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解表剂
但咳 身微热,口微渴 苔薄白,脉浮数
风热犯表 肺气失宣
疏风清热
宣肺止咳
(君)桑叶、菊花
(臣) 薄荷
桔梗↑、杏仁↓
(佐)连翘、芦根——清热生津 (佐使)甘草——调和药性
配伍特点
①诸药量轻,解表清热力微(辛凉轻剂) ②桑、桔、杏配伍,宣肺止咳效佳。。
桑菊饮中桔杏翘, 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 风温咳嗽服之消。
温肺化饮
麻黄 桂枝 (君)
干姜 细辛 (臣)
芍药 + 五味子 (佐制)
半夏 (佐助) 炙甘草 (使)
小青龙汤桂芍麻, 干姜辛夏草味加, 外束风寒内停饮, 散寒蠲饮效堪夸。
第二节 辛凉解表
桑菊饮 银翘散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桑菊饮(《温病条辨》)
[组成]桑叶 菊花 薄荷 桔梗 杏仁
连翘 芦根 甘草 [主治]风温初起证(咳嗽明显的表热轻证)
银翘散(《温病条辨》)
又求治于某中医院,其医以苍耳子散、 辛夷散、玉屏风散等治疗,先后服药数10 剂,时而好转,时而加剧,经久不愈。诊 见:喷嚏不止,嚏则涕泪俱出,肢体酸痛, 时有恶寒,鼻塞,头痛,无汗,口不渴, 二便如常。舌淡红,苔薄白微腻,脉浮而 有力。
分析病案,思考: 辨证?治法?选方?加减?
辨证 立法 选方 处方
汤
脉浮缓。
九味羌活汤 (《此事难知》)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里热证。
外感风寒表实:恶寒发热, 头痛,无汗, 苔白,脉浮。
湿 :肢体酸楚疼痛, 里 有 蕴 热:口苦微渴。
风寒湿在表 里有蕴热
立法:发汗祛湿
(分经论治)
(君)羌羌活活——太阳 防防风风——太阳经
(臣)苍苍术术——太阴经 细细辛辛——少阴经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太阳中风证)。
头痛发热 汗出恶风 苔薄白 脉浮缓或浮弱 或鼻鸣干呕
外感风寒 营卫失和
立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君:1桂枝—发表解肌,温经通阳→散在表之风邪。
臣:1芍药—敛阴和营
→固外泄之营阴。
佐:生姜—助桂枝发表,兼能和胃止呕 调补脾胃
大枣—助芍药和营,益气滋脾生津 调和营卫
(佐) 川川芎芎——少阳、厥阴经 白白芷芷——阳明经
兼清里热
黄芩 (佐)
生地
甘草 (使)
九味羌活用防风, 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 发汗祛湿力量雄。
小青龙汤(《伤寒论》)
[主治]外寒内饮证。
恶寒发热,无汗 身体疼痛,脉浮 咳喘,痰多而稀 或身重浮肿, 舌苔白滑。
风寒外束 水饮内停
立法:解表散寒
麻黄汤里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身痛, 喘而无汗服之宜。
验案举例
何某某,男,30岁,农民。患者平素体健, 务农兼捕鱼为业,近1年来常感畏寒,头晕头 痛,喷嚏频作,时有鼻塞流清涕,遇寒则剧。 曾购“速效感冒胶丸”、“参苏丸”、“穿 心莲片”、“鼻炎丸”等药服用罔效。后到 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过敏性鼻炎”。经西 医打针服药月余无明显好转。
风寒束表 肺气不宣
立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黄、桂枝 麻黄↑、杏仁↓ 炙甘草
方解
君: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臣:桂枝—— 助麻黄发汗解表,兼温经止痛。 佐:杏仁——苦温,降泻肺气,助麻黄平喘。 使:炙甘草——甘温,调和诸药。
《医学入门》
麻黄汤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儿, 发热恶寒身体痛, 须知一服汗淋漓。
以助汗出或防外邪复入。 取汗适度:应以遍身微汗为佳。 饮食禁忌:辛辣、生冷、油腻等。 证候禁忌:病邪已入里,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
正虚水肿、吐泻失水等。
第一节 辛温解表
麻黄汤 桂枝汤 九味羌活汤 小青龙汤 止嗽散
麻 黄 汤(《伤寒论》)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太阳伤寒证)
恶寒 发热 头痛身痛 无汗 喘 苔薄白,脉浮紧
第一章 解表剂
一、定义
组成——解表药为主 功用——发汗、解肌、透疹 主治——表证
体现了“汗法”
二、分类
辛温解表——麻黄汤 辛凉解表——银翘散 扶正解表——败毒散
适应范围
外感风寒或感受温热病邪
麻疹、疮疡、水肿、疟疾、 见
痢疾初起
恶寒发热、头 身痛、苔白, 脉浮等表证。
三、使用注意
煎药法:不宜久煎。 药后调护:服药后,宜增加衣被或避风寒,
风寒挟湿犯表,肺气失宣 祛风散寒,宣肺通窍,兼以祛湿。
麻黄汤加减 麻黄9g 桂枝6g 杏仁9g 甘草3g 辛夷9g 苍术12g
(七帖)
二诊
药后身有微汗,喷嚏大减。守方再服3剂, 诸症若失。后经玉屏风散调治半月而愈。 3个月后在某县人民医院五官科复查,鼻 炎痊愈,随访未见复发。
桂 枝 汤(《伤寒论》)
使:炙甘草—配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
配白芍“酸甘化阴”以和营;
调和药性。
调卫
解肌发表 和营卫
1桂枝 辛甘化阳
生姜
炙甘草
1芍药 酸甘化阴
大枣
调和营卫 调补脾胃
和营
主症: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病机:1.风寒袭表,营卫失和。
2.病后、产后因阴阳失调而见上症。
“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 证得之,为化气调阴阳”。(徐彬)
《汤头歌诀》
麻黄汤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
伤寒服此汗淋漓。
《长沙方歌括》 七十杏仁三两麻, 一甘二桂效堪夸, 喘而无汗头身痛, 温覆休教粥到牙。
《成方便读》 麻黄汤法治伤寒, 邪敛营中汗不宣。 甘草杏仁麻桂等, 用方加减在人权。
《退思集类方歌注》
麻黄发汗之峻剂, 监以桂草斯无弊。 麻黄入肺杏入心, 发汗必通营与卫。 先煮麻黄取力专, 不须啜粥恐留滞。 减去大枣与生姜, 恐碍杏麻升降制。
麻黄汤与桂枝汤均用于风寒表证, 二方在组成、功用、主治方面有何异 同?
方名 相 同
不同
麻 均有桂枝、还有麻黄、杏仁。发汗解表力强,
黄
甘草,均 且能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 能发表散 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
汤 寒,用治 浮紧。
外感风寒
桂 表证。 还有芍药、生姜、大枣,发汗解表
枝
力弱,且能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 寒表虚证,症见发热,汗出恶风,
?
本方证已有汗出,为何使用时还要取汗?
桂枝汤治太阳风, 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 啜粥温覆汗易酿。
验案举例(太阳中风)
《伤寒九十论》:里间张太医家一妇, 病伤寒,发热,恶风,自汗,脉浮而弱。 予曰:当服桂枝汤,彼云家有自合者。予 令三啜之,而病不除。予询其药中用肉桂 耳。予曰:肉桂与桂枝不同,予自治以桂 枝汤,一啜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