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笔记
专题访谈,如《实话实说》。专题调查报道,如《新闻调查》。
专题报道,,如《两会的报道》。和消息交叉类,连续,系列报道。
(3)评论类新闻节目。
二,发展历程。
社会进步的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条件。
(一)世界。
口播新闻,胶片新闻,电子摄录(ENG,DNG设备),卫星传播(SNG,SDNG).
后两者有机结合使电视新闻成为最重要的新闻来源和受众最多,最有影响的新闻媒介,电视被成为当代社会的“第一媒介”。
专题访谈:
如《面对面》、《实话实说》
¨专题调查报道:如《新闻调查》
¨专题报道:两会的报道
¨和消息类交叉:连续、系列报道
评论类新闻节目:
是评论员、评论集体或电视机构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社会问题表示意见和态度,是电视新闻的灵魂和旗帜。
和专题类节目有交叉:新闻评论节目,如:《焦点访谈》;新闻杂志型节目,如《中国周刊》、《世界周刊》等
(5)电视新闻的社会化
内容的社会化:三贴近
制作的社会化
报道方式的社会化
如何吸引人们更容易打开电视,如何让人们在方便的时候看到有价值的新闻节目,应该是未来电视新闻发展的总趋势。
新闻学的基本知识
一、新闻(媒体)的功能
1、提供信息是新闻的首要功能
新闻首要要向社会公众提供广泛而及时的信息,满足受众的需求(尤其是你的目标受众)。
一,课程的重要性
1,新闻部门在电视机构中的地位:国内,立台之本;国外,第四势力(美国)。
2,常见新闻节目种类。三大媒体:电视,报纸,广播。
二,课程内容
1,概论,定义,分类,特点,新闻基本理论,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流程
2,采访及拍摄,剪辑。3,写作4,策划,编排。
5,节目:消息类。专题类。评论类。
6,美国新闻类节目简介:历史,现状,叙述,模式,主要类型。
“后院篱笆墙原则”
电视新闻节目成功的标准:
信息、情感、个性
情感:“感人心者莫乎于情”
挖掘事实中的情感
记者的情感
个性:人是新闻传播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报道的主体是人
人物形象的个性化
人格化传播。
电视新闻采制特点
一、立体信息传播
电视传播信息:声音系统(语言符号)和图像系统(非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同期声、解说、音乐和音响效果
¨¨参考书:1、《理解电视》大卫麦克奎恩华夏出版社
2、《新闻学核心》李希光南方日报出版社¨3、来自十年从改变中国电视现状开始》孙玉胜
4、《镜头里的第四势力》王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5、《电视采访》赵淑萍北师大出版社
¨6、《电视采访学》朱羽君人大出版社
栏目:
1、消息类:《新闻30分》、《第一时间》、《第七日》、《直播山西》、《晚间新闻》、《东方夜新闻》等
1,电视新闻的定义,分类,及发展。
2,新闻的基本理论。(重点)
3,电视新闻的采编特点。
第一节电视新闻的含义,分类,及发展。
一,定义:以现代电子技术纹传播手段,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进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比较:共同点:1,事实,新闻的本质。
2.报道,可以查证事实的客观叙述,多报道,少判断。
直播类节目不足,原因,观念:看的太重,要求“题材大,影响大,投入大”。人员设备:记者网的建设和职业化,设备不足。
(2)电视新闻的娱乐化。
娱乐化的表现:内容上:选奇猎趣,大量报道“软新闻”,追求感官刺激,犯罪,花边新闻作为重点报道。
(3)电视新闻的故事化。
(4)电视新闻的个性化。
主持人的个性化;栏目风格的个性化;具体新闻报道上的个性化;满足个性化需求;按需制作,交互化。
记者采访而出现的地方
电视最能体现新闻现场感的优势
指记者必须到现场采访、摄录,把现场的场景、氛围、细节传达给观众。
(1)、记者在现场的聚焦点应该是人,展现人的行为、语言和情感,
信息在新闻学上是指消除受众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偶然性),在现实生活中所出现影响人们生存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信息必须致力于消除受众的不确定性,回答人们所关心,所渴望了解的情况,每一条新闻至少不应该使受众产生新的疑惑。
对电视业务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1)扩大信息源
(2)增加信息量
(3)畅通信息渠道
(4)加强深度报道
( 3)、验证
即核实,记者运用一切手段,通过与最初得到信息的渠道不同的另外的信息渠道,尤其是在有争议的报道当中。
3、客观性
“新闻报道要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它”。坚持新闻的客观性原则,要求:
(1)不预设立场
(2)完整(全面)
(3)平衡(对等)
(4)非感情色彩的中性语言
(5)直接引语的使用
二、宣传是新闻的重要功能
新闻机构是宣传阵地,古今中外,概莫如此。
(1)新闻不等于宣传
