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策略初探
摘要:语感是人脑对语言材料的一种最直接的反映。

对于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的初中生来说,语感的培养尤为重要。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语感素质:积淀,提高感受办;阅读,增强感知力;实践,强化语感能力。

关键词:语感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578(2011)02-0066-02
什么叫语感?这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和探讨。

有人说,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属直觉思维。

是一种心理现象。

”郭沫若先生曾把语感定义为“对于言语的敏感”。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第64页上谈到“语感,即语言直觉。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对“语感”解释如下:“言语交流中对词语表达的理解,使用习惯等的反映。

”这些对语感的概念,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但是它们都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1)语感对象是语言材料;(2)感知目的是对语言材料的理解、使用;(3)这种感知偏重于材料在头脑中的直观、直接的反映。

所以,我们可以把“语感”定义为:是语言材料的理解和使用在人的大脑中最直接的反映。

这种反映,不但包括对字词句意思的理解,还应包括对语言材料所蕴含的情感、作者的审美价值观的感知,也包含对语法知识的积累。

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因此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基础语文教育反对“刻意追求
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提倡“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这一观点淡化了以前以“理性”为主的语文教学,即分析段落层次,学习语法规则,研究单句复甸,背诵中心思想等等,而强调“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就是强调对语文的“感性”认知,重视语感的培养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

因为我们培养的不是语法家,也不是文学家,而是能正确使用语言文字、正确表情达意的语言实际运用者。

实际上,“语感培养的过程就是潜移默化地获得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

”没有这个过程,脱离了对语言材料的感性认知,对文章做架空分析,教学生机械枯燥的语法知识,学生缺乏学习动因,缺乏学习激情,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会有质的改变。

我们的语文教育也是不成功的。

因此,可以说“语感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智慧。

”那么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1 积淀。

提高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

因此。

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针对初中生的实际情况而言,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

即便如此,由于生理机制的发育限制与语言积淀的阈限,他们对语言的捕捉和领悟还很缺乏敏锐的、快捷的、直接的感受,所以。

在阅读某些语言表达稍显理论化或略为深涩的文著时。

他们会觉得艰深隐晦。

这是由中学生字词积累不足、语言敏感度不高而造成的一种现实困境。

如欣赏马致远的《天净沙一秋思》中出现的九个名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词典上的解释就不能与词作中作者表现的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划上等号,而是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语言感受力,能抓住这些意象词汇在诗中表达的特殊情愫。

如果按照语言上的词汇义项去机械地把它们的含义拼凑在一起,那么原诗中存在的文化韵味与情感内涵便会荡然无存。

而按照学生以往所积累的经验知识,把这些意象的词汇义项跟当前所面临的特殊情境相结合起来,情境交融便会在学生的思维中相互撞击,进发出耀眼的直觉思维火花,为深刻领会作者情思打下基础。

由此可知,针对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即培养他们对字词敏锐的感受力。

因为任何诗词或文著作品,无论多么深刻美妙,始终是借助字词作为它表达的载体。

而学生作为欣赏者,欣赏的出发点也是诗行或行文中的字词。

要透彻地体悟作品。

就需要欣赏者较强的体悟语言的能力,而这种驾驭语言的能力的基础则是对字词的把握,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所以说,积累字词提高感受力是培养初中学生语感的第一步。

2 阅读。

增强感知力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当语言的规则在学生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

积淀在学生身上的言语规则将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

”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必须加强学生的阅读。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把文质兼美的课
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感素质。

如朱自清的《背影》是篇叙事散文,描写了20年前的父亲在火车站送“我”的情景。

作者为什么不选用《回忆我的父亲》这个既通俗又朴实的题目,也不选用《送别》这个更见凄切的标题?要使学生明白原题目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就得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仔细揣摩文章的内容,并带着特殊的父子情仔细比较才行。

比如说。

对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过程的一系列动作描写,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引导学生想象、揣摩、领悟,同时通过抓重点词“蹒跚”“探”“攀”和“缩”等作品味训练,让学生既明白语意,又悟到情味。

这样的教学过程自然就伴随着屡次的阅读,或精读,或略读,或跳读。

这个对语言文字的熟悉过程,其实就是对语言的感知过程,也是培养语感能力的过程。

这样的“有意而为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体会文中父亲深沉情怀的同时,也把这种课堂的课文语言作为一种阅读资源,使学生在课堂的知识把握和情感体悟过程中充分锻炼了语言感受能力和语感
素质。

阅读,应该说是保证学生获得语感的一个重要保障。

当然,阅读不只是在一些优美的散文中,更在各种脍炙人口的诗篇词作中,不管是韵律和谐、讲究格律的古诗词,还是意境唯美、语言简洁的现代诗词,阅读都是提高语言感知能力的一个最常见、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

语感的培养像一股流水,是一个动态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教师在阅读训练中,要适当增大它的流量,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使它流向既定目标。

3 实践。

强化语感能力
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自己接触和使用语文材料。

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语言的实际能力,或者说以感性为主,而感性又总是直接与实践联系着。

“学生的语感由学生自己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积淀而成,是学生‘感’的结晶,而非教师‘讲’的产品,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读、写、听、说实践”。

所以,学生语感素质的习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语言实践感受。

因此,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语言实践和训练,才能将有意识的语言知识规则变成无意识的语感感知。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运用中养成的比较直接、迅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我们理解文章,或者写文章,语言的运用往往是潜意识的一种行为,自己说不清是怎样理解和表达的,更说不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技巧、知识。

比如说像学生在写出议论较深刻的文章后,他们并不能分解出自己运用了哪些论说方式,或归纳、或演绎、或证明。

一般说来,初中生还没有学习这些系统的规则和规律,往往是他们自己感觉到应该“这样”,至于“为什么这样”的理性思考,对他们来说就超出能力范围了。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培养的并不是要精通语言每一个规律、每一个知识点的语言学家,而是一个对语言拥有敏锐的、迅速的、直接的感知能力的运用者。

所以说,我们在培养学生语感素质的时候,他们能快速反映语言、敏锐感知语言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指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实践是唯一的途径,也是首要的途径。

长期的语言实战训练,会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进而提高语感素质。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核心。

在新时代召唤的新人才教育中,初中语文教学应着重训练学生敏捷的语言捕捉能力,强化学生直观的语言感知能力,采取多方面、多角度、多形式的方法与措施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感素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