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能变更心灵者就能改变生活。
生活中的苦乐全在于我们的感觉。
把划过夜空的闪电当成上帝的摄影机,你就可以和上帝沟通。
对自然可以如此,对人又何不如此呢?34.正确对待别人曾任美国华尔街40号美国国际公司总裁的马歇尔·布拉肯先生在回忆受批评的经历时说:我早年对别人的批评非常敏感。
我当时急于让公司的每个人都觉得我是十分完美的。
如果他们有一个人不这样认为的话,我就感到忧虑,于是我想办法去取悦他。
可是我讨好他的结果,又会使另一个人生气;而等我想满足这个人的时候,又会使一两个人生气。
最后我发现,我越想去讨好别人,以免他们对我的批评,就越会使我的敌人增加。
因此我对自己说:“只要你超群出众,你就一定会受到批评,所以还是趁早习惯的好。
”这一点对我的帮助很大。
从那以后,我就决定只是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做,而把我那把破伞收起来,让批评我的雨水从我身上流下去,而不是滴在我的脖子里。
当你成为不公正批评的受害者的时候,还有一个绝招就是“只是笑一笑”。
因为别人骂你的时候,你可以回骂他,可是对那些“只笑一笑”的人,你能说什么呢?假如结果证明我是对的,那么即使花十倍的力气来说我是错的,又有什么用呢?记住:不要为批评而难过。
情感智商高的人,往往从积极的方面理解别人的批评,包括那些不公正的责骂。
他们会把别人的批评,看做是改进自己工作、完善个性、克制情绪、提高心理承受力以及激发斗志的机会。
我们从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史密德里·柏特勒将军等人的经历中可以得到启示。
柏特勒将军曾告诉别人,他年轻的时候很想成为最受人欢迎的人物,希望每个人都对他有好印象。
在那个时候,即使一点小小的批评都会使他难过半天。
但在军队的30年使他变得坚强起来。
他被别人责骂和羞辱过,什么难听的话都经受过:黄狗、毒蛇、臭鼬……后来他听到别人在后面讲他的坏话时,他甚至连头都不会调过去看。
这就是他对待谩骂的有力武器。
罗斯福总统的夫人曾向她的姨妈请教对待别人不公正的批评有什么秘诀。
她姨妈说:不要管别人怎么说,只要你自己心里知道你是对的就行了。
避免所有批评的惟一方法就是只管做你心里认为对的事——因为你反正是会受到批评的。
在美国历史上,林肯总统恐怕是受人责难、怨恨、诬陷和批评最多的总统。
但他却“从来不以他自己的好恶来批判别人。
如果有什么任务待做,他也会想到他的敌人可以做得像别人一样好。
如果一个以前曾经羞辱过他的人,或者是对他个人有不敬的人,却是某个位置的最佳人选,林肯还是会让他去担任那个职务,就像他会委派他的朋友去做这件事一样……而且,他也从来没有因为某人是他的敌人,或者因为他不喜欢某个人而解除那个人的职务。
”在林肯所任命的高职位的人物中,有不少是曾经批评过他的人。
但林肯相信:没有人会因为他做了什么而被歌颂,或者因为他做了什么或没有做什么而被罢黜。
因为所有的人都受条件、情况、环境、教育、生活习惯和遗传的影响,使他们成为现在的这个样子,将来也永远是这个样子。
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是很重要的,别人如何看待你的工作、决定、努力、动机或成就,这些都不要紧,因为只有我们最清楚自己所作所为的重要性。
即使到了盖棺定论的时候,我们也必须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及信念来评估一生的作为。
35.舍利取义,吃亏是福俗话说:“好汉不吃眼前亏。
”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吃点儿小亏反而能占大便宜。
所以,有人将这句话改为:“好汉要吃眼前亏。
”中国人向来提倡“以忍为上”、“吃亏是福”,这是一种玄妙的处世哲学。
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
