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预防腹部手术感染的护理措施
胡春燕
摘要:[目的]总结手术室预防腹部手术感染的护理措施。
[方法]对普外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无菌技术管理不完善、手术切口皮肤保护不到位、术中低体温、病人、环境、器械物品、手术人员等因素进行分析,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结果]注重对每一个环节的监控,才能达到有效降低腹部手术感染的发生。
[结论]加强手术室中的护理措施,可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腹部手术感染。
关键词:手术室;腹部手术;手术感染;护理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31.051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11A-2951-02
腹部手术感染是外科领域中常见的并发症,直接影响病人的预后,甚至会影响手术的失败。
手术室是引起外科腹部手术感染的高危科室之一,提高控制感染的意识、加强手术室感染控制的管理,是手术质量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提高医疗质量、确保手术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腹部手术病人的安全、降低切口感染率,对我院普外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感染的危险因素
1.1 病人因素 肥胖病人的脂肪血流量和血容量都较低,供血少的组织容易发生感染,另外,脂肪组织影响手术操作和暴露,延长手术时间。
脂肪层的无效腔难以完全消灭,易发生脂肪液化、坏死、积液,从而使细菌定植继发感染。
目前手术多采用高频电刀操作,高温使组织碳化和气化,进一步加重了脂肪液化。
1.2 环境因素 手术室空气消毒不彻底,空气中的飞沫、尘埃可能携带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可直接进入切口或落到器械、敷料上而污染切口[1]。
接台手术手术室内环境打扫、消毒不彻底。
1.3 器械、物品因素 一次性物品包装漏气、破损、过期,未能及时发现进行相应的处理。
非一次性物品消毒不彻底,切口周围无菌敷料被浸湿、污染的器械、物品继续使用,特别是胃肠道手术,接触过肠内容物的器械、物品等未能及时更换,甚至沿用至手术结束,手术人员在污染的环境中操作。
1.4 手术人员因素 手术过程中手术人员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或执行不当。
手术人员术前手消毒和戴帽子、口罩、手套不规范,手术衣、手套有破损未能及时发现。
1.5 无菌技术管理不完善 手术过程中频繁开关手术间门,医护人员相互间的串门,人员流动是手术室空气中细菌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窗户关闭不严密,对实习生的带教不严格或带教欠缺使其缺乏无菌技术观念,无菌技术不达标。
1.6 手术切口皮肤保护不到位 手术切口皮肤保护不到位致使手术切口严重被胆汁、腹腔感染性液体等污染。
1.7 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与术后切口感染呈正相关性 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切口暴露在空气中接触的细菌量增多。
长时间的暴露、牵拉损伤组织、出血、麻醉时间延长,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
切口长度越长,由空气或切口附近随汗腺排出的细菌污染切口造成感染的几率越大。
1.8 术中低体温 术中保暖措施不到位,降低了病人对感染的抵抗力。
由于病人术中低体温,氧摄入降低,损伤中性粒细胞的杀菌能力和减少胶原蛋白的沉积,伤口愈合延迟[2]。
2 预防护理措施
2.1 精湛的手术技巧 肥胖人群的增加使腹部手术切口裂开几率增加,病人皮下脂肪肥厚,因脂肪液化而引起非感染性裂开,对此手术病人缝合腹膜后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将失活的脂肪组织清洗掉,更换干净的敷料擦净后正确缝合,不留无效腔,防止脂肪液化而引起的切口不愈合或感染。
处理污染或化脓性病灶之前必须用纱布垫保护周围正常组织,缝合伤口前用甲硝唑溶液冲洗不但能杀灭细菌,还能减少切口细菌的数量和密度,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3]。
2.2 无菌物品的管理 手术中应用的器械及物品应严格消毒灭菌,避免因侵入性诊疗操作而引起感染。
所有手术器械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加强无菌物品和一次性物品使用前的检查,如过期、包装破损、潮湿、污染、字迹模糊不清均不可使用。
