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解表剂
伤寒论》 麻 黄 汤《伤寒论》
【组成】 组成】
去节, 麻黄去节,三两 去皮尖,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
桂枝二两 甘草炙,一两
【用法】 用法】
【主治】 主治】
正邪相争 风寒束表
外感风寒表实证. 太阳伤寒证 太阳伤寒证) 外感风寒表实证.(太阳伤寒证
发热恶寒,苔薄白,脉浮紧; 发热恶寒,苔薄白,脉浮紧; 毛窍闭塞:无汗; 毛窍闭塞:无汗; 经气不舒:头痛身疼; 经气不舒:头痛身疼;
诸药相伍,既能统治风寒湿邪,又能兼顾协调表里, 诸药相伍,既能统治风寒湿邪,又能兼顾协调表里, 共成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功. 共成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功.
配伍要点: 配伍要点: 辛温升散与寒凉清热药配伍; ①辛温升散与寒凉清热药配伍; 药备六经,通治四时,权变活法. ②药备六经,通治四时,权变活法.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君:麻黄 —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散寒解肌发表; 臣:桂枝 — ①散寒解肌发表; 温通经络. ②温通经络. 佐:杏仁— 降利肺气,平喘止咳. 杏仁 降利肺气,平喘止咳. 和中,调药. 使:炙甘草 — 和中,调药.
配伍要点: 配伍要点:麻 + 桂,麻 + 杏.
* 麻,杏相配, 杏相配, 宣降肺气, 宣降肺气,增强 平喘之力. 平喘之力.
【用法】 用法】
【主治】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之证. 主治】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之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苔白,脉浮; 风寒束表 —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苔白 ,脉浮; 肢体酸楚疼痛,头项强痛; 湿滞经络 — 肢体酸楚疼痛,头项强痛; 热蕴于里 — 口苦微渴. 口苦微渴.
【病机】 风寒湿邪外袭,热蕴于里. 病机】 风寒湿邪外袭,热蕴于里. 【治法】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治法】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平喘止咳 【治法】 散寒解表,温肺蠲饮,(平喘止咳). 治法】 散寒解表,温肺蠲饮,(平喘止咳).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麻黄 —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君
散寒解肌发表; 桂枝 — 散寒解肌发表; — 温阳化气以行水化饮. 温阳化气以行水化饮. 干姜, 温肺散寒化饮; 干姜,细辛 — 温肺散寒化饮; 五味子 — 温敛肺气以止喘咳; 温敛肺气以止喘咳;
【运用】 运用】
1,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若风寒较轻, 苏叶,荆芥; 若风寒较轻,可去桂枝 + 苏叶,荆芥; 2,临证加减 咳痰清稀,气急者 + 苏子,橘红; 咳痰清稀, 苏子,橘红; 风寒夹湿者 + 白术或苍术. 白术或苍术. 流行性感冒,支气管哮喘, 3,现代运用 流行性感冒,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 等属于风寒束表或犯肺者. 等属于风寒束表或犯肺者. 衍化方: 4,衍化方: 本方去桂枝 + 生姜 三拗汤 本方去桂枝+紫苏子,桑白皮,陈皮, 本方去桂枝+紫苏子,桑白皮,陈皮,赤茯苓 华盖散
细辛 — 搜风散寒止痛 白芷 — 祛风散寒止痛 佐 祛风止痛,活血行气. 川芎 — 祛风止痛,活血行气. 黄芩 使 — 清泄里热. 清泄里热.
三药辛温香燥, 三药辛温香燥, 散寒祛风, 散寒祛风, 宣痹止痛. 宣痹止痛.
清热养阴,且防辛温之药伤津; 生地黄 — 清热养阴,且防辛温之药伤津;
调和诸药. 甘草 — 调和诸药.
白芍9 臣 白芍9g
益阴敛营
固外泄之营阴(调营)
二者等量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 二者等量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 中有收,汗中寓补,使邪气去, 中有收,汗中寓补,使邪气去,营卫和
生姜9 佐 生姜9g 佐 大枣4枚 大枣4
解表,和胃, 解表,和胃,配合桂枝以解表 补血, 补血,配合白芍以补营阴
营卫不和
【病机风寒客表,营卫不和.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柯韵伯有谓"自汗 与发汗迥别,自汗 乃营卫不和,发汗 使营卫相合,自汗 伤正,发汗去邪".
组方
发汗散风寒, 发汗散风寒,调和营卫 君 桂枝9 桂枝9g
散在表之风寒(调卫)
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清稀,苔白滑. 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清稀,苔白滑. 若以本方用治寒饮停肺之喘咳,而 若以本方用治寒饮停肺之喘咳, 表证不显者,可去桂枝,并改用炙麻黄. 表证不显者,可去桂枝,并改用炙麻黄.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肺炎,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肺炎,慢性支气管炎 或肺气肿合并感染等属于外寒内饮者. 或肺气肿合并感染等属于外寒内饮者. 具有平喘,抗过敏,降低血流阻力等作用. 具有平喘,抗过敏,降低血流阻力等作用. 本方+ 本方+石膏 小青龙加石膏汤( 小青龙加石膏汤 《金匮要略》)
【运用】 运用】
1,辨证要点
2,临证加减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痛,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痛, 口苦微渴,脉浮. 口苦微渴,脉浮. a.湿重者,重用苍, a.湿重者,重用苍,羌,或加藿香,厚朴; 湿重者 或加藿香,厚朴; b.无内热者,去黄芩,生地. b.无内热者,去黄芩,生地. 无内热者 感冒,流行性感冒,风湿性关节炎, 感冒,流行性感冒,风湿性关节炎,坐骨 神经痛,腰肌劳损等属于风寒湿邪, 神经痛,腰肌劳损等属于风寒湿邪,兼有 里热者. 里热者.