所谓俊杰,并非专指那些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冲锋陷阵无坚不摧的英雄,而应当包括那些看准时局,能屈能伸的精明的处世者。
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假设:你和别人开车时相撞,对方的车只是“小伤”,甚至可以说根本不算伤,你不想吃亏,准备和对方理论一番,可对方车上下来四个彪形大汉,个个横眉怒目,围住你索赔,眼看四周荒僻,也无公用电话,更不可能有人对你伸出援助之手。
请问,你要不要吃“赔钱了事”这个亏呢?你当然可以不吃,如果你能“说”退他们,或是能“打”退他们,而且自己不受伤!如果你不能说又不能打,那么看来也只有“赔钱了事”了。
你说他们蛮横无理也罢,欺人太甚也罢,但你应该明白,眼前亏不吃,换来的可能是更大的损失!由此可见,“好汉要吃眼前亏”的目的是以吃“眼前亏”来换取其他的利益,是为了生存和实现更高远的目标,如果因为不吃眼前亏而蒙受巨大的损失,甚至把命都丢了,哪还谈得上未来和理想?可是,有不少人一碰到“眼前亏”,会为了所谓的“面子”和“尊严”而与对方搏斗,有些人因此而一败涂地,有些人虽然获得“惨胜”,却元气大伤!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很多人都会碰到不尽人意的事情。
残酷的现实需要你对人俯首听命,这样的时候,你必须面对现实。
要知道,敢于碰硬,不失为一种壮举。
可是,胳膊拧不过大腿。
硬要拿着鸡蛋去与石头斗狠,只能算作是无谓的牺牲。
这样的时候,就需要用另一种方法来迎接生活。
不妨拿出一块心地,耽搁不平之事,闭起双眼,权当不觉。
和朋友相处就更是如此,要树立起“吃亏是福”、“让人一步天地宽”的观念。
1863年1月8日,恩格斯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把妻子病逝的消息,写信告诉马克思。
过了两天,他收到了马克思的回信。
信的开头写道:“关于玛丽的噩耗使我感到极为意外,也极为震惊。
”接着,笔锋一转,就说自己陷于怎样的困境。
往后,也没有什么安慰的话。
“太不像话了!这么冷冰冰的态度,哪像20年的老朋友!”恩格斯看完信,越想越生气。
过了几天,他给马克思去了一封信,发了一通火,最后干脆写上:“那就听便吧!”“20年的友谊发生裂痕!”看了恩格斯的信,马克思的心里像压了一块大石头那样沉重。
他感到自己写那封信是个大错,而现在又不是马上能解释得清楚的时候。
过了10天,他想老朋友“冷静”一些了,就写信认了错,解释了情况,表白了自己的心情。
坦率和真诚,使友谊的裂痕弥合了,疙瘩解开了。
恩格斯在接到马克思来信之后,以欢快的心情立即回了信。
他在信中说:“你最近的这封信已经把前一封信所留下的印象清除了,而且我感到高兴的是,我没有在失去玛丽的同时再失去自己最老的和最好的朋友。
”在日常生活中,当自己的利益和别人的利益发生冲突,友谊和利益不可兼得时,首先要考虑舍利取义,宁愿自己吃一点亏。
郑板桥曾说过:“吃亏是福”,决不是阿Q式的精神自慰,而是一生阅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清朝时有两家邻居因一道墙的归属问题发生争执,欲打官司。
其中一家想求助于在京为大官的亲属张廷玉帮忙。
张廷玉没有出面干涉这件事,只是给家里写了一封信,力劝家人放弃争执,信中有这样几句话:“千里求书为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听从了他的话,使邻居也觉得不好意思,两家终于握手言欢,反而由你死我活的争执变成了真心实意的谦让。
《菜根谭》中讲:“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嗜。
”此是涉世一极乐法,可谓深得处世的奥妙。
舜敬父爱弟,可他的弟弟象表面看起来敬兄,内心却总想害死他。
有一次他们俩去挖井,舜正在井内时,象却突然把井口封死。
象以为舜必死,就想打他两位夫人的主意,于是来到舜家里。
不料,舜大难不死,已从井的另一个出口脱身回到家里。