无菌物品室内所有无菌物品应定人定期检查,以便于在进入手术间前及时发现不合格物品。
2.3 加强术中无菌技术操作 ①手术室护士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保持无菌台面干燥整洁,手术切口和无菌台面的无菌巾>4层。
加强术中切口保护,切开空腔脏器前,用纱垫保护好周围组织,切开空腔脏器时消毒后再进行操作,避免内容物污染。
手术野周围无菌敷料浸湿时及时加盖无菌单,手术过程中一旦怀疑污染或已污染的任何器械和敷料等用物必须立即更换。
②严格监督手术人员的无菌操作执行情况,包括外科手消毒、术中操作、穿全包式(遮盖式)无菌手术衣、无接触戴手套法等。
严格手术区皮肤的消毒范围,注意保护切口,做到配合手术时得心应手,稳、准、轻、快,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感染机会,手术切口由内向外消毒,感染或污染切口由外向内消毒,手术部位的消毒范围为15cm~20cm[4]。
覆盖切口的敷料不可太厚密,以免影响汗液蒸发,给细菌的生长繁殖创造条件。
③手术室护士应具备预防和控制切口感染的意识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手术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无菌技术,避免无菌物品和无菌区域遭受污染,是降低手术室护理感染的保障。
巡回护士注意监督实习生和进修生的无菌观念。
④规范侵入性操作。
使用电刀进行电切或电凝时,电流设置应在有效范围内的最小值,尽量减少术中使用电刀,减少失活组织,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使用拉钩时,应用盐水纱垫对组织进行保护,正确的手术操作对保护组织、防止组织损伤、死亡、控制手术部位感染起到较好的作用[5]。
2.4 环境管理 做好手术间环境的管理,手术所需物品提前准备充分,严格控制手术间人员数量,术中尽量减少人员出入及手术间门的开启次数,禁止不必要的人员流动及串岗。
无菌手术和污染手术必须分室进行,无条件时先行无菌手术,后做污染手术。
手术过程中做好门户管制,接台手术之间,需清洁、湿拖消毒地面后方将接台手术病人接近手术间。
并将污物桶清理干净,未清理完毕前,不可带入下一台手术无菌包。
2.5 围术期保温 术中调节合适的温度,应根据手术病人的体温进行适当调节,防止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
体温保持36℃以上,室温22℃~24℃,可采用暖水袋、电热毯、压力气体加温盖被等对手术床加温,或盖被覆盖、穿脚套等措施对病人保暖,确保围术期病人温暖、舒适。
对输入体内的液体和血液制品加温至37℃,手术中腹腔冲洗应使用温的无菌生理盐水(37℃),可避免体内过多热量散失,防止术中体温下降。
2.6 加强保洁员的管理 清洁工作与医院感染关系密切,定期对保洁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清洁手术间规范操作的培训,并对其手卫生和表面物品的消毒进行抽查,提高保洁员的整体水平。
2.7 严格落实检测制度 加强手术间物表的抽检和院感自查工作,强化环境质量检测管理。
每天手术结束后,用物归位,彻底进行卫生工作的打扫,用符合标准的消毒液彻底消毒、清洁所有的物表和地面,每周彻底清洁手术间和辅助间,每月进行空气和物表培养1次。
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和改进措施。
3 小结
预防腹部手术感染是一项重要而持久的护理目标,引起手术感染的环节很多,每个环节相互连接,手术护理工作始终贯穿于预防感染的各个环节,制订行之有效的手术部位感染的管理措施,才能提高手术室的护理质量,有效防止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何继华.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123-124.
[2] 刘素然.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28(3):223-224.
[3] 杨海红.洁净手术室的管理体会[J].天津护理,2008,16(5):291.[4] 李艳梅.加强手术室管理控制院内感染[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20):106.
[5] 董戊春.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全科护理2009,7(4A):912-913.
作者简介 胡春燕,主管护师,本科,单位:543001,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
(收稿日期:2012-08-15)
(本文编辑王钊林)
·
2
5
9
2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NURSING November 2012Vol.10No.1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