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工程学院2017/2018《车身修复技术》课程质量报告一、课程基本情况1.课程定位本课程是一门汽车设计类的专业教育课程,通过学习汽车车身总体构造及汽车车身基本的结构,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从事汽车行业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要求掌握汽车车身的组成,各零部件名称,结构原理和基本理论;车身结构与修复技术是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类等类专业的一门专业任选课。
它是培养车辆各类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重要拓展组成部分,对后期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尽快适应车辆类相关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课程在第第七学期开设,前导课程为《汽车结构》、《汽车底盘构造》、等课程。
2.课程目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课程组与校内外专家一道,认真讨论汽车服务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本课程的特点,确定了本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车身设计流程与开发程序一般性内容;熟悉车身总成附件的基本构成和结构原理(2)掌握车身设计中基本的理论概念、车身设计中基本的应用开发程序;掌握车身基本构成与材料体系的应用,熟悉车身制造工艺;(3)熟悉汽车车身金属板件修复的基本工艺;(4)掌握汽车车身结构矫正以及非金属汽车车身构件的修复测量技术等理论;(5)熟悉车身涂装美容等相关技术内容;(6)熟悉车身修复应用的数据平台和工艺设备。
(7)掌握车身损伤结构评估和工程造价评估的一般性内容。
(8)熟悉汽车服务系统的平台,熟悉工单平台环境下数据系统开发,数据系统管理的一般性理念性方法与相关国标法规2.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车身结构的基本构成、掌握车身设计成型的基本理论、使掌握学生汽车车身材料,汽车车身结构的基础知识。
2)能独立分析汽车车身金属板件修复的基本工艺,掌握汽车车身矫正以及非金属汽车车身构件的修复测量技术等理论;3)熟练应用车身平台开发环境相关的软件和硬件工具,能快速处理汽车碰撞事故中产生的工艺保单,报价,区域协调等各项事宜;4)建立车身发展维护与维修的新管理思想,汽车评价新理念、新思维来车身维修与后期管理服务的关键性问题。
汽车企业服务发展趋势打好基础。
利用分组工程训练环节环节适当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3.素质目标(1)具有勤奋学习的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3)具有博大爱心和高度责任心;(4)具有一定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5)坚强的意志和强健的体魄。
二、教学对象:汽车服务工程大四学生三、学时安排和基本要求:(24学时)1、本课程为专业课,要求先修《汽车结构》、《汽车底盘构造》等,在教学中应注重基础认知、基本概念和设计理念的表达,同时多媒体教学,使设计基本内容在课堂生生动体现。
2、教师可以选择通过简单软件示范的教学,结合经典的实例,提高学生计算机设计能力。
3、学生通过学习和课后,熟悉掌握至少1种车身造型类的软件和一种分析类软件4、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课堂和课后环节把所学的内容巩固和掌握,要求在CAI教室进行授课。
四、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1)问题引导法:以问题为基础,首先提出相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讨论法:以小组为单位,先自学、查资料,进行讨论,最后由老师总结、评价,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任务驱动法:以完成“任务”为线索,将教学内容贯穿于“任务”之中,由学生自己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工程实例教学法:结合车身修复工程实例,引发学生思考,通过程序完成任务,最后进行总结评价。
(5)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掌握工作过程中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6)结合多媒体将汽车车身各方面的内容进行串联,对车身各部分的结构用三维图样展示,对车身造损伤和分析进行讲解,将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学生一起探讨。
(7)课堂内容讲解,通过对对实例的分析,督促学生完成课程作业,培养学生理论理论联系实际,自我创新能力。
(8)结合工程实例,对汽车车身维修工程方面的内容进行梳理,通过学习,学生能系统了解车身设计及车身技术的现状,车身工艺发展的现状。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问题引导、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组织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目标,根据中北大学人才培养计划理念结合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本科培养计划,以汽车应用型人才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要求为导向,以培养快速适应用人单位需要的标准为依据,设计教学情境,序化教学内容,使车身修复供需平台的真实情境再现课堂,让学生在学中思考,思考中学习,在实践中学,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教学组织安排表1、采用多元嵌入式评价方式进行考核,实现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核目标:本课程是汽车服务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汽车身制造、服务方向的基础专业能力,通过专业学习,提高学生的课本和实践结合能力2、考核方式:考试、作业及课堂提问。
3、考核方式及评价依据1.考核依据与原则(1)将学生的学习成果与学习过程相结合;(2)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4)将校内成绩出勤考核与实践作业考核相结合;(5)将知识能力考核与应用素质考核的评价相结合;表6.1 各考核方式对不同课程目标评价的比例分配表表6.2 各考核方式的评价依据2、评价标准(1)课堂情况评价方法与标准课堂情况评分标准是以整个课堂的达成效果平均值为基础,根据个人随堂测试作答和出勤情况进行增减分。
旷课1次扣10分,如根据学校和个人必要原因请假不扣分,其他算旷课0.5次。
课堂有互动环节,根据不同的学生测试情况进行加减。
回答问题正确积极加5分,累计至课堂满分......累计得出每位同学的期末课堂环节的评价成绩。
(2)作业评价方法与标准评价依据以下几个方面:每次作业评价体系如下:1)不交作业,成绩为0,百分制计分;2)完整性:50分,作业内容基本完整;3)认真程度:25分,格式规范,符号标准,字体统一;4)正确性:25分,根据答题情况给出分数;5)重复率:0分,允许不同的作业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但不能全部相同。
