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颐和园南湖岛植物造景浅析

颐和园南湖岛植物造景浅析

毕业论文题目:颐和园南湖岛植物造景浅析英文题目:The Summer Palace South Lake Island plantlandscaping颐和园南湖岛植物造景浅析学生姓名:导师姓名:摘要颐和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体现了中国园林文化的精粹。

南湖岛是颐和园中一座相对独立的湖心岛,它在植物造景手法上秉承了颐和园的整体风格,同时又拥有其独有的特点。

本文在对颐和园南湖岛的植物种类和植物造景分析的基础上,对其造景特点进行归纳,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期为岛屿植物造景提供参考。

关键词颐和园、南湖岛、植物造景The Summer Palace South Lake Island plant landscaping Name of student:Guowanyue Name of tutor:ChenyuanAbstract The Summer Palace is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which embodie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garden culture.The South Lake Island is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island in the Summer Palace,its plant landscaping techniques adhering to the overall style of the Summer Palace,at the same time has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This article i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ze of the Summer Palace South Lake Island plant species and plant landscaping,summarize its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then make some personal recommendations on the problems,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island plant landscaping.Key words The Summer Palace South Lake Island Plant landscape目录引言 (1)1 概况 (1)1.1颐和园概况 (1)1.2南湖岛概况 (2)2植物造景 (2)2.1北京的植物造景现状 (2)2.2颐和园植物造景现状 (3)3南湖岛植物造景特点 (4)3.1植物的种类和配置 (4)3.1.1植物的种类 (4)3.1.2植物的配置 (5)3.2植物景观与环境的生态关系 (5)3.3植物景观与建筑的合理搭配 (8)3.3.1广润灵雨祠 (8)3.3.2涵虚堂 (10)3.4文化内涵与艺术气息 (11)3.4.1文化内涵 (11)3.4.2艺术气息 (11)4问题与讨论 (12)4.1保存优势地被植物 (12)4.2充分利用乡土植物 (13)4. 3注重节点景观效果 (14)4. 4打造文化植物名片 (15)5结语 (16)参考文献 (17)6致谢词 (18)引言颐和园是一座风景如画、气象万千的清代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也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皇家园林[1]。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在造园手法以及建园风格上浓缩了清代皇家园林建筑的精华。

位于颐和园昆明湖南湖中的南湖岛,是一座相对独立的湖心人工岛,在岛上运用丰富的植物配置与建筑物的结合,很好的体现出了中国皇家园林的造园特色,打造出一个清雅幽静、遗世独立的优美的园林景观。

对于南湖岛上的植物造景手法和园林景观配置方式进行客观、科学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知,也是对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概况1.1颐和园概况颐和园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是一个兼具“宫”“、苑”双重功能的大型皇家园林[2]。

颐和园的前身原名为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是清代时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大型皇家园林。

咸丰十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漪园被烧毁。

光绪十二年,在综合了景观效果、经济、政治等多方因素后,清廷决定重修清漪园作为慈禧归整后的顾养之所,取“颐养冲和”之意。

于光绪十四年更名为颐和园[3]。

鉴于当时国力有限,颐和园尽管在大体上全面恢复了清漪园的景观,但很多细节上质量有所下降。

只恢复了部分景区,而清漪园中设计最为精巧、建筑形式最为丰富的后山后湖景区却无法全部恢复,大量精致的小园林被埋没在万寿山后山茂密的山林之中了。

颐和园的主体结构万寿山和昆明湖源出北京西山一带的自然山水,全园总面积290公顷[4]。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其中水面占全园的四分之三。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可分为三个区域:以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玉澜堂等为代表的生活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

也可分为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

1.2南湖岛概况南湖岛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东南侧,昆明湖西堤以东、万寿山以南的湖水之中,占地一公顷多,东西宽120米,南北宽105米,接近圆形,象征着满月。

昆明湖习惯上按位置分为南湖与西湖两部分,而该岛因在南湖里,故称为南湖岛。

南湖岛与万寿山遥相呼应,起着丰富水面景物的重要作用。

南湖岛是通过岛东南处著名的十七孔桥与东堤的廓如亭相连(图1),岛、桥、亭相互融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构图。

南湖岛四面环水,沿岸用汉白玉雕栏围护,视野广阔,是昆明湖中最佳的观景游览场所。

并有轮渡与湖岸的东北角及西北角相互通过。

图1 十七孔桥连接廓如亭和南湖岛岛上现存有涵虚堂、岚翠间、龙王庙(广润灵雨祠)、鉴远堂、月波楼、澹会轩等景点建筑。

岛北部是山石叠成的假山,涵虚堂和岚翠间建于假山之上,为岛中的主体建筑。

岛上最著名的建筑为龙王庙,名“广润灵雨祠”,祠中供奉着龙王像。

南湖岛是昆明湖中最大的岛屿,是按照我国古代皇家园林“一池三山”传统模式修造,南湖岛象征着神话中的蓬莱幻境,所以南湖岛也叫“蓬莱岛”。

岛上松柏蓊郁,叠石林立,楼阁隐约如画,胜似仙宫。

2植物造景2.1北京的植物造景现状植物造景就是运用乔木、灌木、藤木及草本植物等题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芳香、习性等自然美创作植物景观,通过植物与地形、水体建筑、山石、雕塑等有机配植,达到形成优美、雅静的环境和艺术效果[5]。

