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中印文化交流PPT课件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中印文化交流PPT课件
12
中印解放和独立后,两国文
化交往再度繁荣。由于文化
交流是巩固友谊的基础,两
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文化的作
用。伴随着两国关系的每次
重大突破,两国文化合作方
面也都有大动作。1988年,
印总理拉吉夫·甘地访华时,
两国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
2003年,瓦杰帕伊总理访华
时签订了《中印政府文化合
作协定2003年至2005年执行
而现在则推出了“文化月”、“友好年” 等活动。文化是今年“中印友好年”重头戏, 在今年1月两国商定的38个项目中,文化项 目占了一半,涉及的内容相当丰富:互派文 化部代表团,互办“电影节”,中国向印度 派京剧团,在印举行“山西民俗艺术展”、 “陕西文化周”,印度则将派传统舞蹈团、 宝莱坞歌舞团来华。中国在印度完成那烂陀 玄奘纪念堂揭幕,印度在洛阳白马寺举行印 度风格佛殿的落成仪式和开光典礼。此外, 还有美食节、文物展、新书发布、研讨会等14 。
计划》,2006年,双方还签
署了2006年至2008年中印文
化交流执行计划。这些协定
和计划使两国的交往向机制
化发展。
13
两国文化交往的民间基础也较好,即使在两国关系恶化的时候, 季羡林先生和他的弟子们还坚持将古代印度两大梵文史诗《罗 摩衍那》和《摩珂波罗多》翻译成中文。就交往的内容和形式 而言,1988年前,中印交往的形式比较单一,隔几年派个文艺 代表团,由少数高校或研究机构翻译介绍一些著作,引进的几 部电影让几代人看了几十年,最多搞个“文化周”。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15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16
盘子底部有一个竹编网格,以 便把水排掉而留下一张纤维薄 纸。最后,挤压纸张以去掉其 余的水分,接着把它弄干就8 可 以了。
八吉祥图案之金轮 八吉祥图案之胜利幢 八吉祥图案之吉祥结 八吉祥图案之右旋海螺
八吉祥图案之妙莲
9
八吉祥图案之宝瓶 八吉祥图案之金鱼 八吉祥图案之宝伞
10
茶之为饮,发乎中国上古时代的神农氏,距 今七千多年。佛问世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 度,距今二千五百多年。茶和佛第一次结缘 于两汉时期。据古代《天下大蒙山》碑记: 西汉甘露三年(公元前53年),吴理真就在 蒙顶山种下了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 种植茶叶的先河。吴理真因此被敬为茶祖。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传入 中国后,吴理真在蒙顶山脱发修行,并修建 了天盖寺和智炬寺,亦佛亦茶,首创“茶佛 一家”,被尊为甘露禅师。 南朝梁《高僧传》记载,东晋时高僧道安 “赍经入田,因息就览”,佐证已废除印度 佛教的乞食制,开始生产劳动了。他们种茶 的历史也很悠久,相传晋代名僧慧能曾在庐 山东林寺以自种自制的茶招待挚友陶渊明, “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霄达旦。”
1
中国与印度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意义深远
中印交流肇始于秦代,到两汉时逐渐频繁,在隋唐时趋于
高潮,宋元时更加深入。在这2000多年的交往史中,文化
交流是柱石。印度佛教、音乐、舞蹈、天文历算、文学语
言、建筑和制糖等传入中国,其影响正如鲁迅所言,“印
度则交通自古,贻我大祥,思想信仰道德艺文,无不蒙贶,
虽兄弟眷属,何以加之。” 同样,中国的造纸、蚕丝、瓷
11
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 南“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 “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僧人对茶 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 道提供了物质基础。.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 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 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 神韵。特别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于道教的 “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中 国茶道美学对“物我玄会”境界的。
3
11—12世纪的沙 石制品《天女立像》
18世纪的青铜制品 《舞王湿婆像》
4
5
6
南京七宝阿育王塔
7
据汉朝编年史记载,一位名叫蔡伦的朝迁 官员在公元105年发明了纸。直到公元800 年,中国人仍一直保守着造纸技术的秘密。 他们如此小心翼翼防护着的制造工序其实 并不复杂。先将桑树叶放进一只水桶里搅 拌做成纸浆,然后从桶里提出一薄层纸浆 放在盘子上。
器
茶叶、音乐传入印高僧大德的游
记更成为印度构建古代历史的基础。两个大
国,地理上相邻,交往历史如此漫长,却鲜
有战争和冲突,有的只是文化上的交流和学
习、友谊的传播和加深,这在世界历史上实
属罕见。
2
西汉末,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东 汉初,佛教在统治阶级中间开始流 传。佛教弘扬的教义主要有“人死 精神不灭”、因果报应、不杀生、 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言、行善修 道、慈悲为本等,比儒教和道教更 容易感化人,劳苦大众、富贵荣禄 者都可以从中得到慰藉,因此传播 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