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导学教案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导学教案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导学教案授课教师:授课时间:年月授课班级:第一部分课程性质、总体要求及考核方式1.课程性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运用教育理论与和技术技能相结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掌握的能力,由于音乐教育在儿童全面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因此,音乐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技术操作性。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目标是1、现代中国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了解现代中国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哲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如何应用一股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了解在现代中国幼儿园集体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工作的具体方法。

2、通过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原理和教学方法的学习,得到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锻炼,并获得进一步的在中国幼儿园中进行集体音乐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研究实践的能力。

3、此外,系统地掌握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提高教育分析,教育研究的能.力,增强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概述、儿童音乐的发展过程、儿童音乐的发展、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理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学前儿童歌唱教育、学前儿童音乐欣赏教育、学前儿童韵律活动、音乐游戏、打击乐活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评价。

3.主要学习资源教材、网络资源4.课程考核方式本课程属考试课,成绩为百分制。

最后考试成绩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闭卷考试,占总分的60%,考试题型中增加教育活动设计、问题分析论述等综合能力考核的比例;二是设计活动方案(包括试讲、教案设计)等占总分的20%;三是实践报告(见习、模拟训练等),占总分的20%。

所以学习重点应转向平时技能训练和幼儿教育经验的积累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部分课程教学要求及重点难点第一章学前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特征【学习目的】1.了解加登纳儿童艺术发展的三大系统与三个阶段理论;2.熟悉学前儿童的音乐知觉的发展特征;3.熟悉学前儿童的音乐制作的发展特征;4.熟悉学前儿童的音乐感受的发展特征;5.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6.了解实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意义的条件。

【学习要点】本章描述学前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特征,在描述时以加登纳儿童发展的三大系统为框架。

加登纳的理论着重于对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的整体探讨或描述,而我们运用其三大系统框架来描述学前儿童的音乐心理发展特征,是对他理论假设的粗浅应用。

本章第一节从儿童音乐发展的角度介绍加登纳的有关儿童艺术发展的三大系统与三个阶段;第二节粗略描述学前儿童的音乐知觉、制作、感受的发展特征;第三节考察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所具有的意义与意义背后的制约性。

【学习建议】1.对儿童艺术发展特征的认识需要阅读一些审美心理学方面的材料;2.从心理学层面理解感受与感知的区别;理解制作、知觉、感受三大系统交互作用的状态。

第二章学前儿童音乐特性(一):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特性【学习目的】1.理解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形式特性;2.理解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再现特性;3.理解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表现特性;4.理解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文化特性;5.理解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实用特性。

【学习要点】音乐是文化,音乐作品是文化的产物。

作为文化产物的音乐作品存在于特定的历史与社会中,对它的表演与诠释受历史与社会的影响,对它的传播与承袭受政治、意识形态等权力的限制,所以音乐作品不是“纯粹的”,它与社会、历史不可分割。

同时,不可否认音乐确实存在可以暂时从社会、历史的背景中离析出来的自身的独立性,即音乐本体特性。

本章第一节讨论音乐作品的本体特性,第二节讨论音乐作品的历史一文化特性。

【学习建议】1.前儿童音乐作品本体特性需要深入理解,对它理解与否是衡量音乐教师音乐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2.音乐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因此需要建立音乐是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纯粹孤立存在的观念。

第三章学前儿童音乐特性(二):学前儿童音乐的实践特性【学习目的】1.理解学前儿童的身体制作特性;2.理解学前儿童的歌唱制作特性;3.理解学前儿童的打击乐制作特性;4.理解学前儿童的音乐即兴特性。

【学习要点】当我们把音乐作为客体进行音乐特性分析时,往往容易忽视音乐更为本质的实践特性一制作特性。

因为音乐是表演艺术,所以音乐实践者是通过有目的的行动(音乐制作)来理解音乐的。

针对幼儿这样一群特殊的音乐实践主体,音乐的实践特性确实具有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成人音乐教育不同的特点,本章主要讨论音乐实践在幼儿园教育中的特别品格。

在幼儿园音乐教学范围内音乐制作包括:幼儿的动作表演、歌曲演唱、打击乐演奏、音乐即兴表演与创作。

音乐制作强调目的指向性,换言之,幼儿在进行音乐制作时明白自己要干什么、怎么干才是好的。

所以,音乐制作的本质是有意识的行动,这种意识行动区别于无意识或本能行动、性格呈现行动。

在我们的叙述中,音乐制作、音乐表演、音乐实践都是同义的,本章第一节讨论幼儿的音乐制作,第二节讨论幼儿的音乐即兴。

【学习建议】1.对学前儿童的音乐制作类型与每种制作类型的再分类要有比较清晰的思路;2.理解学前儿童的即兴不是脱离基本制作类型的,在三种基本制作类型的活动中随时都会出现即兴;3.理解学前儿童的三种制作方式最终都指向即兴。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音乐经验【学习目的】熟悉学前儿童的音乐制作经验类型;熟悉学前儿童的音乐形式经验类型;理解学前儿童音乐经验获得的机制。

【学习要点】本章考察两个问题:幼儿音乐经验的类型,幼儿音乐经验获得的机制。

虽然加登纳在提出他的儿童艺术发展三大系统理论时,只是在很少的时候提到有关杜威经验的做与受关系,但是他的三大系统理论与杜威的审美经验是认知、情感与理智(行为)的整合,审美经验是做与受的平衡等观点如出一辙。