姜枣合用,在桂枝的作用下,既发散风寒, 姜枣合用,在桂枝的作用下,既发散风寒, 又调和营卫, 大枣又能补脾, 助后天生化之源, 又调和营卫 , 大枣又能补脾 , 助后天生化之源 , 以滋汗源,生姜又能和胃止呕. 以滋汗源,生姜又能和胃止呕. 甘草6 佐使 甘草6g 调和药性
合桂枝之辛,辛甘化阳,助卫阳以发散,恢 合桂枝之辛,辛甘化阳,助卫阳以发散, 复卫阳之卫外功能, 合白芍, 酸甘化阴, 复卫阳之卫外功能 , 合白芍 , 酸甘化阴 , 恢复营 阴之不足. 阴之不足.
4,现代研究
5,名词术语解释:调和营卫 名词术语解释: 6,衍化方: 本方 + 葛根
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
7,类方比较:麻黄汤—桂枝汤 类方比较:麻黄汤—
此事难知》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组成】 组成】
羌活 细辛 生地黄 防风 川芎 黄芩 苍术 白芷 甘草 (原书未著用量) 原书未著用量)
3,煎服法: 煎服法: ①入汤剂不宜久煎; 入汤剂不宜久煎; 宜热服以助汗; ②宜热服以助汗; 药后应避风,以免重感外邪; ③药后应避风,以免重感外邪; ④药后不汗,可再服. 药后不汗,可再服. 4,饮食宜忌: 饮食宜忌: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第一节 辛温解表剂
2,掌握发汗程度: 掌握发汗程度: ①药后取汗应适度,以全身微微汗出者为佳; 药后取汗应适度,以全身微微汗出者为佳; ②若药后无汗或汗出不透,则外邪不得尽去; 若药后无汗或汗出不透,则外邪不得尽去; ③若汗出太过,甚则大汗淋漓,则易伤津耗 若汗出太过,甚则大汗淋漓, 气,甚则亡阴亡阳. 甚则亡阴亡阳.
使
调和药性. 炙甘草 — 调和药性.
*
本方配伍要点: 本方配伍要点: 1,散收并用,相反相成: 散收并用,相反相成: 干姜, 干姜,细辛 + 五味子 解表药与温肺药并用以表里双散. 2,解表药与温肺药并用以表里双散.
【运用】 运用】
1,辨证要点 2,临证加减 3,现代用治 4,现代研究 5,衍化方
3,现代用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香薷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组成】 香薷一斤 【用法】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入酒 一分,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 连吃二服,随病不拘时. 白扁豆 厚朴各半斤
伤寒论》 桂 枝 汤《伤寒论》
【组成】 组成】 桂枝 大枣 甘草
三两 十二枚 炙,二两
芍药 三两 生姜 三两
【用法】 用法】
【主治】 主治】
风寒客表
外感风寒表虚证.(太阳中风证) 外感风寒表虚证.(太阳中风证) .(太阳中风证
正邪相争:发热,恶风,头痛, 正邪相争:发热,恶风,头痛, 苔白不渴,脉浮缓; 苔白不渴,脉浮缓; 邪气波及肺胃:鼻鸣,干呕; 邪气波及肺胃:鼻鸣,干呕; 卫阳不固,腠理疏松 :恶风; 卫阳不固, 恶风; 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 :汗出. 汗出.
* 麻,桂相须 为用, 为用,发汗散 寒力强. 寒力强.
姜,辛,味相配: 味相配: 散中有收, 散中有收,使散肺 寒,化寒饮而不伤 正,敛肺气,止喘 敛肺气, 咳而不留邪; 咳而不留邪;而具 散寒化饮, 散寒化饮,止咳平 喘之功. 喘之功.
臣 佐
燥湿化痰,蠲饮降浊. 半夏 — 燥湿化痰,蠲饮降浊.
白芍药— 养阴和营,且防麻,桂发汗伤阴. 白芍药 养阴和营,且防麻,桂发汗伤阴.
伤寒论》 小 青 龙 汤 《伤寒论》
【组成】 组成】
去节, 去皮,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去皮,三两
细辛三两 芍药三两
干姜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洗,半升 甘草炙,三两
【用法】 用法】
外感风寒, 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
【主治】 主治】
恶寒发热,无汗身痛, 风寒束表 — 恶寒发热,无汗身痛,脉浮 喘咳痰多而清稀,胸闷, 肺失宣降 — 喘咳痰多而清稀,胸闷,苔白滑 水饮停肺,溢于肌肤 — 头面四肢浮肿,体重. 头面四肢浮肿,体重. 水饮停肺, 【病机】 病机】 风寒束表,(主证) 风寒束表,(主证) ,(主证 水饮内停.(兼证) 水饮内停.(兼证) .(兼证 表里同病, 表里同病, 表证为主. 表证为主.
肺气不宣 — 气喘,咳嗽. 气喘,咳嗽.
【病机】 病机】 【治法】 治法】
风寒束表( ),肺气不宣( 风寒束表(主),肺气不宣(次). 肺气不宣 发汗散寒, 宣肺平喘. 发汗散寒 宣肺平喘.
《内经》:"其 在皮者,汗而发 之". .
【方解】 方解】
* 麻,桂相须为用, 桂相须为用,
发汗散寒解表力强. 发汗散寒解表力强.
下篇
各论
第一章 解 表 剂
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