象刚进门,见舜在弹琴,只好尴尬地说:“我正惦记着你呢。
”舜只是平静地说:“多谢你的美意。
你真是我的好兄弟,以后你协助我一起管理臣民吧。
”舜有如此广阔的胸怀,是他成一代帝王大业的重要基础。
林则徐有一句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与人相处,有一分退让,就受一分益;吃一分亏,就积一分福。
相反,存一分骄,就多一分挫辱;占一分便宜,就招一次灾祸。
天玄子说:“利人就是利己,亏人就是亏己,让人就是让己,害人就是害己。
”所以说:“君子以让人为上策。
”吕子也曾经说:“退己而让人,约束自己而丰厚他人;所以群众乐于被用而所得是平时的几倍。
”所以说:“谦逊辞让,作为德的首位。
”一个人,对于事业上的失败能自认这方面的错误,就能让人感德;有成就时,能让功于他人,就能让人感恩。
老子说:“事业成功了而不能居功。
”不仅让功要这样,对待善也要让善,对待得也要让得。
凡是坏处就归于自己,好处都归于他人。
他人得到名,我得他这个人;他人得到利,我得到他这个心。
士者之间,轻重怎样?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分寸了。
让人为上,吃亏是福。
所以曾国藩说:“敬以持躬,让以待。
敬就要小心翼翼,事情不分大小,都不敢忽视。
让,就什么事都留有余地,有功不独居,有错不推诿。
念念不忘这两句话,就能长期履行大任,福祚无量。
”有人说:“自谦人们就越服从,自夸人们就越怀疑。
我恭敬就可以平人的怒气,我贪婪就可以启发人们的争端,这都是在于我的为人而已。
”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处,不能没有交往。
有交往,就必须有准则,使大家共同遵守,才不至于乱套,这就是对待人的道理。
对待人的道理,最高的准则,就在于儒家所提倡的:“一切在于求取最完美最高尚的道德。
”能有所追求,一方面在心中有所持守,另一方面在执行时有所遵循。
这就是准则,也有人称为规范。
《大学》里说:“《诗经·商颂·玄鸟篇》中说:‘国君的都城有千里广大’都是人民居住的地方。
”《诗经·小雅·绵蛮》篇中说:‘绵蛮呜叫的黄鸟,栖息在山上的一角。
’孔子评论说:‘从居住的地方来说,黄鸟尚且知道它所应当栖息的地方,这样的人连黄鸟都不如呀!’《诗经。
大雅·文王》篇中说:‘道德深远的文王啊!不断地发扬光大起来,没有一件事不小心恭敬的。
’在岐周做君主时能行仁政;在殷朝做臣下时,以恭敬谨慎地办事;在家中做儿子时,能孝敬父母;做正季父时,能做到慈爱;在与国人交往中,能做到诚信。
这里的仁、敬、孝、慈、信,就是人们交往的一个最好准则。
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中有这样一段故事:白嘉轩和鹿子霖两家是白鹿原上的两个很有势力的家庭,分别代表着白家和鹿家两大姓氏,这两家其实又同族。
白、鹿两家都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却又免不了勾心斗角。
白嘉轩一家较鹿子霖一家更为仁义,更有声望。
白嘉轩以族长的身份处理过很多家庭纠纷,深得众望。
然而,白嘉轩在父亲死后,却陷入一桩田产纠纷里。
在给父亲修造坟墓时,一位前来帮忙的鹿姓小伙,在无可奈何之际,想卖半亩地给嘉轩。
嘉轩答应了。
中人冷先生向嘉轩说了卖主的开价,嘉轩当即说:“再加三斗”。
这种罕见的豁达被当作慈心善举在村民中受到赞颂。
白鹿村的小姓李家一个寡妇也找到冷先生,求他做中人卖掉六分水地给白家。
嘉轩便慷慨地说:“孤儿寡母,甭说卖地,就是周济给三斗五斗也是应该的。
加上五斗!”在聪明人看来,白嘉轩是在吃亏。
可这种吃亏其实是在给自己种福田。
聪明人之所以“聪明”,是因为不想吃亏。
然而这“不想吃亏”导致的结果只会使双方在钱财、人缘和家族的仇恨上吃更大的亏;如果双方都能让步,岂不是“吃亏是福”的活生生的写照吗?多亏了“圣人”朱先生,一副拙朴心肠才使两家化干戈为玉帛,又为两人争得了好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