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少年犯罪心理论文 (2)

青少年犯罪心理论文 (2)

探究青少年犯罪心理
青少年人数占我国人口的四分之一,他们是我国事业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青少年犯罪出现长时间的高峰期,这是建国以来少有的。

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我国的严重社会问题,它不仅影响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

青少年犯罪问题解决得如何,不仅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兴衰,都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产生,就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产生主要来源于社会和家庭。

我们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1.冒险挑战心理和寻求刺激的心理
青少年具有敢于冒险和创新、崇尚个人自主权利价值和尊严等心理特征,在社会约束逐渐弱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以谋求自我发展作为行动的指导。

但青少年往往把握不好自我发展的"度",为了张扬个性,他们热衷于当今时代最热门的领域发出挑战,醉心于别人认为不可能做成的事情,敢于挑战网络上的任何禁区,他们把入侵网络系统和破坏网络当成一种智力游戏,而且是游戏的最高境界,借此来表现自我,炫耀自我。

1988年11月2日,美国少年莫斯里为展示自己的"蠕虫"病毒而在网络上试验,导致6000多台计算机(其中包括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一些军事基地和主要大学的计算机)同时感染上病毒而被迫停机,造成因特网不能正常运行。

还有一部分青少年非法侵入网络信息系统,主要是由于他们精神空虚,无所事事,把侵入网络信息系统看作是一件富有刺激性和挑战性的事情,从中满足自己寻求刺激的心理需要。

. 2.自我实现的需要
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存在着一定的需要。

而在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看来,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人们希望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一定的岗位上做出成绩,以求得到社会、他人的肯定和认同。

青少年随着生理上的迅速发育成熟,产生了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而由于年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及其他条件的限制,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常常不能得到满足。

而互连网的一大特点就是平等,在网上,不管是谁,大家都以符号的形式出现。

这里没有天然的权威,没有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特权人物,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

网络的平等性为青少年创造出自我实现的新空间。

在我国,目前网络犯罪青少年基本是网络成瘾的青少年。

这些青少年大多本来在校成绩差或沉迷网络后成绩变差。

于是,他们感觉学习压力大,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

加之家长、老师的批评,同学的瞧不起,他们便产生一种做人的失败感。

为了摆脱"弱者"的地位,他们便在网络上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以此获得网络同行者的“尊重”。

从而,心理上获得一种"强者"的满足感、愉悦感。

3.孤僻心理
现代传播学认为,电子媒介本身就具有一种麻醉功能,若青少年性情孤僻,心理不健康。

则容易诱发其人性的"异化",从而导致网络失范行为和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

一些青少年由于自小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在学校中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在社会上又遭到歧视,导致他们对现实社会的悲观、失望,甚至怨恨。

这些心理是他们将现实世界的情感移植到网络世界中,试图通过虚拟的网络世界来寻找安慰。

青少年渴望得到社会的重视、人们的关注,这本是正常的心理需求,可长期的压抑使他们的心理处于一种十分微妙的状态,为了在短时间内引起别人的关注,他们便在自己擅长的网络世界中"大显身手",充分地暴露其压抑在心底的需要和欲望,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

美国少年莫尼克正是由于自小父母离异,又受到继母、父亲的虐待,同学们的歧视和嘲笑,便以"让大人们特别是有权有势的权贵知道我的厉害"为奋斗目标,制造了全球最大的网络破坏案件。

这些孤僻的青少年在网络上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的同时,也在现实中迷失了自我。

4.来自学校教育的不良因素
如果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那么学校则可以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

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有目的地对孩子们进行文化知识、思想道德、健康情操等全面教育的场所,它在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高尚道德、健康情操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之家庭因素
家庭是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如何,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其是否能够健康成长。

家庭在青少年生活中扮演最重要的社会控制角色是各种犯罪社会学派的共识,正像美国犯罪社会学家戈夫指出的,“家庭在青少年犯罪中扮演关键角色是在对越轨行为研究是最瞩目和最经常重复的发现”。

一个人的社会过程始于家庭,其早期生活经验深刻地影响着其一生的发展。

每个人社会规范的接受、价值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立、行为方式的养成、生活技能的掌握和社会角色的培养等,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

良好的家庭环境,会孕育一个人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为其健康成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相反,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导致其人格缺陷和行为偏差,这往往是造成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溺爱放任和粗暴打骂可能是我国父母管教子女的两种最普通的方式。

在我国家庭中,父母单方面的要求子女的较多,却又未能以身作则;重视子女的物质生活,却未能顾及子女的心理需要;以打骂方式要求子女服从,却未能很好的与子女沟通;凡事要求子女循规蹈矩,却未能给予信任与支持;只懂施行权威式命令,却不给予自主的空间等。

这种既溺爱放任又粗暴打骂的家庭环境,成为滋生青少年犯罪的温床。

4.青少年犯罪心理动因主观因素
所谓心理动因,是指主体原有的心理结构中存在的与犯罪心理形成密切相关的不良心理因素。

犯罪人通过这些不良因素,从而内心化为犯罪心理。

一般有,错误的人生观,错误的法律意识,不成熟的认知结构等。

青少年犯罪的特征一般有: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和智能化。

在此次研究中我们得到了以上研究结果和一些调查数据,由社会原因引起的占60%,有家庭引起的占40%。

还有每年的青少年犯罪率在不断增加,犯罪类型在增多。

所以,我认为应该针对犯罪青少年的认识低下与是非颠倒的心理特点,加强对青少年的人生观及相应的道德、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明辩是非的能力。

青少年犯罪心理产生的预防方法:
根据青少年的知、情、意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讲究教育的心理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帮助青少年及时摆脱情绪上的痛苦。

青少年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常会让他们产生情绪障碍,在一定外界诱因的刺激下,容易一时冲动而违法乱纪。

当这类情况出现时,家长,学校和社会要关心他们,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排除心理困惑,使其冷静对待。

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及各青年活动中心的作用,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多开展适合青少年兴趣爱好的集体活动。

这不仅能使他们的精力得到正当使用,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也是克服青少年精神空虚,借机挑衅的犯罪心理的有效措施。

正确对待青少年的欲望和需要。

对于他们的合理需要应尽力给予满足,即使一时难以满足,也要作耐心劝导,以防止他们通过不正当甚至是违法的手段去满足合理的需要;对其不合理需要,要进行循循善诱的解释教育,使他们认识其危害,并加以克服。

教育青少年正确对待恋爱、婚姻问题。

及时对青少年进行性的知识的和伦理教育,帮其排除性心理困惑,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正确的性道德观念,防止青少年的性犯罪。

除上述外,还可以有以下几点预防方法:
1.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如:转变教育方法、普及家长教育等。

2.加强学校教育,如:明确教育理念、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

3.改善社会环境,如:为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营造文明向上的成长环境的等。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

没有健康发展的青少年,国家就没有未来。

因此世界各国的犯罪学者、社会学家、教育家、教师、政府官员们都把青少年犯罪问题当成是头等大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尽管效果还不能达到理想的程度,人们仍为此努力不懈。

相信随着人们工作力度的加大及其他一些社会学科在预防青少年犯罪领域的渗入,青少年犯罪预防领域将会出现一个新的面貌。

相关主题