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基础》知识体系与知识点总体系: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总论管第二章公共组织主理第三章行政领导体学第四章公共决策行为或公第五章沟通与协调手段共管第六章公共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主体理行第七章公共管理的法律基础基政第八章公共财政管理保障础学第九章公共组织的文化与伦理第十章政府工具第十一章公共组织的变革与发展——趋势管理的含义: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社会活动。
(六层含义)管理的职能:计划(首要)、组织(载体)、领导(核心)和控制(过程)。
最早系统并明确分析管理职能的是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他提出“五职能说”。
第一、管理与管理管理学:管理学是研究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管理是具有科学性一理论的演进和艺术性的活动。
有科学知识体系和客观规律—科学性;创造性的灵章活运用规律—艺术性;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管理理论的演进: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阶段——现代管理理论公阶段。
(见图表)共管行政的含义: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行使国家权力,依法管理国家事理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
导行政的特点:执行性、政治性和权威性。
论相关概念辨析:政治与行政。
威尔逊和古德诺的观点。
行政与立法、司法,这是国家权力的三大系统,行政是有别于立法和司法的一种国家权力。
二、行政与行政行政学: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构;客体是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理论的发展务和行政机关内部事务;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
1887年威尔逊发表《行政学之研究》标志着行政学的诞生。
行政理论的发展:首先诞生于美国的原因:1、“行政国家的出现”;2、“文官制度”改革运动的发展;3、多种学科的形成和发展;4、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
发展:形成时期——成长时期——发展时期。
(图表)三次重大理论转变:传统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概述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P-途径,来自公共政策学院的“政策途径;B-途径来自商学院的“商业途径”。
两者异同。
三、公共管理对公共管理理论的不同理解:1、把公共管理等同于公共行政;2、把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当做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科;3、将公共管理看作一种新的学科框架。
公共管理的学科特征(与传统相比):研究对象与范围更大;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特点;研究焦点转为“外部取向”;涉及大量新主题;实证、规范研究(案例分析是公共管理的核心研究方法);更具现实性。
公共管理研究途径和方法:更多以经济学为基础。
公共选择理论假定:政治执行者(不管是决策者还是投票者)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最有利的方案。
管理学的三个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学派及其基本观点。
“P-途径”与“B-途径”的异同:相同点:1、从组织外部定向,强调政治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2、重视规模研究和提高管理效率;3、重视经验偏爱案例分析。
不同点:1、政策途径重新强调政策分析在公共管理中的重要性;2、商业途径重视理论。
1991年9月20~21日,在MPA项目发源地的雪城大学麦克斯韦尔学院举行了美国第一次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是公共管理新理论诞生的象征性标志。
组织含义: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
1873年,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将“组织”一词引入了社会科学领域。
构成要素:12个要素。
(了解)一、公共组织概述按财务-会计标准分类(6种):政府机构、教育组织、健康福利组织、宗教组织、慈善组织和基金会。
类型按公共权力分类:强制性(政府机关)、半强制性(消协、行业协会)和非强制性组织(院校、医疗、文化和科技团体等)。
第按权威与等级结构标准分类:古典模型、官僚模型、第三部门模型。
二章两个概念:管理层次(纵向等级数)、管理幅度(人员与单位、部门数)。
二、公共组织结构四种结构形式:直线(垂直)、职能(水平)、直线-职能、矩阵结构。
公我国政府的组织结构:纵向结构(层次结构)、横向结构(分部结构)。
共行政体制的基本类型:决策权—首长制与委员制;功能和性质—层级制与组职能制;行政权力—集权制与分权制;指挥和控制—完整制与分离制。
织概念:公共组织之外所有能够直接或间接对组织存在与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的总和。
里格斯(美)行政生态学划分:农业社会(融合)型、过渡社生态环境会(棱柱)型和工业社会(衍射)型三种。
三、公共组织环境行政生态学家划分:微观环境(组织系统本身)、中介环境(联系环节因素)和宏观环境(外部环境)三种。
组织环境的基本构成因素:政治环境(规范和引导),经济环境(决定性),文化环境(行为表现),技术环境(方式方法),舆论环境。
作为管理职能的领导:引导和影响人们为实现组织和群体目标而作出努力与贡献的过程。
既是过程,又是艺术。
领导的含义四个基本构成要素:权力;对人的认识与理解;与组织和群体的联系;领导的风格。
职务序列:领导职务-五级10个等次;非领导-8个等次。
一、领导与领导者领导来源:内部;外部;法定(选任制、委任制、考任公共组织领导者制和聘任制四种方式)。
第职务权力(职权):影响方式—合法要求、奖三领导权力励报酬、强迫、决策和信息控制五种。
章非职务权力(个人权力):专家权、个人魅力、良好人际关系、高尚品质、创新精神。
