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选)新药开发中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终

(优选)新药开发中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终

▪ 当实验涉及具有显著基因多态性的P450酶 (CYP2D6、2C9、2C19)时,要考虑药物在 不同代谢类型人群中可能存在的差异。
3.3 底物和作用药物的选择
①受试药物作为CYP酶的底物

在研究受试药物的代谢可能受到抑制或诱导(即
作为底物)时,相互作用药物应首先选用所研究途径的
强抑制剂或诱导剂作为相互作用药物。
2.确认受试药物是否是代谢酶的抑制剂或诱导剂
• 酶抑制能力的评价
2.1
➢ 在确定药物是否会抑制某一特定 CYP 酶的体外试验中, 可将药物与该酶的探针底物共孵育
对于可逆性抑制剂,当抑制剂在酶活性位点的浓度接近或 超过Ki值时,就会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
[I]/Ki值预测体内相互作用是否存在
若[I]/Ki比值越大,相互作用的可能性越大。若[I]/Ki值大于 0.1, 则有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有必要作进一步的体内研究。
3.3 底物和作用药物的选择
②受试药物作为CYP酶的抑制剂或诱导剂
一般应选用敏感底物,以观察到受试药物最大的影响作用。 如①CYP3A:咪达唑仑;②CYP1A2:茶碱;③CYP2B6:安 非他酮;④CYP2C8:瑞格列奈;⑤CYP2C9:华法林;⑥ CYP2C19:奥美拉唑;⑦CYP2D6:地昔帕明。 a.如果最初阶段的研究表明受试药物可以抑制或诱导敏感 底物的代谢,可根据合并使用的可能性选取其他底物做进 一步研究; b.如果试验结果为阴性,则可推断受试药物对次敏感底物 的代谢没有影响。
LOGO
(优选)新药开发中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终
➢ 目的:①判定试验性新药与其他药物之间是否 存在潜在的相互作用: ②若存在,是否表明要采取剂量调整、
额外的治疗监测、联用禁忌或者其他降低危险的 措施。
➢ 内容:①鉴别其主要消除路径; ②药物分布中酶和转运体的作用程度; ③描述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
▪ 例如,若受试药物被CYP3A代谢,则可选择酮康唑 和利福平分别作为抑制剂和诱导剂。如果试验结果是阴 性,则可认为对于这一代谢途径不存在具有临床重要性 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若结果为阳性,则需选用其他较 弱的抑制剂或诱导剂进一步研究。
▪ 若受试药物经具有多态性的酶代谢,则受试药物在 慢代谢型人群和快代谢型人群中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对比 可以替代这一代谢途径的研究。

3.底物和作用药物的选择
受试药物为CYP酶的抑制剂,可依据其对敏感底物 代谢的抑制程度进行分类。以CYP3A酶抑制剂为例: 如果受试药物使口服咪达唑仑或其他底物的AUC升 高大于等于5倍,则属强抑制剂;如果AUC升高在 2~5倍间,则为中等强度抑制剂;如果AUC升高在 1.25~2倍间,则为弱抑制剂。
③如果对联合用药方案中的两种药物彼此相互作用效应进 行评估,可以在两个独立试验进行,也可以在同一个试验中 进行,试验可设计为随机三阶段交叉、平行分组和同种序贯 交叉。
④当涉及共同抑制或诱导时,给药时间至关重要。例 如,如果受试药物为代谢酶和OATP(有机阴离子转运多 肽)共有底物,以利福平作(OATP抑制剂)为酶的诱导 剂时,受试药物和利福平同时给药可能会造成对诱导作 用的低估,因此推荐底物受试药物推迟给药,但推迟的 最佳时间需要试验确定。另外,在撤掉相互作用药物之 后,考察其对底物的影响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⑤为避免试验中不确定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必须严 格控制饮食。
⑥在涉及到代谢酶的遗传药理学(基因多态性)的 不同基因亚型上的药物相互作用可能有所不同,应在适 当时机进行针对性研究。
3.2 实验群体
▪ 选择健康受试者,研究结果可以推论到患 者群体。
▪ 基于安全性考虑,有时不能采用健康受试 者进行试验。
▪ 当需要使用药效学终点时,需要采用受试 药物拟用患者进行试验。
2.确认受试药物是否是代谢酶的抑制剂或诱导剂
• 酶诱导能力的评价
2.2
体外诱导试验的模型--原代肝细胞。
在评价药物是否能诱导某一 P450酶时,需要阴性对 照和阳性对照。
▪阳性对照:使用有效的诱导剂(即浓度< 500μmol/L时, 能使催化活性增加2倍以上的诱导剂),可判断来源于不 同个体的肝细胞酶活性是否存在差异。
实验方法
%
▪ 试验药引起酶活性的改变与阳性对照相比≥40%时,可视 为酶诱导剂。
▪ EC50值:产生50%最大诱导作用时的有效药物浓度。
▪ 其他一些体外鉴定酶诱导作用的实验方法,如:用Western 免疫印迹法或免疫沉淀法来测定酶蛋白含量的变化,用 RT-PCR在mRNA水平测定酶含量的变化,或者进行受体基 因试验。但是这些试验只能提供支持性的资料,并不一定 能体现酶活性。
一般策略
体外研究
▪ 1.药物代谢酶的鉴别 ▪
重组P450酶
肝微粒体
肝Hale Waihona Puke 胞体外实验系统▪ 代谢酶介导的主要消除途径可依据决策树进行 确证和进一步研究。
▪ 但特定条件下代谢酶介导的次要消除途径也需 要进一步研究,在一些特殊群体中,这些酶会 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①肾脏功能障碍的患者服用主要通过肾脏消 除的药物;②某酶的慢代谢型人服用由该酶代谢的药 物;③患者在同时服用介导次要消除途径的代谢酶的 强烈抑制剂。
设计方案时注意:
①如果实验需要达到稳态血药浓度而底物或作用药物 和(或)其代谢物的半衰期较长,此时可以给予负荷剂量以 迅速达到稳态,也可以考虑特殊的实验设计,比如选择同种 序贯交叉法或者平行设计法,而不是随机交叉法;
②对于一个快速可逆的抑制剂,其服用时间应该在测定当 天服用底物前或同时服用,这样才能增加其敏感性。
IC50:酶催化反应被抑制达到50%最大抑制作用时抑制剂的 浓度
对于机制性抑制剂,由于其抑制作用具有时间依 赖性,要在加入底物前,对抑制剂预孵育30min。
若产物生成率既有时间依赖性又有浓度依赖性, 则说明该抑制剂为机制性抑制剂。
若体外研究发现某抑制剂的抑制作用具有时间依 赖性,则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体内研究。
3.体内研究
▪ 实验设计 ▪ 研究群体 ▪ 底物和作用药物的选择 ▪ 给药途径 ▪ 给药剂量 ▪ 研究终点 ▪ 统计方面的考虑
3.1 实验设计
根据试验目的,可采用以下几种设计方法:
▪ ①随机交叉法(如先服用S后服用S+I组和先服 用S+I后服用S组); ▪ ②同种序贯交叉法 (总是先服用S后服用S+I, 或者相反); ▪ ③平行设计(一组服用S,另一组服用S+I)。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