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一、语感的基本特征
全面理解和把握语感的前提是对语感基本特征的认知。

总的来说,语感具有直觉性、兼容性、整体性、情感性、经验性和联想性的特征。

(一)语感的直觉性
所谓直觉是一种潜意识的思维过程,不需要缜密的逻辑推理,仅仅凭借感悟做出理解和判断。

语感的直觉性表现为不假思索,直接地对语言文字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

这是由于人们长时间进行言语实践和训练,在头脑中形成了语感图式,所以一旦人们接触的外界信息与其头脑中的图式相符合时,就能在获得信息的同时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这就是一种语感直觉性的体现。

(二)语言的兼容性
语感的兼容性是指语感本身既清晰又模糊。

这一点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语言的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的特征,例如赞美某人漂亮,不同的人会对于某人的漂亮和美丽有不同的理解,因为没有清晰的标准。

所以语言自身的模糊性必然导致对语言感知的语感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模糊性的特征。

此外,语言仅是一种符号,无法完全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所描绘的对象,因此对于语义内容的理解必然也会存在着这种较清晰的同时兼有模糊性。

(三)语感的联想性
语感具有联想性特征的原因在于,语言所描述的内容结构不具备
直接可感性,因此,只有通过想象和联想才能实现对其显象结构的感知。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语感是借助想象与联想得以实现的。

通过对语义的领悟,对语言所传达的复杂感情的把握,瞬间完成语感的联想。

如当人们读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的诗句时,通过想象和联想,就会出现漫天白雪的景象。

二、语感教学的紧迫性
(一)语感教学是当代信息化社会的客观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增加很多。

尽管如此,阅读依然是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方式。

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训练就变得很重要,这样有助于提高阅读的速度和信息感知的能力。

语感教学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具有准确的、灵敏的直觉感悟。

学生只有从小加强语感的培养,才能适应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正确处理和把握各种信息。

(二)语感教学有助于语言能力的形成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而这几种能力的培养都是需要通过阅读教学得以实现的。

而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语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这四种能力都与对语言的感知息息相关,因此在进行语感教学时,通过系统地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的基本知识,就会不断提高学生对语言认识、判断和感受的能力,进而学生
的语文能力也会有显著的增高。

(三)语感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基于对于语感基本特点的分析,可以得知在语感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结合古代传统的诵读及整体感悟,还要强调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序列化训练和理性分析等方法。

只有有效地将这些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因为儿童和少年对语言刺激具有敏感性,而且他们的语言习惯和口腔肌肉运动具有可塑性,所以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佳时期。

三、运用语感的基本特征分学段来培养小学生的语感
根据语感的基本特征及小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语言发展水平具备的特点,可以将小学生的语感培养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即感知阶段、领悟阶段和鉴赏阶段。

(一)第一学段感知阶段
因为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情感处于较为低级的阶段,语言、认识、感知都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其心理特征也是具有显著的随意性和形象性,具有较差的情绪控制能力,所以即使掌握了最基本的口语语法原则,他们在书面语言理解方面和语言表达能力上依然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内部言语发展还很不完善。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如朗读、口语交际、写话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语感的联想性,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二)第二学段领悟阶段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进入三四年级后,小学生的心理和语言也
有了很大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期间他们的心理也开始处于转折时期。

由于学生的心理特征的变化,所以在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显现出过渡性的特征。

因此,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方式、方法也要发生改变,这一阶段需要注重语言实践的培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理解的方式培养语感。

(三)第三学段鉴赏阶段
当学生进入五六年级后,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但由于学生仍然受到知识经验的局限,所以依然不能参与对与具体事物相距较远的高度概括的活动,仅能够对于过程、结构较为简单的事物进行抽象的概括。

而在这一阶段,可以让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从而促进独立识字能力的发展。

这一阶段,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语感的经验性,让学生通过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将识字的任务与实际生活的事物联系起来,借助经验和想象充分培养其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万龙.《刍议素质教育环境下的优劣课标准》[j].《小学青年教师》2001年第5期.
2.黄豫黔.《浅论情感教育在教育中的作用》[j].《贵州教育》.2001.8.
3.秦训刚.晏渝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j].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