行技术技能(T技能)—专业业务能力—低层领导政领导者基本技能人事技能(H技能)--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中层领导领观念技能(C技能)--抽象和决策能力—高层领导导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我国的行政领导制度——行政首长负责制二、我国行政领导制度处理行政领导者与行政活动参与者关系的制度日常的行政领导制度上下级行政领导者之间联系的制度一、决策的基本问题第四章公共决策二、行政决策体制三、行政决策程序四、公共决策中实质:信息的传递和处理过程。
沟通的含义功用:是公共组织整个系统的“神经”。
(理解)目的:统一思想。
要素(5):发送者、接受者、传送的信息、传送渠道和传送的情景。
一、沟通信息与沟通四个环节—信息收集、加工、传递和贮存。
影响信息质量最重要的因素是信息失真的问题。
第刚性机制——有形体的、具体明确的制度规定。
五沟通机制章柔性机制——具有可塑造、可变性。
含语言约束机制和心理约束机制两类。
两大类型—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
沟通类型与模式三大模式—聚联式、单联式和互联式。
沟是一种经常性的组织行为;通协调含义是一种艺术性的组织行为;与是一种公关性的公共组织行为。
协从协调的对象上,分:对事的协调和对人的协调。
调从协调的范围看,分:内部协调、外部协调。
协调类型从协调的内容上看,分:认识性协调、利益性协调。
二、协调从协调的性质上分:促进性协调、纠偏性协调。
从协调的方式上分:合作式协调、应变式协调。
从协调的途径上分:会议协调、非会议协调。
协调方式(6种)—主体合流法;中间数法;冷处理与热处理法;当面表态法;谈心法;跟踪处理法。
协调中的若干关系:事后与事前;一般与个别;平衡与创新;妥协与原则。
人事: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事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事行政的内涵特征(3):主要对象—政府公务员;管理主体相关概念—政府及人事管理机构;后盾—国家权力。
人事行政的作用(3):阶级意志实现;保证运行;有效管理。
第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的区别:在内容上,业务管理=视六员工为组织资源;方式上,关心当下=重视人力资源开发;范章一、公共组织人力兴起围上,狭窄=丰富内容;体制上,僵化=灵活。
公资源管理概述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特征:关于人的假定上—把人看做资源;管共理原则上—以人为中心;管理方法上—主动开发型、有预见;组管理内容上—重视人与事、与环境的协调配合;管理部门地位织上—管理者为决策层的核心成员;公务员管理上—开发利用。
的过程:规划—职位和职责的分配—获取—绩效评估和报酬管理—开发—流人动和流出管理—雇员关系。
力责权分离,导致人事脱节,矛盾激化。
资传统政府人事强化了“人治”,忽视了“法治”。
源管理的局限性阻碍竞争机制发挥作用。
我国管理不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阻碍人才成长。
模式的转变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我国有助于人事管理体制的创新。
政府管理中的现实意义(3)加快人事管理方式的变革。
促进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基本性质(9):生物性;时代性与时间性;能动性;时效性;公共组织人力知识性;连续性;高增值性;消耗性;可再生性。
第资源的性质特殊性质(4):较强的法律意识;较高的政治品质、政策理六论水平、职业道德觉悟;从事公共服务的热情;公平、章二、公共组织公正、公开的工作原则、工作态度和工作水平。
公的人力资源开发特点(5):战略性;系统性;社会性;前瞻性;动态性。
共主要内容:预测与规划(4);教育与培训;选拔与使用;配置与管理。
组新观念(4):确立第一资源观念;确立人力资本观念;确立人才织商品化观念;明确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性。
的我国公共人任务(5):完善制度;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人力资源开发系;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建设造就人才队伍。
力措施(8):提高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开发力度;科学配置结构;资增强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制度保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源建立与完善人才市场;拓展开发途径。
19世纪,以政务官与事务官相分离和考试择优录用为两大基石的现代文官制度,首先在英国形成(1853年)。
西方文官制度特点(9):文官制度法律化;严格区分政务官与事务官;强调的形成与特点“政治独立”;公开考试,择优录用;实行功绩晋升制;严格培训制度(知识化、专业化);科学管理体系;强调官纪官风,重视廉洁;合理优厚的公务员福利保障制度。
制度建立:理论准备(85)-试点实验(89)-全面实施(93)《公务员法》发展:1993年8月14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三、公务员制度例》—2005年4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我国公务员制度公务员制度优越性:新陈代谢机制;竞争激励机制;勤政廉的形成与发展政保障机制;健全的法规体系。
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不同(4):动因不同;基本原则不同;管理方式不同;服务宗旨和利益关系不同。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共18章107条。
(P102~104)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健全法制,建立机制,改进管理,加强监督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行政管理干部公共管理研究的途径:管理、政治和法律三种。
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法律途径的核心价值(3):正当法律程序;个人应享有的的法律逻辑实质权利和法律的平等保护;维护社会公平。
第公共管理法律途径的内容(5):P107.宪法:是宪法的具体运用,遵循的是公共利益法则。
一、公共管理公共管理与无法律即无行政。
早期是最大限度地限制行政权的目的。
七与法律宪法、行政法行政法:行政国家与行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