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当前的贸易保护主义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冲击之下,全球需求市场萎缩,国际贸易陷入深度衰退,贸易保护主义随之在国际市场抬头。
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
进入艰难的结构调整阶段,在经济低迷和失业率高企的状态下,贸易保护主义将以更
加多样的方式、更加隐蔽的状态在更为深入的层面出现,给各国特别是中国这样的新
兴贸易大国带来更为复杂和严峻的挑战。
贸易保护主义演进的基本规律与主要特征
考察后危机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趋势,首先需要对贸易保护主义演进的基本规律
和主要特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
(一)贸易保护主义演进的基本规律
自国际市场形成以来,世界各国的贸易政策就分为截然不同的两大类:自由贸易政策
和保护贸易政策。
沿着国际贸易发展的轨迹一路寻来,我们可以发现,自由贸易政策
和保护贸易政策始终是形影相随的。
从全球经济的角度看,当世界经济处于上行轨道
的时候,自由贸易盛行,当世界经济处于下行轨道的时候,特别是进入危机状态的阶段,保护贸易当道。
从国家的角度看,当一国国际竞争力与日俱增时,它往往是自由
贸易的捍卫者,当一国国际竞争力每况愈下时,它会转变成保护贸易的急先锋。
在一
国内部,对于强势产业,政府往往倾向于实施自由贸易政策,而与此同时,对于弱势
产业,政府通常都会倾向于保护主义。
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无论哪个阶段、哪个国家、哪个产业,贸易保护的上述表征概莫能外。
因而,没有一成不变的自由贸易和保
护贸易,只有一成不变的国家利益。
(二)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征
国际贸易发展的进程显示贸易保护主义有两方面突出特征: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随
世界经济发展而不断变换着它的方式和手段;另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在区域性和全
球性的自由贸易框架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首先,贸易保护主义手段层出不穷。
在WTO框架之下,为保障国际贸易公平有序和
可持续发展,WTO允许成员方采取贸易救济措施、技术贸易措施和环境贸易措施。
但是,一旦这些合理合法的贸易措施被过度使用,它们就成为贸易保护措施。
其中,包
括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在内的贸易救济措施拥有既定的规则和程序,是显在的
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而包括技术法规与标准及合格评定程序在内的技术贸易措施,
和包括环境技术法规与标准、产品检验检疫制度与措施、绿色包装和标签要求在内的
环境贸易措施,则更为灵活、隐蔽,成员方可以根据持续变化的经济、技术发展态势,不断出台技术和环境的新措施、新标准,从而有效地将他国产品阻滞于国门之外。
这
种动态变化和广泛出现的技术和环境贸易措施被称做新贸易保护主义手段,它们逐渐
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主流。
WTO运转以来,各成员方向WTO通报的贸易保
护新手段已经影响了全球贸易的80%。
其次,贸易保护主义受制于自由贸易框架的约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自由贸
易是当代国际贸易政策的主导力量。
在多边领域,随着2011年年底俄罗斯加入世界
贸易组织,全球 98%以上的国际贸易覆盖在WTO的多边框架之下。
与此同时,世界
各国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与多边框架共生共存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
据WTO统计,
截至2010年,全球生效的区域贸易协定近300个,平均每一个WTO成员方参加的
区域协定达13个。
无论是区域集团中的成员还是多边贸易体制中的成员,世界各经济体都需要严守对区域集团和多边体制的承诺,遵守区域集团和多边体制的自由经贸规则。
区域经济集团的深入发展和多边贸易体制的不断扩展成为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制度
保障。
后危机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态势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发展
依据贸易保护主义演进的基本规律和特征可以判断,后危机时期,贸易保护主义会因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景气而如阴云般笼罩着世界市场,会在全球经济、区域经济和
国家经济陷入萧条衰退边缘之时而骤然加剧,会随着世界经济、技术和环境保护的发
展而推陈出新,令全球经济的复苏与上行因之而颠簸不定、步履蹒跚。
后危机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发展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贸易保护主义与气候问题紧密相连。
近两年来,在全球应对气候变暖的挑战进
