今加附子、磁石。
柴胡9g淡黄芩9g 半夏9g太子参9g 淡干2.1g川黄连1.5g 黄附子15g(先煎)活磁石30g(先煎) 鲜藿香、佩兰各9g六一散12g(包) 谷芽、麦芽各9g三诊:七月二十一日。
昨日热较低,然今日舌苔见三角状,为伤寒之症,其热起落不肯遂退,亦惟改寒为然,脉仍数。
当从伤寒法调。
川黄连1.8g半夏9g 黄附子15g(先煎)磁石45g(先煎) 柴胡9g淡黄芩9g 太子参9g茅术6g 炙甘草2.4g鲜藿香、佩兰各9g 神曲9g 紫雪丹3g(吞)二、陆氏认为仲景之三阳,皆视其抗病力所在而为之界说,太阳为在表在上,阳明为在里在下,而少阳自昔称为半表半里。
所谓半表半里者,非半在表半在里之谓,谓在表里上下之间也。
少阳病主证之一往来寒热,往来寒热与恶寒发热不同。
恶寒发热者,恶寒之自觉证,与发热之他觉证同时俱见,往来寒热则恶寒时不知热,发热时不知寒,寒与热间代而见,疟疾其代表型也。
如治唐××,三日前曾发热至39度,曾退尽,今日又热,顷测之已38.5度,年七十五,又素有咳嗽,脉大而数,舌苔白,作疟治。
柴胡、淡黄芩、参须、半夏、生首乌、煨草果、鸡骨常山、枣仁、炙甘草、生、红枣。
另,鸦胆子10粒,去壳取仁,白亮完整者,吞,勿嚼。
1帖。
药后得汗,热退。
但痞闷呕恶,大便不行。
柴胡、淡黄芩、川黄连、半夏、干、太子参,麦芽、山楂炭、瓜蒌、杜仲、地龙、槐花、红枣。
三剂。
三、陆氏认为近世温热学说所谓温邪犯肺,逆传心包者,其病即所谓大叶性肺炎。
遇此等病,每视其证候,投以仲景方麻杏甘石、小青龙、麻黄等汤,不过三五日即愈。
瘀血之病,西医所谓血栓栓塞者,于此等病。
每视其证候,投以仲景方桃核承气、抵当汤丸、桂枝茯苓丸、大黄牡丹皮汤、当归芍药散、下瘀血汤、大黄(庶虫)虫等剂,取效亦速。
陆氏从仲景用桔梗之诸方中,悟得仲景之所谓脓,指人体不当有而有的半流动体,上之在气管、支气管,下之在肠......皆谓之脓。
排上部之脓,桔梗与贝母杏仁等治肺药同用;排下部之脓,须与枳实橘皮等肠胃药同用,治痢疾,应和芩芍枳实同用,就能多下冻物而愈。
陆氏认为胸腔积液之病,古人统称痰饮。
外有表证,里有水饮者,当先解其表,后攻其里水也。
急性胸膜炎初起时,恶寒发热头痛,甚似太阳中风,论病理固因胸膜发炎所致,与伤寒中风之纯由外感者不同,论治者则仍当先解其表,否则表热入里,为祸更烈。
无表证之悬饮,为骤得之证,攻之下嫌骤峻,若延缓则为水气喘息浮肿矣。
故可用十枣汤攻之。
但掣痛大减者,即须改用轻剂。
例三悬饮单××,初诊:十二月二十五日。
昨忽觉自右背至右胁下有掣痛。
此乃胸膜炎十枣汤证。
脉弦,舌有苔故也。
询之,果验得胸膜炎。
大戟9g甘遂2.4g 芫花6g红枣10枚。
上药用1帖,无论下利与否,掣痛若大减,即服下方:柴胡6g赤芍6g 太子参9g生3片,枳壳6g 大戟6g淡黄芩6g 生甘草3g桔梗6g 芫花1.5g半夏9g 红枣4枚。
二诊:1月4日。
胸膜炎大势定后,咳不全除,时唾粘白痰,胁膈部不适,食思亦少,舌白,脉滑,涕出。
葶苈6g米仁15g 桔梗4.5g皮9g 活芦根30g冬瓜子9g 枳壳4.5g煅牡蛎24g 桃仁9g柴胡6g 辛夷1.5g。
例四悬饮王××,初诊:4月21日。
去腊感冒后,迄不甚健,时恶寒,胁下刺痛,有咳而痰多,食尚可,大便通,脉甚弦细,舌有白苔。
柴胡6g淡黄芩6g 桔梗6g炙甘草3g 桂枝1.5g北沙参6g 瓜蒌9g生3片,赤芍6g 枳实6g黑附子3g 红枣4枚。
2帖。
二诊:4月23日。
药2帖后,自觉爽适,咳亦瘥,胁中痛轻减而未尽,头微眩,脉甚细弱。
可加养荣汤。
柴胡9g瓜蒌9g 太子参12g炙甘草3g 枳壳6g当归9g 黑附子6g杭菊花9g 桔梗1.5g白芍9g 干2.4g 红枣4枚。
2帖。
三诊:四月二十五日。
胁痛几全止,咳嗽转爽而痰出,此向愈之象,脉仍弦,舌色正,感目干。
柴胡6g白芍9g 紫菀9g杭菊花9g 当归9g小生地4.5g 桔梗4.5g生大黄3g 太子参9g花粉6g 枳壳6g。
四、陆氏指出肠痈为杂病之一,亦有显明之证候。
有小腹肿痞者,肿胀痞鞭亦在右腹角。
然初起时,望之多无异症,按之则右腹直肌挛急,重按则痛。
又有肿而不鞭痞者,肿痞非必具之证也。
肠痈始起未成脓之候可下,大黄牡丹汤主之,近于急性;脓已成不可下,米仁附子败酱散所主,近于慢性。
西医治盲肠阑尾诸炎,惟于宿便闭塞者,用蓖麻子油或灌汤法,此外绝外禁用下剂,惧其穿孔也。
