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翻译搜索使用技巧系列一:“相关搜索”和“猜测搜索”
从Chen Zhong-hung这个名字谈用google搜索人名
今天在做英译中翻译时碰到了这个Chen Zhong-hung,原文是“Chen Zhong-hung, counsellor in the Mainland Affairs Council of the Taiwan ...”。
初步判断此人应该姓“陈”,由于这篇新闻出自外国人之手,“Zhong-hung”到底是什么?不得而之。
使用google搜索,前几个结果是: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徐斌, 马健康, 陈忠航, 唐泽波, XU Bin , MA Jian-kang , CHEN Zhong-hang
第3个结果也是陈忠航。
显然,这些结果与台湾没有任何联系。
于是,不妨从“Mainland Affairs Council ”下手,通过google搜索得知“Mainland Affairs Council ”是台湾“陆委会”。
重新用google搜索“陆委会陈”,结果是:陈江会,'陈'在google 中往往是'陈云',还是无法得到正确结果。
再看此人的title:“counsellor ”,估计是顾问,于是再搜索:“台湾陆委会顾问陈”,终于,在第8个搜索结果中出现了蛛丝马迹:
Untitled document - 繁 - [ 转为简体网页 ]从蔡之中陈崇弘新职看「陆委会」职务轮调. 台湾「陆委会」昨日下午举行港澳处及澳门 .... 记者会组团赴香港了解及采访立法会选举情势,陈崇弘作为参访团的顾问,却无法 ...
.mo/wa/2004/11/20041102a.htm - 10k - 网页快照 - 类似网页
于是,再搜索“台湾陆委会陈崇弘”,得到结果:
陈崇弘之所以在「陆委会」内出任职责之一是与记者打交道、组织记者会,其下设有新闻礼科部的联络处处长,看来是与他曾做过记者〔《台
湾时报》〕....
所以,可以确定了,Chen Zhong-hung应当是“陈崇弘”。
这些年来在做新闻翻译的过程中,“Chen Zhong-hung”这个人名的搜索算是比较花力气的,也非常有代表性,因此在这里发帖与大家分享一下人名搜索。
在做英译中翻译碰到人名时,一般来讲,直接google一下。
使用,在“中文网页”中搜索此人名。
如没有结果,再使用“相关搜索”的方法,把这个人的职位、所在机构、一起用google搜索。
如“陆委会陈”、“台湾陆委会顾问陈”就是“相关搜索”的典型案例。
如果还没有结果,可以试试“猜测搜索”的方法,如上面的“陆委会陈崇弘”就属于“猜测搜索”。
在使用直接搜索时,可能有时会不管用,或搜索出来的结果与译员想要的相差很远。
但是,使用“相关搜索”或“猜测搜索”,结果就比较近
了。
有时候,可能搜索5-6次都找不到合适的结果,这也是正常的。
作为一名合格的译员,应当“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执着精神,在使用google搜索引擎时多花一些时间,要查的到位,以保证译文的质量。
Google翻译搜索使用技巧系列二:定向搜索
我在昨天的帖子中谈了Google搜索的两种方法:“相关搜索”和“猜测搜索”,大家反应良好,因此,今天再发一帖,谈一谈“定向搜索”。
这个“定向搜索”其实用到了google站内搜索的一个语法,即“site:URL XXX”。
例如,我今天在做英译中新闻翻译时碰到的另一个人名:Oscar Chu,Macao Water 公司的副总经理。
通过搜索得知Macao Water 是“澳门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
初步猜测,这个姓“楚”,但是,使用昨天提到的:“相关搜索”(Oscar
Chu 澳门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澳门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和“猜测搜索”(澳门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楚),都搜索不出来正确结果。
于是,我用了“第三板斧”:“定向搜索”。
澳门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的官方网站是:
因此,使用Google定向搜索的语句:“site: Oscar Chu”,终于找到了一篇中英对照的pdf文档,
/program/uploadfile/TechnicalConfe rence/inner_side.pdf
下载下来,终于找到Oscar Chu的真正名字:朱伟文。
原来,这个人不姓“楚”,姓“朱”。
呵呵。
总结:在使用“相关搜索”和“猜测搜索”都无法确定时,不妨使用Google“定向搜索”一些网站,比较容易得出想要的结果。
例如,有时,我在新闻英译中的翻译中会碰到一些外国机构组织的简写,
我经常用商务部网站和翻译中国网站的“定向搜索”:
site: searchcontents
site: searchcontents
这样的Google“定向搜索”结果比较集中,不会像在普通google搜索结果中那么广泛,令译员不好取舍,不知所措。
希望这个技巧会给各位译员一些小的帮助
Google翻译搜索使用技巧系列三:准备搜索
我在此前的帖子中谈过Google翻译搜索的三种方法:“相关搜索”、“猜测搜索”、“定向搜索”,这三种方法都是翻译过程中的搜索,而今天要谈的这个“准备搜索”是翻译(这里的翻译包括口译和笔译)过程开始之前的搜索,属于准备性工作。
我个人建议,译者在接到翻译任务时不要盲目地马上进行翻译,而是先要搜索一下,即“准备搜索”。
“准备搜索”有三个好处:
1。
可以让译者先熟悉一下翻译任务的背景、行业相关信息。
特别是翻译任务涉及一个陌生行业,更需要开展一些准备工作。
在口译中,有句话叫“准备的再充分都不为过”。
不管口译还是笔译,开展翻译任务之前先熟悉行业背景能起到在“砍柴”前“磨刀”的积极效果。
2。
如果幸运的话,可以搜索到一些可用的语言对(Language pairs)或一些中
外对照的术语,我们翻译中国网站上就有非常齐全的各个行业的术语,在翻译中可以派上用场,节省翻译的总时间。
目前网络信息泛滥,在下手翻译之前,不妨先搜索一下,说不定还可以找到一模一样的可用材料,如合同类的翻译。
在谈到这个“投机取巧”的技巧时,我的观点是:在现代的商业翻译中,最重要的是时间,而不是译者方方面面的翻译技能培养。
计算机辅助翻译(CAT)的翻译记忆(TM)功能也能体现这一种观点。
因此,如果已经有可用的语言对(Language pairs),何乐而不用呢?
3。
可以让译者模仿一些译文的风格。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说翻译的不“地道”,以及“欧式汉语”、“中式英语”。
一般来说,专业从事翻译工作的译者都已经具备了从事翻译工作所需要的基本中文和外文功底,所欠缺的往往是专业性,即“地道”之说。
古人云,“描着葫芦”可以“画瓢”。
在“准备搜索”到的中外文资料中,不妨多模仿一下译文的风格、用词、写作的手法。
这样“画”出来的“瓢”也会比较像样。
我比较赞同译者去“模仿”,而不支持译者自己“创”。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但又是译者未知的东西,自己“创”出来的东西往往不是主流。
对于我个人而言,在刚开始做英译中新闻翻译的时候,我阅读了一年的《参考消息》,每天坚持阅读、学习新闻的文体和风格,这也算是一种准备工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