宣传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政策、方针、伦理道德、立场、态度等),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
出发点不同。归宿点不同。传播方式不同。传播的要求不同。
(2)淡化宣传味
变单向传播为多向传播
变硬性教育为观众参与
变简单片面为辩证分析
要求:电视新闻不仅关注事件的结果,更要重视新闻事件的过程,注重新闻事件情节,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刻画人物的个性,捕捉生动传神的细节,从而拓展电视新闻报道的空间,增强新闻的可视性。
(4)电视新闻的个性化
新闻报道的个性化色彩:
主持人的个性化,栏目风格的个性化,具体新闻报道上的个性化
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按需制作,交互化
(2)本质的真实。
挖掘事实的本质现象,排除假象和偶然性、片面性的现象。
(3)表现手法的真实
画面形象、声画结合、画面组接等方面都要求真实。
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 1)、思想上严格要求
不故意弄虚作假,坚持公正、公平
(2)、业务上严格要求:
深入现场采访,亲力亲为,在报道新闻时采用真实的画面、文字、声音等
(5)电视新闻的社会化。
三贴近,制作的社会化,报道方式的社会化。
、我国电视新闻发展趋势
2011-08-29 9:07
(1)电视新闻的直播化
现场直播是最能体现电视特色的报道新闻方式
直播类节目不足,原因:
观念:看得太重,要求“题材大,影响大,投入大”
除了新闻事件的直播外,它是日常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连线报道
提供真实、充分的信息;
注重对新闻信息的过滤,综合的解析工作;
明确的是非观念;
贴近群众,维护公众切身利益。
新闻(新闻媒介)的功能除了体现在提供信息、宣传、舆论的引导方面以外,在公共服务、教育、娱乐等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
新闻的共性规律:
1、时效性
新闻的“新”,体现在:
(1)时新性。时间上最新最快的报道。
名人、胜地和着名团体、单位的动态
(5)接近性
地理、心理、利益上相接近
其它如:冲突(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自然界的矛盾冲突:自然灾害、战争、趣味性
任何一个事件,只要具备了时新性再加上其中任何其它的一项,就有成为新闻的可能,事实所具备的要素越多,新闻价值就越大。西方更重视接近性,我国更侧重于重要性
人员设备:人员:记者网的建设和职业化;设备不足
¨(2)电视新闻娱乐化
电视主要作用:娱乐消遣,但作为最大众化的媒体,新闻的理性传播是其不得不承担的责任
娱乐化的表现:内容上:选奇猎趣,大量报道“软新闻”,追求感官刺激,犯罪、花边新闻作为报道重点,
美国新闻娱乐化的三大标志。
娱乐化处理上:“说”“聊”“侃”,声画:悲哀的泪水、愤怒的拳头,欢乐的尖叫等,语言的嘻笑,镜头的夸张,音乐的跳跃,时空的错位
3、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如: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物价、疾病、天气、升学、就业等新闻
软新闻:与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或作谈资。如:娱乐新闻、特殊的比赛、自
然界的现象等。
总体上看,新闻媒体是以传播硬新闻作为生存发展的基础,当然不同的媒介定位不同。
(3)展现人物个性
缺点:节奏慢,信息量少;单调、沉闷。
合理使用
2、重视非语言符号的信息传播
潜信息:伴随着同期声的手势、神态、表情、语气、语态等
采访现场镜头的使用
如:环境是现场的构成要素,使人物和事件摆脱了孤立性,成为相互关联的整体。
二、现场纪实再现
1、现场的视角
现场:新闻事实发生的真实时间和空间
新闻事实发生的地方
(6)暗访
(7)避免记者直接发表意见
“纯客观报道”不可能,但客观性原则一定要坚持。
新闻价值
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
要素:1、时新性
2、新鲜性,如:
首创的事物总是具有新意;
有特点的事物都具有新意;
奇、异事物都具有新意。
3、重要性
政治上重要
事实和群众的关系密切
事物的变动程度(广度与深度)
(4)显着性
3,新近。
区别:正在:发现。
发现:(1)资讯社会,信息泛滥。
(2)大量体裁是对群众所关心的社会问题,现象的探索。
如,《乙肝歧视》,《校规二十条》,《心灵的成长》等。
新闻节目的分类
1,狭义,《新闻联播》等消息类节目。
广义,电视上所有传递新闻信息节目的总称,
(1)消息类新闻。特点:短而快。
(2)专题类新闻。定义:是综合运用各种电视表现手段和播出方式,深入报道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
3、新闻与舆论
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表达的一致意见或态度,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物为指向。
现代社会中,新闻与舆论之间建立着一种天然的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