程中,发达国家找到了一类新的似乎更加师出有名的保护主义工具,那就是以低碳的
名义巧立名目,实施贸易保护。
碳关税和碳标签就是这类保护手段的代表。
所谓碳关税,是指一国在进口环节对进口产品按其碳排放量征收税费等各种边境调节
措施,由于增加了进口产品成本,其作用相当于关税。
2012年起欧盟推行的航空碳管
制就是碳关税的代表。
尽管遭到了全球各国的抵制,欧盟却不仅不准备收手,而且还
意欲将碳管制从航空延展到航海。
据测算,全球航空公司将因欧盟碳管制而新增成本
24亿欧元,盈利下降78%。
中国航空公司仅2012年就将额外损失8亿元,到2020年,这一损失将超过30亿元。
显然,通过征收碳税,欧盟不仅将改变全球经济的成本收益分配,打击贸易伙伴国家,而且还能为债务缠身的自己获得一笔不菲的收入。
所谓碳标签,是指把生产过程中的碳足迹(即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量)
在产品标签上量化标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
使用碳标签正
在成为全球性潮流,日本、英国、法国、美国、瑞典、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等越
来越多的国家都已参与其中并取得一定成效。
国际标准组织正积极制定产品碳足迹标
准 ISO14067,目前已经完成草案的拟定。
“碳足迹”认证国际标准一旦出台,将为核算
产品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提供国际范围内的统一规范,全球范围内推行产品碳认证和加
注碳标签将不可避免。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往往具有较高的碳足迹,碳标签成为阻碍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有效手段。
不仅如此,碳标签等一系列措施的推行
实施,还将改变全球贸易和投资布局。
在国际贸易中,亚洲国家和地区虽然拥有低成
本优势,但远洋运输中耗费的碳排放难以忽视,“碳足迹”高企。
因而,一旦“碳标签”成
为强制性制度,墨西哥、东欧、南欧甚至北非这些与欧美近距离的地区将重新获得区
位优势,那些积聚在亚洲的投资和加工制造链条不仅有可能转移到这些地区,甚至有
可能重返欧美本土。
其次,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向边界内延展。
在WTO框架之下,伴随着传统的关税等边
界措施效力的下降,发达成员方已经成功地将国际贸易规则从贸易领域本身扩展到与
贸易相关的技术标准、环境标准和投资措施。
新世纪以来,在发达成员方的推动下,
国际贸易规则正试图突破原有区域,进入越来越多的相关领域,包括劳工标准、经济
安全、社会安全、贫困乃至外交关系和地缘政治等,贸易规则呈现出广覆盖和多功能
的特点。
伴随着贸易规则的广覆盖和多功能发展,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跨越了传
统的边界贸易措施,稳步向边界内政策领域扩展,发展中国家的各项国内政策领域,
包括知识产权、政府采购、自主创新、国企改革、竞争政策、放松管制,等等,因与
发达国家的差异而日益成为贸易摩擦和贸易争端的焦点,贸易保护主义正聚焦并试图
改变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制度构架与政策措施,给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决策与发展形成新
的挑战。
竞争中性原则及其条款就是贸易保护向边界内延展的典型。
2011年以来,美国开始紧
锣密鼓地在国际经贸领域推行竞争中性理念,意欲由此形成新的贸易规则。
所谓竞争
中性,即竞争不能受外部因素的干扰,让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
美国正在经合组织内与其他成员国和经合组织秘书处针对中国国有企业制订“竞争
中立框架”。
据悉,该框架的部分起草工作已近尾声。
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当中,竞争中性原则已经转化为专门针对国有企业的协议条款。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只有中国拥有强大的国有企业,推进竞争中性原则及其条款显然意在通过国际规则的
制定与实施压制和改变中国国有经济。
最后,区域贸易协定的保护主义色彩更加浓重。
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对贸易自由化的
作用与影响一直以来备受争议。
主流观点认为,区域贸易协定降低了区域内成员方的
贸易壁垒,是全球自由贸易的一部分。
但是,近年来区域贸易协定的排外性在世界格
局动荡变幻之中变得尤为引人注目。
区域贸易协定不仅包括贸易政策,而且越来越多
地囊括投资政策,并不断地与劳工标准、竞争政策甚至社会政策挂钩,不仅地理相邻
国家之间缔结区域联盟,而且跨区域的国家之间也纷纷签署区域协定。
通过商签区域
贸易协定巩固和扩大在各个区域的经贸利益,成为世界各国在后危机时期提高竞争力
的战略手段,同时,通过协议条款向各国内部政策延伸,排斥和压制协议外的国家,
也日益成为这种战略手段的题中之义。
美国借壳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重返
亚太,不仅是为了有效地稳固和加强美国在亚太的经贸利益与空间,而且也是为了精
准地打压和制衡中国在本地区的成长与发展。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不会从根本上动摇自由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