本章所阐述的音乐经验获得机制原理是对杜威经验与审美经验原理、加登纳儿童艺术发展三大系统原理的应用。

【学习建议】1.理解审美内涵涉及音乐美学的内容,需要阅读一些美学著作;2.对音乐经验获得机制的理解可以从杜威的做与受角度去理解,也可以从加登纳的艺术发展三大系统角度去理解。

第五章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编制原理(一)目标、内容与评价【学习目的】1.理解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目标含义、基本取向、体系层次与表述方式;2.理解学前儿童音乐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组织标准与形态;3.理解学前儿童音乐课程评价的四个中心问题。

【学习要点】本章讨论课程编制的三要素:目标、内容与评价。

有关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目标主要讨论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目标的含义、基本取向、体系与表述四个问题;有关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内容主要讨论学前儿童音乐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两个问题;有关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评价主要讨论评价的四个常规问题:评什么、谁来评、为什么评与怎么评。

【学习建议】1.对幼儿园课程编制理论有一定的了解会有助于对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编制原理的理解;2.音乐经验目标体系是本书着重讨论与应用的体系,请将主要精力用于对它的理解上。

第六章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编制原理(二)幼儿园音乐教学原理【学习目的】1.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技能的内涵;2.了解学前儿童音乐学习中的经验铺垫原理;3.熟悉幼儿园歌曲教学的一般过程与方式;4.熟悉幼儿园器乐曲教学的准备与一般步骤;5.熟悉幼儿园集体舞教学的一般步骤。

【学习要点】本章是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实施部分,但是不考察具体的实施过程而是考察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辨析的几个问题。

第一节讨论学前儿童音乐学习中所需的技能问题,对技能的内涵进行了厘定;第二节讨论学前儿童音乐学习中所需要的经验铺垫问题,对经验铺垫的理论基础与铺垫方式进行了阐述;第三节介绍学前儿童歌曲教学的策略,探讨幼儿歌曲学习的一般过程与如何根据音乐经验目标选择歌曲和学习方式的问题;第四节以举例的方式说明器乐曲教学可能具有的步骤;第五节阐述幼儿园集体舞的类型与可能具有的教学步骤。

【学习建议】1.理解经验内涵需要教育哲学的基础,请阅读杜威有关教育经验的论述;2.理解审美内涵需要音乐美学的基础,课外阅读一些美学著作;3.对音乐经验获得机制的理解可以从杜威的做与受角度去理解,也可以从加登纳的艺术发展三大系统角度去理解。

第七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美学与教育性原理【学习目的】1.理解意象的内涵;2.了解学前儿童音乐作品动作意象的要义;理解音乐性与教育性的和合关系。

【学习要点】本章考察两个问题: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美学原理与教育性原理。

对美学原理的考察是由于音乐作为艺术家族中的一员与其他家族成员具有共性。

对教育性原理的考察旨在强调音乐教育本身不能独立存在,它不过是实现幼儿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的一个手段而已,但手段的僵化与不丰满必然导致最终目标的丧失,手段与目标之间具有共存亡的张力关系。

【学习建议】1.课外通过写作诗歌的实践运用意象思维;2.课外通过对器乐曲的身体动作的创编体会意象思维;3.理解音乐性与教育性的张力关系。

德箱中国第八章学前儿童音乐经验(一):节奏【学习目的】1.熟悉有关合拍的音乐材料,并做到合拍;2.熟悉有关二拍、三拍身体摇摆的音乐材料,并能够自如地摇摆;熟悉有关弱起拍的音乐材料,并做到合弱拍;3.理解语言与节奏的关系,理解节奏与节拍的区别;4.熟悉有关体止符的音乐材料,并用制作方式对休止符作出反应;5.熟悉有关节奏型的音乐材料,并理解这些节奏型在表现音乐情感时的特点。

【学习要点】本章考察如何在音乐教育实践中让幼儿获得节奏经验,而节奏经验又分为节拍与节奏型的经验。

关于节拍方面,我们需要幼儿获得合拍感,包括合重拍、合弱起拍、合二拍、合三拍不同韵律感的拍子;关于节奏型方面,我们需要幼儿能够通过制作活动分辨节奏与节拍的不同,辨认休止符的存在,密后疏、紧凑与舒展等对情感表现意义重大的几种节奏型。

【学习建议】1.远从乐理上理解节拍、节奏的含义;2.幼儿对稳定的节拍与节奏型的感知与表达是需要身体动作、打击乐演奏与歌唱实践来完成的,而作为未来的教师必须熟练这些制作方式;3.理解节奏型与音符的差异。

第九章学前儿童音乐经验(二):旋律【学习目的】1.熟悉有关用身体动作探索声音的高与低的音乐材料;2.熟悉所有二音、三音歌曲,并自如地用柯达伊手势表达;3.熟悉有关旋律上行的歌曲,并用简易手势表达;4.熟悉有关旋律下行的歌曲,并用简易手势表达;5.熟悉有关级进与跳进的音乐材料,并用简易手势表达。

【学习要点】本章探讨如何在音乐教育实践中让幼儿获得旋律经验,旋律经验由对声音的高与低的感知与表达、对上行与下行旋律轮廓线的感知与表达、对级进与跳进旋律的感知与表达构成。

关于对声音的高与低的感知与表达,采用身体动作与歌唱两种制作方式;关于对旋律轮廓线的感知与表达,采用身体动作、歌唱、打击乐等制作方式。

【学习建议】1.熟悉本章的音乐材料,确保音准;2.课下练习头声发音,尽量用好听的声音歌唱;理解旋律的上行与下行、级进与跳进的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