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镇江文化的特征。
答:(1)历史悠久,文脉绵长。
文献记载2500年前的朱方是其最早的地名。
考古证明镇江从南朝宋设南徐州,至今有1600年历史。
镇江历代名人辈出,鸿篇巨制迭见,《文心雕龙》、《世说新语》等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开山之作”或“千古名篇”的地位。
(2)“吴头楚尾”的移民文化。
京口(镇江)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先秦时受吴越文化影响,号称“吴头楚尾”;历史上受北方移民影响很大,成为吴文化与北方文化冲突融汇的典型地带。
(3)以“城市山林”著称的山水文化。
镇江处于长江和运河交汇处,交通极为便利。
境内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茅山等著名山峰和诸多的寺观园林,历史上吸引过无数文人学士、达官贵人来此,或归隐,或陶冶情操、或访古探幽、或山水寻游,并留下了众多著称于世的文学艺术作品。
(4)镇江使用的语言属于北方方言区的江淮方言,其东南部地区有明显的吴方言特征。
2、简述苏州文化的特征。
答:(1)厚重辉煌的吴文化底蕴。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查山、崧泽等地遗址下层出土的文物距今已有5900多年;苏州建城已有2500多年历史。
苏州价值取向多元的传统,容许和鼓励“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在园林、丝绸、服装、刺绣、灯彩、木刻、盆景、绘画、医药等方面均获得较高的成就。
(2)海纳百川的水文化特征。
苏州濒临长江和太湖,浩瀚的长江和太湖水,碧波万顷,浩浩荡荡,成为苏州文化的发生和发展之流。
水是柔和的,但能克刚。
苏州人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广阔胸襟容纳各个方面的各种事物,呈现出新旧杂糅的文化景观。
刚柔相济,包容开放,精细雅致成为苏州城市精神的丰富内涵。
(3)崇文、仁爱的传统。
“状元群”、“院士群”人文现象的出现,说明苏州
具有滋养和吸引智者的优越山水环境与发达的经济条件,也反映了苏州人积极进取、永不满足的心态。
苏州人怀着克己仁爱之心,最先提
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响亮口号。
(4)秀外慧中,精细雅致。
苏州城市建设的特点之一是“网状”。
从苏州园林秀丽典雅的造境,可以看到水乡泽国的地理环境对苏州人的影响。
秀慧、细腻、雅致是苏州城市精神最富特色和最具深刻意蕴的概括。
(5)苏州使用的语言属于吴方言。
3、简述无锡文化的特征。
答:(1)一脉相承的吴文化特征。
彭祖墩、阖闾城、鸿山三大遗址发现,在考古学上无可争议地证明无锡是吴文化发祥地的论说。
三大遗址分别为新石器时期、春秋时期、春秋战国吴越时期,印证了无锡文化发展史的一脉相承,由刚及柔,刚柔并济和吸纳、包容、开放、适时顺变的文化特征。
(2)工商文化成为近代无锡城市的主流文化。
无锡民族工商业实业家的成功范例与民间“趋利”价值观的相互影响、大上海的文化经济辐射等造就了无锡的“工商文化”。
无锡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和乡镇企业的重要发源地,留存工业遗产繁多,是国内工业遗产富集的重点城市之一。
(3)水文化赋予无锡人以灵性。
山、湖、河、城浑然一体的自然景观与几千年的文化内涵相互融合,山清水秀之灵气,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了无锡人推崇自然、保持朴素的审美情趣,陶铸了无锡文化精明、细致、缜密的人文特征。
(4)无锡使用的语言属于吴方言。
4、简述常州文化的特征。
答:(1)历史厚重,崇尚创造。
常州地方文化源远流长,溧阳上黄镇水母山发现的“中华曙猿”,成为探索人类祖先发祥地之一的第一手实物
资料。
分属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圩墩、寺墩、新岗、三星村等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是常州悠久历史的明证。
常州人崇尚创造,在学术、文学、书画、戏曲、教育、科技、医学、园林等方面独辟蹊径,形成了有自己传统特色而又处于先进水平的丰富成果。
(2)重文兴教,人文荟萃。
常州经济发达,文化灿烂,有“文教被于吴、吴尤盛于延陵”的盛誉。
常州儒风蔚然,人文荟萃,大批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实业家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同时也形成了一批以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和名门望族。
(3)兼容并蓄,经世致用。
常州优越的地理区位,易得风气之先,形成了广泛交流的开放性格局。
常州历代人才辈出,有常州词派,常州学派,常州画派,孟河医派等诸多开创先河的创举。
经世致用则成为常州文人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人生信念。
形成了善汲纳、务实效、争一流、重信诺的优秀人文精神。
(4)常州使用的语言属于吴方言
5、简述淮安文化的特征。
答:江苏省淮安市,古名:淮阴、楚州、清江浦、清江、清河、古楚,位于江淮平原东部,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在淮安交汇,历史上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明清鼎盛时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运河之都”之称。
淮安的文化特色也因处于南北交汇点具有文化融合的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淮安文化。
淮安市自古就有“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的美誉,曾是漕运组、盐运要冲,明清时期就是“南船北马”交汇之地,有“九省通衢、七省咽喉”之美誉。
淮安地处我国南北气候、文化的过渡地带,淮南淮北在日常生活习俗以及民间艺术形式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比如淮南爱吃米,淮北爱吃面;淮海戏豪放,淮剧柔情。
淮安话属于江淮方言。
市数是雪松,市花是月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