研究植物造景法则,首先要了解植物景观,植物景观主要指自然界的植被、植物群落、植物个体所表现的形象,通过人们的感观传到大脑皮层,产生一种实在的美的感受和联想,植物景观一词也包括人工的即运用植物题材来创作的景观[6]。

植物景观不仅能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而且还能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

目前,由于环境恶化,人类愈加渴望回归大自然。

我国的园林建设也以植物景观为主,建设生态园林以满足各方面的需要[7]。

而北京,因其特有的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季相特征明显,在植物造景和植物应用上也随季节的变化而不同。

总结北京地区现如今常用的观赏植物如下:春季主要为观花类植物,如迎春、玉兰、碧桃、丁香类、海棠类、紫荆、猬实、楸树、二月兰、鸢尾、马蔺等;夏季主要有荷花、合欢、栾树、美国凌霄、紫薇、木槿、萱草等;秋季以观叶类植物为主要观赏对象,常见的秋色叶植物有黄栌、五角枫、黄连木、白蜡、银杏、火炬树、红瑞木、紫叶李、紫叶小檗、地锦等,同时秋季也是菊花观赏的最佳季节;冬季大部分观花观叶类植物都凋零,植物造景通常使用松柏类常绿植物,如油松、雪松、华山松、白皮松、侧柏、桧柏等。

2.2颐和园植物造景现状早在清漪园时期,乾隆就在《御制诗》中有相关的描绘, 全园的植物景观为:湖中遍植荷花,西北的水网地岸上广种桑树,水面丛植芦苇,水鸟成群出没,呈现一派天然野趣的水乡情调。

在建筑物附近和庭院内,多种植竹子和各种花卉。

颐和园所处地理位置毗邻北京的西山山脉,属于西北山区向东北平原的过度地带。

植被覆盖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寒温性针叶林为主。

从1949年建国后至今,颐和园在原有植物群落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绿化恢复和改造,尽力恢复清漪园时的植物群落景观,并引进、培育新的植物品种,成为颐和园现在的植物群落布局,即:万寿山前后山截然不同的设计风格,体现了“山分两麓,半寂半喧”的造园章法[8]。

园内因山水建筑的不同风格采用了多种植物造景方式,营造出不同的景观特色和意境。

万寿山上以松柏类植物大片成林栽植,体现皇家的威严气派。

前山以种植柏树为主,间植松树作为辅助;后山则以松树为主,辅植以柏树,同时间植元宝枫、槐树、栾树、槲树、连翘、山桃、山杏、丁香等落叶乔木和花灌木等,更富自然气息。

3南湖岛园林造景特点3.1植物的种类和配置3.1.1植物的种类通过对颐和园南湖岛的实地调查并翻阅相关资料后得知,南湖岛上以种植乔木为主、花灌木为辅,同时覆盖有大量的地被植物。

为了营造出远处望去常年植物葱郁、四季长青的园林景观效果,岛上以种植松柏类的常绿植物为主,如油松、华山松、侧柏,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为历史悠久的古树,并对其加以保护。

南湖岛位于昆明湖中央,四面环水,而古典园林在水边常用的造景手法就是沿堤插柳,所以南湖岛在驳岸处主要也是以种植绦柳为主。

同时,根据岛上各种建筑物的分布特点,还种植了榆树、国槐、丝棉木、核桃、元宝枫、山桃(图2)、碧桃、丁香(图3)、连翘、迎春(图4)、棣棠、二月兰(图5)、紫花地丁、蒲公英、麦冬属植物、早熟禾等植物进行装点。

图2 山桃图3 丁香图4 迎春图5 二月兰3.1.2植物的配置南湖岛的整体的林冠贤呈现浑圆的造型(图6)。

主要运用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搭配组合的植物景观配置方式,将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各层次,如国槐+连翘(迎春)+麦冬(早熟禾),国槐+丁香+二月兰(紫花地丁),松(柏)+丁香+二月兰(紫花地丁),松(柏)+山桃+早熟禾(麦冬),松(柏)+连翘(迎春)+麦冬(早熟禾)(图7),榆树+丁香+二月兰(紫花地丁),核桃+麦冬(早熟禾),元宝枫+丁香+麦冬(早熟禾),碧桃+二月兰(紫花地丁),碧桃+麦冬(早熟禾),柳树+二月兰(紫花地丁)+早熟禾(麦冬),柳树+沉水植物等方式体现了植物配置的层次性、多样性。

既体现出皇家园林所独有的庄严气派,也显示出了一种自然野趣、生气勃勃的感觉,同时结合寺庙园林的特点,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特点。

图6 南湖岛整体林冠线呈浑圆型图7 松柏+迎春+麦冬3.2植物景观与环境的生态关系植物造景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为题材来创作景观的,就必须从丰富多彩的自然植物群落及其表现的形象汲取创作源泉,植物造景中栽培植物群落的种植设计,必须遵循自然植物群落的发展规律[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