如果有部分完全相同,酌情扣分;6)学期末,每个学生所有作业的累计值来计算平均值值,即是该同学最后评价的作业环节评价成绩;(3)课程目标评价表6.3各环节对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所使用到的权重占比分配采用达成值计算法,辅以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法。
达成值计算法结合上表权重分配,采用下表进行计算。
大于0.60为达成。
单一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采用下式:()()i kik k i P S G A ⨯⎪⎭⎫ ⎝⎛⨯=∑100总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采用下式:()100⎪⎭⎫ ⎝⎛⨯=∑∑ikik k S G A以上公式中:k 表示不同的评价方式,i 表示不同的课程目标。
k G 表示第k 种评价方式期末评价成绩平均分,均为百分制;ik i ik W P S ⨯= 是第k 种评价方式通过第i 个课程目标反映在总的课程目标评分占比;ik W 表示第k 种评价方式对第i 个课程目标百分占比; i P 表示第i 个课程目标在课程总评价中的占比; 3.考核评价《车身设计》能力评价体系《车身修复技术》课程部分学生总成绩七、教学实施近车辆教研室教师针对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根据国家应用型本科人才教学理念结合学院相应基本条件改革,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1、师生角色转换,强化参与意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学模式主要是“填鸭式”教学,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摸索,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了互换角色的方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工单平台”时,老师首先分配教学任务,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课间利用网上、图书馆、4S店等收集工单平台相关资料,第二次上课时每小组选择一名同学上台讲解对这个工单平台内容的理解,其他的同学可以进行适当补充,采取这样的方法,不仅增强小组与小组的竞争力,分享其他组学生的查阅成果,而且学生学习能动性也有所提高。
学习的趣味性就会明显提高。
使学生找到了前进的动力;也有利于交流沟通能力的提高,同时培养务真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2、应用4s店模拟实习系统4s店的工序系统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完全真实维修的操作训练环境。
头模部分能够提供给学生工程环境和操作训练时所需要的各种点、平面和角度。
鼓励学生完成工单平台,工单数据的模拟和分析任务。
3、完善模型演示系统通过购买和制作的方法,完善、修复模型库,此模型库包括几乎所有包括学院工程实践平台的模型和学院方程式赛车改进修复方式及改进步骤,学生通过这些模型可以掌握所学内容。
如“车身模型改进的制作”这个教学项目,我们能恰当地运用了教学模型,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了模拟演示,力求“讲”和“演”有机结合,使原本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易于理解。
4、加强课后知识的总结总结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例如在学习进行恰当的总结帮助记忆,搜集工程问题、抓住重点、摸索规律。
总结可采用横向法、纵向法、图表、比较,使内容系统化,找出共性、个性和中心线索,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
八、考试分析1.大作业随堂测试概况(1)测试题型本次考试共有四种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题和问答题。
(2)考试内容及分值考核方法以车身修复技术设计教学大纲为依据,实行过程考评与期末考评结合的考评方法,实现汽车服务应用能力的提升。
过程考评主要包括考核学生在平时考勤备体的质量以及作业报告的书写完成情况,综合各项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
期末考评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
采用开卷考试,考察学生对重要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检验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核的重点即为本课程教学的重点。
本次考试与学期初制定的课程目标基本一致,没有超出课程大纲范围。
在具体分值方面,一些题目知识交叉,无明显界限,但大体可分为“车身结构”分值为15分,“车身测量”分值20分,“车身修复与美容”分值24分,“车身碰撞分析与钣金更换”分值16分,“车身焊接”分值15分,“工单平台与作业环境”5分,“非金属修复”5分(3)大作业分析①判断题该大题分为16小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车身结构、车身钣金修复工艺,车身钣金焊接技术,车身涂装工艺,环境安全操作,碰撞测量技术等内容的理解程度,内容难度适中,重在考察学生对知识性的问题积累,以及对实际操作的判断能力。
②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车身布置参数识别、车身钣金修复工艺,车身钣金焊接技术,车身涂装工艺,环境安全操作,碰撞测量技术等内容,难度适中,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应用能力③综合体题型本大题分为8各小题题只有一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车身结构、车身钣金修复技术,车身钣金焊接技术,环境安全操作,碰撞测量技术,车身材料等内容,难度适中,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应用和分析能力2.成绩分析(1)考试总体情况2014级全年级共45人参加本课程学习,如以成绩评定为优良中差来评定,优秀学生为8人(90分及以上),良好为16人(80分~89分),中等为18人及格为3人,不及格0人2014级《车身修复技术》课程分数统计表(2)近三年该课程的年级平均分数均在78分以上,课程质量保持较高水平(3)成绩逐年保持平稳,2014届成绩略高于前两届,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3.学生满意度通过学生对本课程任课教师及课程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2014级与上一年级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分别如下:2014级《车身修复技术》课程学生满意度2013级《车身修复技术》课程学生满意度从上表数据可看出,近两年《车身修复技术》课程的学生满意度分别为91%以上,保持较高的满意度,体现出学生认可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