然陆氏治肠病,审是阳明实证后,颇有以小承气汤获愈者,未遇穿孔之弊。
往年治肠痈,以大黄牡丹皮汤加败酱获愈者,预后皆佳。
盖西医之法,乃理所当然,而事实亦有不尽然者,其后得马齿苋、红藤,红肠痈特效药。
即用二物加米仁败酱等治之,不常用大黄牡丹汤矣。
例五肠痈龚××。
初诊:11月6日。
本感胸脘痛,往医院求治,车上颠震,脘痛自解而痛移至右腹角,医触压之,断为急性阑尾炎,须开刀。
因不愿开刀,故服药。
丹皮9g黑附子6g 马齿苋15g炙甘草3g 冬瓜子12g红藤30g 桃仁6g 生大黄3g(后下)。
2帖。
二诊:11月8日。
服药2帖,回盲部已不自痛,惟按之仍有微痛,既利便多次,即无须再下。
米仁15g黑附快6g 红藤21g冬瓜子12g 败酱草12g马齿苋15g 丹皮6g 生甘草3g。
2帖。
三诊:十一月十日。
阑尾炎已愈,调补以善后。
生黄芪12g黄附子15g(先煎),红藤15g 巴戟12g炙甘草2.4g 生9g潞党参9g 磁石30g红藤15g 马齿苋12g仙灵牌9g 云茯苓12g。
3帖。
五、陆氏认为人体赖热量以生存,进食即所以增入热量,而时下病人与医家,均习惯喜用清凉药,即使已感受风寒,亦不敢与、不敢服温表药。
不知人身阳气,时常被损,不易发觉,乃至阳气不足以维持生命时,虽欲温复之,已不能为力。
反之,若热药稍过,人体立即发觉,稍用清凉药,即可平复。
为矫时弊,除随时说服病家外,苟无必要,不轻用凉药,又素重视脾胃,谓脾胃确为后天之本,应随时注意调理和健补脾胃,帮助其吸收能力,不喜用苦寒伐胃药。
其常用健补脾胃药,有太子参、白术等。
故前国医学院同学,尝有“陆太子”之称。
如治宁××,老人,胃肠消化不良,轻度痛,不腹胀,大便不畅,口苦减食,不易入寐,有恶寒感,舌苔白,脉软弱。
太子参、生白术、仙灵牌、干、黑附子、焦枳实、煨草果、云苓、柴胡、半夏、炙甘草、枣仁、肉桂。
研末作小丸吞。
从不饮温药,今服药甚适,各症俱减,惟常有头痛,春秋剧,夏冬差,此必须适量柴胡,一则柔肝,二则转枢。
柴胡、半夏、太子参、白术、焦枳实、黑附子、干、枣仁、云茯苓、仙灵脾、炙甘草、肉桂,为末作小丸吞。
六、陆氏认为中医之方,乃对症而施,非对病而治。
一病之经过中,可以用寒热攻补相反之方,一方之应用,亦可有数种性质不同之病。
陆氏又认为古医书中部分说理,暗合现代医学,故从中医书治疗方剂中,可以触类旁通,灵活运用,兼治其他名称绝不相同之病,以及中西医各不同名之病。
不素善用积聚方中医祛瘀药、活血药、软坚攻坚药等,治愈慢性肝炎病及肿瘤等病。
呈主用攻破,但重视虚实兼顾,分清轻重缓急,并时时注意脾胃之吸收功能。
如治应××,先胸上部痛,继吐血数次,胸部遂感麻木,时复彻于背。
西医透视诊为纵隔肿瘤。
此在中医,素不知有此种病,今参合西医诊断而选方用药,脉舌却俱如常。
米仁30g三棱、莪术各6g干漆6克(炒令烟尽),硇砂4.5g以及当归、赤芍、柴胡、炙甘草。
3帖。
服祛瘀药颇见效,麻痛悉除,食欲好,二便调,舌苔正,脉今日细弱,当兼用补药。
西黄芪、潞党参、白术、当归、木、硇砂、桃仁、米仁、桔梗、赤芍、柴胡、炙甘草。
3帖后麻痛感不作,窒闷感亦减,脉苔饮起居俱好。
硇砂、干漆、桃仁、赤芍、当归、生黄芪、白术、米仁、桔梗、柴胡、百合、炙甘草。
3帖。
服药以来,不复有麻痛感,可以斟酌服丸。
当归90g赤芍60g 丹皮60g三棱、莪术各45g 干漆45克(炒令烟尽),硇砂36g茅术、白术各45g 米仁150g柴胡120g 百合90g生黄芪120g生甘草30g。
上药研细末,荞麦面煮稀糊,泛丸如绿豆大,阴干,每服3g渐加至6g为度,早晚食后开水送服。
四逆汤在妇科的应用四逆汤之文见于《伤寒论》的太阳病、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霍乱病等篇并见于《金匮要略》的“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中。
原方参附回阳祛寒,干温中散寒,甘草和中益气,合之能回阳救逆,主治三阴伤寒,太阳病误汗亡阳,吐利腹痛,四肢厥逆,脉沉或微细者。
陆氏认为“仲景于亡阳虚脱之证,必用生附子配干,甚或依证更配以人参”,“四逆汤为强心主剂”,“今之生附子皆用盐渍,饱含水分,一枚约重今秤八钱至一两,大者乃至二两许,则四逆汤每服当用生附子四钱至一两,干半至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