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章 经济学、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的理论思考重点
第三章 经济学、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的理论思考重点
庇古:经济福利增大与收入分配均等化
庇古论证了经济福利增大的可能性,即经济福利将随 国民总收入的增加而增大,也将由收入分配均等化而 增大。 庇古认为,如果把富人收入的一部分转移给穷人,经 济福利就会增大,而收入转移的途径就是由政府向富 人征收,累进所得税和遗产税,然后举办社会保障事 业,补贴穷人,即用来发放失业津贴、社会救济、养 老金、医疗保险、房屋供给等。这些收入转移将会 增加穷人的实际所得。
新自 由主 义
1.1 德国新历史学派
也称讲坛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有施穆勒和布伦坦诺 等。在经济自由主义占主流地位的19世纪70年代, 他们反对亚当斯密主张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思想, 提倡国家积极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主张法律至高无 上,主张劳资合作。 新历史学派的社会改良政策有两个支撑点:一是国 家观,国家至上;二是伦理道德观,认为经济问题 与伦理道德密切相关。
对庇古观点的一点评论
经济福利构成了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而社 会保障理论研究的内容则还包括着满足社会成 员有关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内容。 庇古关于“最大社会福利”的原则为以后所有 福利经济学家所沿袭。但由于他的某些观点和 理论如收入均等化理论,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 展的需要,被其后经济学家进行修改、补充和 发展,形成了新福利经济学。
对德国新历史学派的评价
在新历史学派的影响下,德国继1883年颁布 《工伤保险法》之后,相继通过几项法令,从而建 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人社会保险计划。 新历史学派的国家干预思想及其政策主张催生 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但由于其出发点是调和阶 级矛盾,它对世界社会保险制度及社会保险政策 的影响远不如福利经济学、凯恩斯理论和贝弗除政治职能以外,还应该经济管理职能 国家的法律至上,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进程 德国面临最严重的社会问题是劳工问题 国家必须通过立法实行社会政策措施进行经济 与社会改革 强调国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主张实行强有力的国家干预。 提倡社会改良,主张实施社会立法,促进社会 福利事业的发展。 强调精神和伦理在社会经济与生活中的重要地 位。
关于帕累托无效率
所谓帕累托无效率(Pareto Inefficiency)指的是一个 经济还可能在其他人效用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 重新配置资源和产品,使得一个或一些人的效用水平 有所提高。 在存在帕累托无效率的情况下,如果进行了资源的重 新配置,使得某些人的效用水平在其他人的效用水平 不下降的情况下有所提高,这种重新配置就是帕累托 改进(Pareto Improvement)。
经济福利所以会因收入分配均等化而增大,其依据是 边际效用递减学说。他认为,一个人收入愈多,货币 收入的边际效用愈小;收入愈少,货币收入的边际效 用就愈大。因此,如果将货币收入从富人那里“转移” 一些给穷人,就可以增加货币的边际效用,而使社会 满足总量增加。 这一论点为资产阶级的“福利国家”理论提供了部 分依据。
1.3 新福利经济学
帕累托最优 补偿理论 社会福利函数理论
1.3.1 帕累托最优理论与新福利经济学 (1)
与旧福利经济学的区别:
新福利经济学认为,最大福利的内容是经济效率, 而不是收入的均等分配。
所谓经济效率,是指生产资源的使用达到最有效 的状态。当资源得到最适度配置时,经济就是有 效率的,因而才能达到最大社会福利。
经济学与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理论与经济学具有密切相关的联系, 经济学所取得的成就为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提 供了丰厚的土壤; 尤其是福利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更直接推动 着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与进步。
社会保障理论中的经济学流派
1 2 3 4
5
德国新 历史学 派
古典 福利 经济 学
凯恩斯 主义
新福 利经 济学
庇古:关于经济福利与社会福利
“福利”指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个人福利的综合即 为社会福利。个人福利不仅是指从物质生活得到的快 乐和幸福,也指从精神生活得到的快乐和幸福。 经济福利是指可以直接或间接用货币来衡量的社会福 利;而非经济福利是指不能直接或间接用货币来衡量 的社会福利。 经济福利虽然只是总福利的一个部分,但却具有决定 性的影响,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的状况。
帕累托最优理论与新福利经济学(2)
(意大利)帕累托著:《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帕累托最优是福利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新福 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这一概念发展、演 化而来的。 这一概念在西方经济学中作为一个价值判断已被 广泛运用于经济分析。
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um)也称帕累托效率 (Pareto Efficiency)。它作为评价资源配置的基本标 准,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不可能通 过资源的重新配置,在其他人的效用水平至少不下降 的情况下,使任何个别人的效用水平有所提高。
1.2 福利经济学与社会保障
福利经济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理论基 础,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是通过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以期 改善社会福利的经济学说。
庇古:福利经济学之父
《福利经济学》:庇古于1920年出版 其理论深受亚当· 斯密和霍布森思想的影响。他以边 沁的功利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以完全竞争为前提, 以马歇尔的基数效用论和局部均衡论为理论基础, 创立了福利经济学理论。 第一次将福利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看待, 并首次建立了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第三章
经济学、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的理论思考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经济学与社会保障 第二节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 第三节 社会保障的社会经济效应 讨论: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的关系
第一节 经济学与社会保障
德国新历史学派 古典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 凯恩斯经济学 新自由主义
庇古:国民收入极大化与均等化
庇古把国民收入量的增加和均等化的收入分配看作是 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主题,并采用两个标准作为检验社 会福利的标志:一是国民收入的大小,二是国民收入 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情况。 国民收入极大化和收入均等化这两个福利经济学的重 要命题在西方经济学说中具有开创性,即首次将社会 福利问题与国家干预收入分配问题结合起来作为一个 重要的专门领域加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